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普通生物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南京大学“普通生物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南京大学“普通生物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计10分;选错一个倒扣1分)
1. 不同颜色的英国椒花蛾的相对比例的变化,是__a __的一个例子。

a. 定向性选择;
b. 稳定性选择;
c. 中断性选择
2. __a___的形成能导致物种的爆发式产生。

a. 多倍体;
b. 渐变群;
c. 瓶颈效应
3. 病毒感染细胞后,相邻细胞会产生__ a.___。

a. 干扰素;
b. 类毒素;
c. 外毒素
4. 藻类不具有下列特征_ _b ___。

a. 光合自养;
b. 根、茎、叶分化;
c. 多细胞生殖器官
5. 真菌的营养方式为__b __。

a. 腐生;
b. 腐生和寄生;
c. 腐生、寄生和化能自养
6. 遗传漂变导致__b ___改变。

a. 种群大小;
b. 基因频率;
c. 交配几率
7. 植物学家主张高等植物由绿藻样祖先进化而来,理由是__ b ___。

a. 两者之间结构相似;
b. 两者之间的光合色素和储藏物质相同;
c. 两者的生活环境相似
8. __ a ___之间存在趋同进化。

a. 鲨鱼和鲸鱼;
b. 马和虎;
c. 人和黑猩猩
9. 寒武纪出现物种的爆发式突增,是由于生物__a___的结果。

a. 适应辐射;
b. 生存斗争;
c. 定向选择
10.地衣是__ c ___。

a. 植物;
b. 原生生物;
c. 藻菌复合体
二、填空(每空1分,计25分)
1.新的表现型可以不通过__突变__,只通过基因重组就可产生。

2.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人科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

所以,南猿是已知的最早的一类人科成员。

3.脑的扩大和石器的制造是人属的重要特征,能人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人
属成员。

4.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和原绿藻三类。

5.支原体是已知的最小的能在细胞外培养生长的原核生物。

6.细菌分泌到体外介质中的毒素称外毒素。

它的成分是蛋白质,经热处理后
毒性消失,成为类毒素。

7.细菌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磺胺药和抗生素。

此外,对于多种细菌病的预防或治疗,还常
用三类物质,其中__疫苗__ 起抗原作用,能使抗体产生;抗毒素没有杀菌的功能,抗毒素和抗血清含有抗体。

8.高等植物又称有胚植物,包括苔藓植物门和维管植物门。

维管植物含蕨类
植物和种子植物,后者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9.孢___ 子体发达是种子植物生活史的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
1. 建立者效应
●遗传漂变的另一种形式
——小种群可以造成特殊的基因频率:
●小种群中的几个或几十个个体,
迁移到它处定居下来,
与原种群隔离开来,
自行繁殖形成新的种群;
有些等位基因没有带出来,
导致新种群与原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差异;
●新种群的基因频率取决于建立者(定殖者)
——分离出来的几个或几十个个体
●意义:通过自然选择,有可能形成新物种。

2. 同义突变
●一种中性突变;
●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大多不止一个;
●即使密码子发生了突变,
但突变后的密码子
与突变前的密码子
可能都是编码是同一蛋白,
这样的突变称为同义突变。

3. 溶原周期
●温和性的噬菌体侵入细菌,
并不立即复制使细菌死亡;
●而是将噬菌体的DNA
拼接到细菌的DNA分子上,
成为细菌DNA分子的一部分,
变成原病毒;
●原病毒时期——病毒的溶原周期。

●植物的生活史
有性世代:从孢子开始,
到由其萌发形成配子体,
并行有性生殖产生配子;
无性世代:从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开始,
到由其萌发形成孢子体,
直至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
●植物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
上述两个世代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现象;
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
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动物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
有性生殖的世代与无性生殖的世代
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如:轮虫、蚜虫等。

完全和繁殖相关的、
某些个体超出同种相同性别其它个体的优越之处。

四、简答题(每题15分,计45分)
1. 试述进化理论的发展。

●达尔文式的进化与非达尔文式的进化;
●综合进化论对达尔文学说的修改;
●分子进化和中性学说;
●渐变式进化和跳跃式进化;
●物种绝灭和灾变;
2. 病毒、类病毒和朊粒是什么?它们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方面给你什么启示?
●病毒
★非生物性质
◆构成:核酸、蛋白质(或只有核酸);
◆无细胞结构;
◆侵入寄主细胞之前
无代谢必须的酶系统,
也不能产生A TP,
所以,无新陈代谢活动;
不能独立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更不能繁殖;
可形成结晶——似无机物;
★明显的生命现象特征
◆构成:最基本的两种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核酸;
◆侵入寄主细胞后
借助寄主细胞一套生命物质系统
→复制自己、大量繁殖。

★病毒给我们的启示
一种不完全的生命形式;
或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形式
争议:生物?非生物?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错误观点
“亦此亦彼”、“灰色系列”——普遍现象,
恐龙——鸟;病毒——其中之一;
◆生物界(生命)、非生物界(非生命)
无绝对界限、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类病毒
★比病毒小的颗粒
无蛋白质外壳;
300多个核苷酸构成,
单链环状或线形RNA分子;
★类病毒、某些基因中的内含子
核苷酸顺序相似;
说明:类病毒可能来自于基因中的内含子;
●朊粒
★是一种蛋白质分子,
也称蛋白质病毒;
★非生物性质
无核酸——无复制转录功能;
★生物特性——具信号分子作用
能侵入寄主细胞
→寄主细胞产生新的朊粒(即繁殖);
★疯牛病病原体——蛋白粒子Pron
★说明
◆蛋白质可能也含遗传信息
——对中心法则的挑战、补充;
◆生命现象的复杂性——有待于探索。

●朊粒与病毒起源的关系
★病毒是细胞出现以后的产物;
★病毒和质粒、转座子有相似之处;
★此外,病毒含有的一些基因
常和寄主细胞的基因相同或相似,
而和它种病毒的基因不同。

因此,病毒可能来自细胞
3. 论述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和适应。

●植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气体交换;
◆抵抗重力的问题;
◆陆生环境(温度、风力、湿度及光等)变动剧烈;
●陆生植物适应陆生环境的方式;
◆体表有角质层、蜡质,防止水分过度散失;
◆生殖器官多细胞;
◆合子在母体内发育成胚,使胚胎得到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