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南丰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4月线上测试试题 (含解析)

江西省南丰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4月线上测试试题 (含解析)


Fe 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 Fe 表面产生少量红棕 Fe、Cu 接触后,其表
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I 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 B. II 中的现象说明 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 Fe 进一步反应 C. 对比 I、II 中现象,说明稀 HNO3 的氧化性强于浓 HNO3 D. 针对Ⅲ中现象,在 Fe、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 Fe 是否被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Ⅰ中由于稀硝酸有强的氧化性,与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得到电子被还原 变为 NO,气体为无色,当遇到空气时,发生反应:2NO+O2=2NO2,气体变为红棕色的 NO2,A 正确; B、在Ⅱ中浓硝酸有强的氧化性,在室温下遇铁、铝会使金属表面氧化产生一层氧化物薄膜, 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从而防止金属的进一步反应,即发生钝化现象,因此不能进一步反 应,这恰好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因此 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 错误; D、Ⅲ中将金属铜放入浓硝酸中,Fe、Cu 及浓硝酸构成原电池,由于铁在浓硝酸中发生发生
B. 若 Y 为 0.5mol/L,反应消耗 0.2mol/L Z,则 Z 的浓度为 0,故不选 B;
C. 若 Z 为 0.35mol/L,反应消耗 0.025mol/L X、0.05mol/LY,则 X、Y、Z 的浓度都不为 0,
故选 C;
D.若 Y 为 0.10mol/L,反应消耗 0.1mol/L X,则 X 的浓度为 0,故不选 D;
D. 可逆反应进行不到底,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小于 100%,D 项正确;
答案选 D。
2.下列与有关非金属元素叙述以及推理结果不正确的是( )
①非金属性 F>Cl,故将 F2 通入 NaCl 溶液中,发生反应为 F2+2Cl-=Cl2+2F- ②非金属性 F>Br,故酸性:HF>HBr
③非金属性 S>As,故前者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分析】 2A(气)+B(气) 2C(气),若经 2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 0.6mol·L-1,v(C) =0.3mol·L-1·s-1,结合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分析 A、B;生成 C 的物质的量为
1.2mol,则转化的 A 为 1.2mol、B 为 0.6mol,以此分析 C、D。 【详解】①经 2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 0.6mol·L-1,v(C)=0.3mol·L-1·s-1,由反 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L-1·s1,故正确;
元素符号
X
Y
Z
R
T
原子半径 (nm)
0.160
0.080
0.102
0.143
0.074
主要化合价
+2
+2
-2,+4,+6 +3
-2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质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快慢:R>X>Y B. 离子半径:T2->X2+ C.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Y>R>X D. 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Z>T 【答案】B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X、Y 都有+2 价,处于ⅡA 族,原子半径 X>Y,则 X 为 Mg、Y 为 Be;Z、T 都有 -2 价,而 Z 有+2、+6 价,可推知 Z 为 S 元素、T 为 O 元素;R 有+3 价,处于ⅢA 族,原子半 径大于 S,则 R 为 Al。 【详解】A.金属性 Mg>Al,故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快慢:Mg>Al,故 A 错误; B.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 O2->Mg2+,故 B 正确; C.金属性 Mg>Be,Mg>Al,故碱性 Mg(OH)2>Al(OH)3,故 C 错误; D.非金属性 O>S,故氧气比硫更容易与氢气化合,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性质结构位置关系应用,元素周期律等,根据元素化合价与比较确定元素 是解题关键,难点 B,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6.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强弱,②不正确;
③非金属性 S>As,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前者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更 强,③正确; ④非金属性 O>N,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 H2 更易化合,故 O2 与 H2 化合比 N2 更容易, ④正确; 不正确的是①②,答案选 D。 3.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
现象
A. X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3 周期第 VIA 族 B. X、Y、Z 三种元素对应原子的半径依次减小 C. XZ2 和 YZ2 的化学性质相似 D. 利用 W 的含氧酸酸性强于 Y 的含氧酸酸性,可证明非金属性:W>Y 【答案】B 【解析】 【分析】 W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Z 元素原子序数的两倍,则 W 为硫(S),Z 为氧(O);从而得出 Y 为氮(N), X 为硅(Si)。 【详解】A.X 为硅(Si),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3 周期第ⅣA 族,A 不正确; B.X(Si)的电子层数多一层,Y(N)、Z(O)同周期且 Y 在 Z 的左边,三种元素对应原子的半径 依次减小,B 正确; C.XZ2 (SiO2)和 YZ2 (NO2)的化学性质不同,C 不正确; D.没有指明 W(S)的含氧酸与 Y(N) 的含氧酸是否为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能证明非金属性: W>Y,D 不正确; 故选 B。 5.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选 C。
8.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 电极是负极 B. b 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通入氢气的电极是负极,氧气易得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通入氧气的电极是正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通入氢气的 a 极为电源的 负极,故 A 正确; B、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 b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图示,电极反应式为 O2+2H2O+4e- =4OH-,故 B 错误; C、氢氧燃料电池的产物是水,环保无污染,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故 C 正确;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故 D 正 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 B,要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对电极反应式的影响,正极的电极 反应式,碱性溶液中 O2+2H2O+4e- =4OH-,酸性溶液中 O2 + 4e-- + 4H+ = 2H2O。 9.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mol 0.6mol
2L
=0.7mol·L-1,故正确;
①④正确,
故选 B。
10.由 W、X、Y、Z 四种金属按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装置 现象
金属 W 不断溶解
Y 的质量增加
W 上有气体产生
A. 装置甲中 W 作原电池负极
B. 装置乙中 Y 电极上的反应式为 Cu2++2e−=Cu C. 装置丙中溶液的 c(H+)不变 D.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 Z>W>X>Y 【答案】C 【解析】 【详解】A. W 不断溶解,说明 W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装置甲中 W 作原电池负极,故 A 正确; B. 装置乙中 Y 的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铜离子在 Y 极得电子生成铜单质,Y 电极上的反应 式为 Cu2++2e−=Cu,故 B 正确; C. W 极有气体生成,说明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装置丙中 c(H+)减小,故 C 错误; D. 甲装置中金属 W 不断溶解,W 是负极,活泼性 W>X;乙装置中 Y 的质量增加,Y 是正极, 活泼性 X>Y;丙装置中 W 上有气体产生,W 是正极,活泼性 Z>W;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 弱顺序为 Z>W>X>Y,故 D 正确; 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知识,注意把握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方法,明确活泼金属作负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工燃料 C. 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无关 D. 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
钝化,因此铁为原电池的正极,铜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变为 Cu2+,在正极上溶液中的 NO3-得到电子被还原为 NO2 气体,因此会看到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针对Ⅲ中现象,在 Fe、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根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判断 Fe 是否被氧化,D 正确; 答案选 C。 4.W、X、Y、Z 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 位置如图所示,其中 W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Z 元素原子序数的两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④非金属性 O>N,故 O2 与 H2 化合比 N2 更容易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将 F2 通入 NaCl 溶液中,F2 先与水反应生成 HF 和 O2,不与 NaCl 发生置换反应, ①不正确;
②非金属性 F>Br,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不能判断氢化物水溶液酸性的
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