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摘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极其繁多。

云南酱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形关、香溢、色艳、味醇、咸鲜的特点。

云南各少数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风俗不同,酱产品品种也非常丰富。

关键词:酱文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省份,山清水秀,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

云南酱的种类也极其繁多,按照中国食品酿造工艺的基本分类方法,中国酱大致可分为黄酱、豆酱、豆豉、甜酱、蚕豆酱、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鱼子酱、果酱、蔬菜酱、虾酱、肉酱等十余种。

云南现代的酱多是以豆、面、麦麸为主料制成的谷物酱。

然而,云南在先秦时期,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料酿造而成的各种肉酱占相当比例,云南西双版纳就盛产蚂蚁酱,大理白族地区出产螺蛳酱。

民间风味酱菜品种繁多,经过上千年的锤炼和发展,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独具特色。

1 云南酱菜的特点云南酱菜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形美,腌制成熟后的咸菜开头必须讲究刀功,有花朵形、圆莆、块、丁形、薄片、条、丝瓣形、梭形等,成形后要求美观大方;二是香溢,酱菜经过加工后,散发的特有的香气。

具有咸香,酸香、酱香、五香、甜香、辣香、麻香(花椒香气)等;三是色艳,酱汁、酱色、糖色、麦酱色、红色、玛瑙色、玫瑰色等,都是在加工过程中,色泽配合的结果,酱菜给人鲜艳、鲜美诱人的感觉;四是味醇,酱菜入口时,所尝到的脆鲜味、辣鲜味、麻鲜味、甜鲜味等的滋味,各味适当,构成了酱菜的成醇、酸醇、甜醇、辣醇等醇味,鲜美可口;五是成鲜,通过加工,加入香料的作用,配入红糖等佐料,经糖、醋的综合分解产生的谷氨酸,具有咸菜的鲜味。

昆明民间的老话:“姜开胃、蒜打毒、辣椒吃了走筋骨”,“好的咸菜是味药”。

姜、蒜含辛辣素和芳香成分,蒜能解毒、抗菌消水、驱肠道寄生虫。

不管是红糖腌蒜还是白糖腌蒜,都都甜咸适中,又脆又嫩,南方人喜爱,北方人也欢迎。

每到夏天,肠道病流行,昆明人特别喜欢吃上几瓣。

云南俗语中有“老酱渣”、“小清酱”、‘‘酱油宝”等打击人的言语,生动反映了酱与老百姓的生活。

2 云南少数民族的酱产品先秦时期的肉酱“醢”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流行。

据考证,醢的制作起源至迟始于商代,《史记·殷本纪》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九侯女不意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这里的醢是将人剁成肉酱的一种酷刑,但也说明商代的制醢技术已十分成熟了。

西周时期,中国肉酱的种类已极其繁多,《周礼·天官》载,周天子祭祀或宴宾时用酱“百二十瓮”。

在这些酱中,除少数是用蔬菜做成的外,绝大多数是用动物性原料做成的肉酱。

而云南的蚂蚁酱名气非常大,据《礼记.内则》记载:“虫氐醢以供天子馈食”。

《尔雅》称“蚍蜉大坻垲,其子坻。

”坻即蚁卵。

坻醢即专为周朝帝王采集的蚂蚁卵制作的酱。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说:“交广溪峒间酋长,多取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味酷似肉酱,非尊贵不可得也。

”[1]至今云南,仍有用蚂蚁制成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的习俗。

《本草纲目》中对蚁作了这样的记述:“玄驹,亦作距朐、蚍蜉。

蚁有君臣之义,故字从义。

亦作螳。

大者为蚍蜉,亦日蚂蚁⋯⋯其卵名虫氐,山人掘之,有至斗石者。

古人食之,故内则、周官馈食之豆有纸醢也。

今惟南夷食之。

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是典型的糯米文化与古朴的发酵食品带。

日本学者认为是“照叶树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盛产芋头、家山药等芋类以及刀耕火种的粟、高粱、早稻等大量杂谷类。

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糯米文化在该地区最有特色,各种糯制食品十分普及。

更大的一个特色是发酵食品,西双版纳一带至今仍然用盐和各种曲子加工大豆,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腌大豆、酸芭蕉片、臭干鱼、酸肉、酸鱼等;各种发酵茶和饮料如“竹筒茶”和“酸茶”。

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也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蚂蚁卵酱虽然已失传,但吃蚂蚁的风俗还保留,尤其在每年二三月吃蚂蚁蛋。

他们将采集的大黑蚁或黄掠蚁用开水烫死,洗净加盐和姜末等佐料腌两日,烘烤后作下酒食品。

也有将烫死的蚂蚁加少许酒再加凉开水浸泡后当醋用,或将蚁卵、蚁蛹、幼虫晒干研末,蒸饭时放入,使饭增香,味道鲜美。

云南傣族人用蚂蚁、醋、新鲜蔬菜制成醋拌凉菜,风味独特。

傣族餐桌上的酱料特别多,而且是一菜一酱。

傣族把酱叫喃咪(傣音),西双版纳雨季长,采摘蔬菜困难,傣族创制喃咪可经久保存,老幼皆食,其味酸辣香甜各竟其味。

喃咪是总称,按其原料不同,又分为螃蟹喃咪、竹笋喃咪、番茄喃咪等,制法大同小异。

以竹笋喃咪为例,用鲜笋春泥兑水拌成浆入罐中发酵,至出酸味熬煮成饼,晒干保存,食时配调料捣烂成糊,具有糯白淡黄、酸香之特点,兼有清热解毒功效。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喃咪布”。

云南大理、丽江和迪庆地区是痕迹突出的半牧食俗存在带,牧作生活在饮食方面的痕迹犹存。

名食中有乳饼、乳扇,这是牛、羊乳发酵后的加工保存的别致方法。

此外还有弥渡卷蹄、鹤庆圆腿、鹤庆猪肝酢、骨头参、白族吹肝、彝族琵琶猪、纳西族米灌肠、摩梭人的灌猪蹄、宁蒗一带的腌酸鱼、腌螺蛳等。

清代檀萃在其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说:“滇嗜螺蛳已数百年矣⋯.以姜米、秋油调,争食之立尽,早晚皆然。

”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螺蛳处处湖溪有之,江、夏尤多。

⋯.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

”洱海腌螺蛳是螺蛳酱的现代版,由于螺蛳的减少,食品种类的增加,螺蛳酱失传,酱螺蛳、腌螺蛳兴起。

腌螺蛳的食法是:取鲜活螺蛳,去壳,洗净后,用沸水浸泡片刻,捞出滤水冷却后,拌以酸辣调料后即可食用。

此时的脆螺蛳有酸、辣、香等味,别具风味,是一道白族喜欢吃的凉菜。

腌酸鱼是摩梭人、纳西人待客及送友的一种传统佳肴。

腌酸鱼虽十里不同风味,但都共同遵循一个古方:用泸沽湖里特产的半斤左右的活裂腹鱼腌制。

人们在湖里捕鱼时,凡捞到半斤重的裂腹鱼,便小心地放进一个装有水的木盆里养着。

鲜鱼一进家,主妇就立即制作,剖开鱼腹,取出肚杂,用清水洗尽血迹,将全身肌肉和尾巴还在不停扭动的鱼放进一个土坛里,放一层鱼,撒上一层由糌粑、食盐、花椒、烤酒等调和而成的佐料,如此,直待坛满,封好坛口,放在阴凉处。

十余天后,便可开坛食用,生吃、熟吃,无不酸鲜可口,大振食欲,一年四季,无不相宜。

米灌肠是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

它是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儿,然后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

加工制作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习惯,杀年猪时,几乎每户纳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

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

吃法别于内地,皆为古代氐羌民族的某种遗存。

保山施甸人擅长淹渍之技,其特产雕梅、骨蚱、水豆豉三味,一果、一荤、一素,各以其独特风味令人口角生涎,食而常思。

雕梅是采用当地特有之红花大盐梅精制而成,其加工工艺十分考究,精选个大体圆、熟而未透的红花大盐梅,剜去内核,然后在其表面精心雕琢各种花样,然后放入优质蜂蜜之中浸渍成品,故名雕梅。

雕梅玲珑可赏,清香扑鼻,既适度保有青果的酸鲜而又除却了涩感,酸甜清脆,滋味悠长,具有开胃健脾、醒神润肺、生津止渴的食效。

骨鲜是施甸民间入冬时节千家万户必备的传统腌制食品之一,采用新鲜猪排、脊骨及少量肠、肚砍剁成均匀的团状,然后加入多种香料拌揉至透,填压入罐(瓶),再用猪油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三个月后即可加热食用。

成熟的骨鲜骨质酥松,色泽鲜红透亮,油而不腻,鲜味淳厚,爽口开胃,别具风味。

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

保山的另一绝是菜花腌菜拌蜂仔。

每当冬春时节,昌宁人都腌制菜花腌菜,因为这时节大块田畴里四处开满了金灿灿的“小油菜花”,年复一年地为茶乡人腌制菜花腌莱提供丰富的原料。

菜花腌菜因制作方法不同分为“水腌菜”和“腊腌菜”两种。

前者为“短线产品”,腌置三四天即可食用;后者为“长效制品”,经久耐贮,可供不时之需。

由于其原料为盛时鲜花,故自有天然芬芳蕴藉于酸甜鲜美之中,风味十分独特。

菜花腌菜吃法多样,最为美妙爽口的则首推“菜花腌菜拌蜂仔”。

蜂仔,亦为茶乡之“山珍”,无论家蜂(蜜蜂)、野蜂(草蜂、葫芦蜂等),只要其蛹白嫩鲜活即为上品。

食用前需用开水烫洗,除去异质,然后加入芫荽、辣椒油、花椒油等作料,拌入菜花腌菜即可享用。

蜂仔的肥嫩甘鲜、腌菜的酸甜馨香,着实诱人食欲。

如今,这道地地道道的乡间野蔬已成为一方风味名吃,备受四方食客称赏。

云南玉溪一绝是江川腊馍肉,它选用猪身三线肉,萝卜金丝掺里头,炒米香面做辅料,数种佐料来腊肉,六道工序精制作,腌制罐储半春秋,开罐异香口水流,吃后回味赞不够。

3 结束语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先生在《发酵食品营养好》一文中说:在我们日常吃的食品中,就有不少都经过微生物的发酵。

其实“发酵”这个词汇意思就是“通过微生物大量繁殖时产生的多种酶类来改变原料的性质,帮助人类获得理想的产品”。

馒头、面包、包子、发面饼、酒酿、酱豆腐、豆豉、酱油、醋、各种酒类如果没有有益微生物,我们的饮食生活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除了发酵面制品之外,豆类发酵品、乳类发酵品都是著名的营养食品。

现代社会中,人们重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如豆豉具有预防癌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酸奶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可以说,有益微生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饱含了多种食物的发酵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发酵技术的缩影。

参考文献:[1]刘恂.岭表录异[A]∥鲁迅校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论文(2013—2014年上学期)题目: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姓名:杨婷学号:1209034228班级:2012级食品科学系生物工程专业(2)班授课教师:王瑞时间:2013年12月2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