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45、变态:昆虫经幼虫发育到成虫(性成熟),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46、共生:凡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共生现象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47、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
48、滋养体:是大多数原虫的活动,摄食和增殖阶段。
34、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35、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的感染。
36、疟疾的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
37、疟疾的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由于肝细胞内的休眠子复苏。
8、兼性寄生虫:指某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
9、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0、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1、保虫宿主(储存宿主):在流行病学上,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适宜脊椎动物。
12、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长期存活并维持幼虫状态,一旦侵入正常宿主,幼虫可继续生长发育,这些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1、人体寄生虫:又称医学寄生虫,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
2、寄生虫:失去自我生活能力,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的总称。
17、隐性感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特征之一,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18、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能传播病原体。这些人称为带虫者。
19、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38、医学原虫:寄生于人体致病或不致病的单细胞真核动物。
39、机会性致病原虫:有些原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后并不引起临床症状,暂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原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增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这类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40、旅游者腹泻:甲第虫感染在旅游者中游行引起的腹泻。
20、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的现象。
21、消除性免疫:指宿主能清楚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22、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
23、带虫免疫:人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对同种的再感染有抵抗力,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而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31、迁延移行:人感染十二指肠钩虫时,部分幼虫在进入肠腔以前,可暂停发育滞留于组织内,经过一段时间再进入肠腔发育的现象。
32、循环抗原的检测:宿主体液中的循环抗原是由活虫产生的,感染一旦终止,宿主体液中的循环抗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检测循环抗原无论在诊断上,还是在考核疗效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体内感染: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
13、感染期:能够侵入人体的寄生虫的某个生活时期。
14、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的现象。
15、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一段时间,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6、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因不良的饮食习惯,人类食入感染有活寄生虫的动植物食品而感染上寄生虫。
3、宿主:被寄生的生物。
4、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
5、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7、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者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49、疟疾的发作:由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典型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50、干线型肝纤维化:由于吸血虫虫卵沿门静脉分支分布,故纤维组织可沿小叶周围伸展而形成干线型结构。
51、中绦期: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幼虫。
52、机械性传播: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形态,数量均不发生变化。
41、迟发型子孢子:疟原虫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需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才完成红细胞外期的裂体增殖。
42、医学节肢动物:通过刺蛰、寄生和传播病原生物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节肢动物。
43、虫媒病:指由节肢动物引起的疾病。
44、生物性的传播:指病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态,数量或两者均有,或病原体经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后方具有传播该病的能力。
28、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幼虫需要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感染人体,组织线虫多属此型。
29、异嗜症:患者感染钩虫后表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食泥土、碎纸、破布等异常嗜好的现象。
30、夜现周期性:丝虫微丝蚴,白天出现在肺部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末梢血,在末梢血中昼少夜多的现象。
24、伴随免疫: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
25、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人体寄生虫病。
26、世代交替: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27、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可直接发育至感染期而感染人体,肠道线虫多属此型。
53、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需经历蛹期。
54、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不需要经过蛹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