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学生学年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试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求缺口的探究(英文)On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Supply and Demand Gap Inquiry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专业金融学(信用管理)姓名陶捷学号 200601100133指导教师孔鹏举2008年6 月19 日试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供求缺口的探究摘要:本文目的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中出现的供求缺口问题进行探讨。
在利率管制下的超额需求,滋长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抵押需求力量,而无需提供抵押品的小额信贷发展并未充分满足农户合理的信贷需求。
同时,随着农信社小额信贷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迈向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大大提高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进而压缩合作制农信社的地域范围与信贷规模成为了一个暂优选择,但它能否帮助贫困地区真正解决资金缺乏的障碍,关键是能否在市场化的脚步下制定合理的补偿成本的利率,真正实现促进农村信贷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信贷供求缺口On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upply and demand gap Inquiry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gap on the issue. In the interest rat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excess demand, the growth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credit strength of mortgage demand, without the need to provide collater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redit does not fully meet the credit needs of farmers and reasonable. At the same tim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s micro-credit model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mechanisms gradually move towards a system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urther compression cooperative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ope and scale of credit as a temporary gifted Choice, but it can really solve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help fund the lack of obstacles, the key is whether the market in the footsteps of developed and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in the rate of cost, real promotion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Microcredit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Credit supply and demand gap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是中国的基础环节和重要支点,中国金融的发达及其功能的发挥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缩小农村城市贫富的差异化,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沿袭孟加拉国的金融模式,在很多贫困地区得到试点和推广。
然而越来越多的科研资料表明,农信社小额信贷的推广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从目前展开的情况来看,小额信贷的缺口仍是制约其迅速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中央与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指导意见》等相关文案,但仍没有顺利高效地解决小额信贷发展路途中的窘境。
在融资渠道的制度安排下,由农户自愿入股的内生融资方式远远不足以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大量的外源融资体系,例如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等成为了其壮大发展的资本。
由于历史包袱的沉重,其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受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和出资机构的影响甚深,基本上属于完全供给引导型,很少因地制宜考虑农户的实际需求,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一刀切”的局面,进而加大了小额信贷供求的缺口。
因此对于缩小缺口后的内生变量的探寻就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认为虽然小额信贷本着扶贫的初衷,大多实行低于普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方式,但实际人为的利率管制会使其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难以使贷款真正分流到贫困者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地域歧视,使资金的过滤作用并未能到充分发挥,资金的需求窗口便会成为虚设。
二是低利率使资金供给方难以产生经营的压力与动力,进而产生纯粹重复反复投机的心里,最终会导致资金的供给发挥不了它应有的效益。
同时,利率管制下小额的信贷难以补偿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如果长期在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范围下操作,农信社可能会由于小额信贷的营利不能抵充高额的经营成本而失去其生存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要使小额信贷的资金供求缺口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真正得到落实,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是必然选择。
二、相关文献综述自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后,1973年麦金农(1993)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等金融抑制现象,造成严重的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进而导致资金大量外流后的低配置效率。
同时,肖(1993)在金融深化与抑制的理论论述中表明,金融深化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金融抑制会导致农村资产总量匮乏,内生融资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农业产出要素低下,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萎缩,无序竞争愈烈,信贷市场化的金融深化方向无力实现。
因此,麦金农与肖均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现放松利率管制为中心的金融深化的方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理论的指引下开始一系列的探索。
然而不论是迫于现实压力下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是在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的探寻之路,其执行过程中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金融机构的危机甚至是金融泡沫的经济危机的隐患。
面对这种现实,许多利率市场化对信贷业务贡献的有效性的理论评说再一次被质疑。
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利率的存在并未能有效地对资产项目进行筛选。
从发展中国家自身监管能力的角度诠释,Hellmann, Murdock和Stiglitz (1998)也有其独特的见解。
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有限,人为地压低利率,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后产生道德风险的成本,进而维持国内金融机构持续高效的发展。
以肖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危机主要是改革前或过程中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所致,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利率自由化,从而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
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及监管的匮乏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利率市场化的权衡取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分歧。
在大型金融机构逐渐想退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时,央行采取降低准入门槛的方式维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由于有国家主导的存在,让国家银行“垄断”小额信贷市场的假象一直延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如果市场自由化真的被沿用解决此难题,往往是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如果农信社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办事,那么,资本的整体流向一定是从农信社流出,资金的“非农化”变迁便成为了市场的自由化会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一厢情愿的结局。
要考察资本是否会留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并非是国家采取的降低对金融机构门槛设置的要求,根本性的因素还是利率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农户“贷款难”的现状,无非是小额信贷的供需间存在一个缺口,供不应求的唯一原因是价格太低,也就是说,小额信贷在低利率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民间金融机构都是无法填补这个缺口的,那么,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利率提高)变成了真正改善农户“贷款难”问题的内在动因。
三、信贷市场利率管制与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分析经典的信用社制度功能集中体现在其合作性,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经济增长,保证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市场竞争中,为保证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信用社经营活动的资金自求平衡的要求日趋激烈,经营行为倾向于比较利益的选择,盈利动机不可避免,合作制原则必然发生异化。
但目前规范的改革仍是政府主导型,采用“一刀切”的推进方式,使得农村金融组织资金运作存在严重不充分的现象。
(一)图表分析法下表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农户存款,贷款余额变动的情况的数据比较。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变动情况一览表单位:亿元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农户存款117 438 1142 2867 7671 12355 20766农户贷款16 181 372 760 1487 3588 6773存差101 257 770 2107 6184 8767 13993贷存比0.137 0.413 0.326 0.265 0.194 0.29 0.326资料来源:何广文、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由上表可以看出,农村资金总量供给不足与严重流失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