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doc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doc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内容提要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

自 1994 年创办以来,几经变迁,形成当下以新闻评论为主体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以挖掘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

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

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分析与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新闻纵横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一、定位: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 《新闻纵横》《新闻纵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自 1994 年开办迄今历经 20 年变迁。

时下,《新闻纵横》已发展为每周一至周日早 7 点至 9 点播出的大板块综合新闻节目。

目前《新闻纵横》由两个时长备为一小时的播报板块组成,分别以“问 XX”和“追 XX”为板块单元标识。

第一小时板块的播报通常用“问今晨” “问焦点”“问市场”“问幕后”“问真相”“问进展”“问环球”等作为主要内容标识语,提示和强调每天依次推出的晨早新闻、重点新闻、财经新闻、背景探析、事实挖掘、进展追踪等不同切入角度的各类新闻。

这种不断重复的“问 XX”,令收听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悬念期待。

提高了广播新闻的收听黏性。

如果把上述 5 个“问 XX”看作规整的“圆形珠”,那么分隔上述各“问”的其他播报小单元则是小方形、多棱形、五角形、椭圆形等备式各样的“异形珠” 。

这些“异形珠”分别是名为“昨夜今晨” “新闻地图” “特别声音” “新闻面孔”“此时此刻”等新闻内容单元,或者“今日出行”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 “今日文娱”等民生资讯服务单元。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问今晨-●昨夜今晨 -◎问焦点 -●新闻地图 -◎问市场 -●特别声音 - ◎问幕后 -◎问真相 -●新闻面孔 -●难忘的中国之声。

第二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此时此刻-◎追焦点-●今日出行 -◎追市场 -●此时此刻 -●今日出行 -◎追现场 -●今日投资 -●今日媒体 -◎追环球 -●今日文体 -●电影传奇。

第二小时节目的编排思路与第一小时大体相同。

在以“问 XX”和“追 XX”为领军的“硬新闻”播报单元之间,依次穿插着短小而稍软的新闻或服务资讯,以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可听性、辨识性和品牌性,使得一过即逝的音频内容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新闻纵横》节目的单元结构与比重可以判断,《新闻纵横》形成以“追问”式新闻评论为主体,附带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以及天气预报、财经资讯、天气路况等民生服务资讯的一种综合新闻节目样态。

这一节目的定位是抢占新闻的“第二落点” ,借助广播的连线与即时互动功能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展开深度评议。

二、矛盾: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矛盾《新闻纵横》每天两小时的新闻播报求快求新、滚动刷新,第一小时侧重守望昨日新闻,第二小时侧重追问今日资讯,即时、同步推送最新资讯。

第一小时板块通常在“问今晨”后首先选择“昨夜今晨”这个特定时间段。

瞄准其它媒体新闻生产的空档期,通过播报一组“昨夜今晨”的最新消息让无暇上网和收看电视的人们第一时间把握最新资讯。

其播报提示语通常是“现在是北京时间 7:04,伦敦深夜0:04。

纽约晚上7:04,韩国早上8: 04”,通过几组国际时间强化或包装新闻直播的时效性。

接下来,在 4 个“问 XX”中间依次穿插“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等近期发生的新闻资讯,整个板块呈现一种“过去时”的播报样态。

如果将第一小时新闻统称为“昨日新闻”的话,那这些具有共性的“昨日新闻”之间存在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差别。

首先说播报时效。

“问今晨”与“昨夜今晨”的播报时效明显强于其它播报小单元,以“新闻地图”“特别声音”和“新闻面孔”举例来说,其播报提示语一般如下:[1]新闻纵横,追问新闻。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今天的新闻地图,新闻地图的第一站是 XX。

近日网上一则关于流浪狗被活埋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新闻地图)[2]接下来,扬昶、林溪带您收听特别声音几天前,江苏台《政风热线》报道了淮安浆米河污染问题(特别声音)[3]接下来有请今天的值班编辑 XX为您打开今天的新闻面孔。

好的,主持人,今天第一张新闻面孔是那天。

南京的张先生走在赛虹桥高架桥上发现(新闻面孔)再看内容时效。

实际监听发现,“问今晨”一般报道今晨突发事件或近期热点事件的最新进展,往往采用连线手段将时效性推进到报道当下。

“昨夜今晨”播报的是来自新华社、中新社、《新京报》或中国之声自采的昨晚或今晨的最新时政新闻。

比如:[1]新华社昨晚20:55 消息: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消息,昨天中国海警2401、2166 船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2]中国之声今晨 6: 20 消息:北京时间今天凌晨 NBA 季后赛继续进行其它 4 个“问 XX”报道的是昨天及前天的最新消息,有时甚至是三天前的新闻事件。

“新闻地图” “特别声音” “新闻面孔”播报消息的时间跨度大致为三天以内。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播报时态与时效大致如下:○问今晨(今晨)-■昨夜今晨(昨晚+今晨) -○问焦点(昨天及前天)-■新闻地图(三天内消息)-○问市场(昨天及前天) -■特别声音(三天内) -○问幕后(昨天及前天)-○同真相(昨天及前天)-■新闻面孔(三天内)-■难忘的中国之声(历史上的今天)。

如果将第二小时板块统统看作“今日新闻”的话,那这些具有共性的“今日新闻”之间也存在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差别。

首先,从播报时效来看,“此时此刻”的播报时效要强于其它单元,它通过整点播报、“此时此刻”、最新等概念强化新闻时效感。

其它播报单元则通过连线的手段,提示今日的天气、路况、财经、文体等最新资讯。

再看内容时效,实际监听发现,“此时此刻”播报的消息由最新突发事件与常态新闻搭配构成,最新突发新闻事件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而常态新闻往往是昨天及前天的国内外时政要闻,只是这些时政要闻经历了重要性的筛选。

5 个“追 XX”并都是今日今事,“追现场”的往往是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热点的现场连线报道,其时效性最强。

其它 4 个“追 xx”的消息往往发生在昨天或者前天,但它以事件最新进展或最新评论进行播报。

其它带有“今日”标识的服务资讯小单元也存在内容时效的差别,“今日出行”主要播报今日天气、路况消息,它的时效性最强。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体”则是报道昨天、前天的投资趋势、媒体关注热点、文化娱乐体育热点。

从整体上看,两小时“新闻纵横”节目的主体,即“追问”式新闻评论的新闻时效明显偏低。

除突发新闻事件外。

大部分属于昨天、前天的新闻。

以“今日出行”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 “今日文娱”为标识的今日民生资讯节目虽然时效性高,但它们不属于新闻性节目。

另外一些带有故事新闻色彩的节目,如“新闻地图” “新闻面孔”的时效性也偏低,推出此类节目主要是为了获取听众注意力、增强可听性。

《新闻纵横》的新闻评论节目主要包括:一、以“问 XX”和“追 XX”为标识的追问式评论节目;二、带有舆论监督色彩的“特别声音”节目。

笔者通过随机监听 2014 年 2 月、 4 月、 6 月和 2013 年 10 月、 2012 年 5 月(各 1 周)共 35 天约 350 条节目发现,“追问式”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的区域分布上,以中央、各省及省会城市为主。

在选题的类型分布匕,社会新闻所占比重较大,经济新闻、时政新闻其次,文化新闻较少。

通过上述对“追问式”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分析与统计,发现真正彰显“追问”特色、具有深度评论色彩的选题主要聚焦于国内重大民生社会热点、经济形势与政策、重大国际时政等方面。

比如,2014 年 2 月 6 日《新闻纵横》报道的《“小升初”明确“免试就近入学”家长仍然不买账》、2014 年 2 月 7 日《新闻纵横》报道的《北京首都机场乘客热衷打车软件手机“插队”是否违规?》就反映重大教育政策、民生社会热点。

其它报道类型、报道区域的选题在《新闻纵横》的报道视线之外。

对一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则相对滞后。

由此可见,《新闻纵横》的深度评论就成为了一种选择性的深度评论,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新闻纵横》的评论成为新闻“第―落点”之后的“二传手” 。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新闻时效就是新闻媒体“生命线”的新闻“场域”中,《新闻纵横》深度评论的选题如果不是听众关切的重大新闻事件,那么它的评论即便再精彩也将失去对听众的吸引力。

反之,如果是互联网早已传遍天下的新闻事件,《新闻纵横》的评论因为缺乏新闻性也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

“特别声音”是一档舆论监督节目,先报道新闻背景,再缀以“纵横点评” 。

它通过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现象进行评议,凸显国家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责任感,带有鲜明的舆论监督色彩。

每天报道时长约 2-3 分钟。

从节目设置与报道比重来看,“特别声音”只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一种补充形式。

三、分析:借助“融媒体”抢占碎片化传播的“第二落点”2009 年,脱胎于“舆论监督” 的《新闻纵横》开始变身,它由录播改为直播,由舆论监督变为综合新闻,由单一事件报道变为“多事件聚焦”。

节目时长也由原来的 20 分钟延长为一小时。

2010 年,《新闻纵横》与《新闻与报纸摘要》更新版进行无缝对接,组合成早间节目的大黄金收听板块。

节目时长由原来的一小时延长为两小时。

2011 年,“ 中国之声”启动“再启航”改版,重新定位《新闻纵横》第二小时。

在“追问”新闻的基础上,“预知今天” “远见未来” 。

将《新闻纵横》打造成过去时的值夜者、现在时的直播者、未来时的眺望者。

从《新闻纵横》变迁发展的历程来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功能定位与形态发生了变化。

首先,《新闻纵横》由原先的二十分钟的“舆论监督”节目变为一档保留部分“舆论监督”功能的综合新闻节目。

这一综合新闻节目以新闻评论为主,兼有晨早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路况信息等民生服务资讯。

它的功能定位由纯“舆论监督”变成了综合新闻。

节目形态则由录播变为大直播。

其次,《新闻纵横》定位为以广播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是“中国之声”新闻改革的一种制度安排。

实际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 2008 年前的节目表中就有上述晨早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等综合新闻节目存在。

2009~。

“中国之声”全新改版后。

将上述综合新闻节目纳入到《新闻纵横》板块中,是“中国之声”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之声”首创“板块 +轮盘”模式的体现。

因此,从“中国之声”改革的线索与《新闻纵横》变迁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在早7:00-9:0推出以广播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是广播新闻改革的一种整体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