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信科学 还原一个真实的四川石化

相信科学 还原一个真实的四川石化

相信科学消除误解还原一个真实的四川石化
一、四川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
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西南地区第一家大型石化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乙烯、1000万吨/年炼油。

公司位于四川省成都彭州市工业园区。

装置分布划分为炼油、化工、公用工程三个部分,总占地6000亩。

四川石化项目预计于2013年建成投产。

四川石化作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石化项目,产品本着“大规模、差别化、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丁醇、辛醇、顺丁橡胶、汽油、柴油等十个系列产品,其中柴油全部满足欧Ⅳ标准,汽油产品在欧Ⅲ标准基础上,部分达到了欧Ⅳ指标。

主要服务西南地区,辐射国内外市场。

二、四川石化选址彭州原因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与石化产品已经息息相关,大到各行各业,小到衣食住行。

长期以来,西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化工业的唯一空白区域,石油能源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下游轻工、纺织、电子、汽车、建材等相关行业发展都受到制约,这些产品与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也必然会影响到百姓生活成本。

其实,最初在四川石化项目的选址问题上,彭州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金堂、崇州、青白江都曾经是备选之一。

因为彭州有兰成渝成品油输送管线经过,交通运输便捷,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特别是厂址所占土地大多为河滩荒地,不占用基本良田,拆迁人口较少,周边5公里范围内人口密集区较少等,因此综合衡量众多因素后,彭州最终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三、四川石化环保措施简介
四川石化项目就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减排新技术,生产中产生的70%以上的污水经处理得到回收再利用,30%的污水经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后排放,这在国内外已经是很先进。

经论证,当地的环境容量完全可以满足实际排放需求。

四川80万吨/年乙烯项目环评、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评和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环评分别于2005年4月、2007年8月和2008年2月先后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审批。

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项目所有的环境标准都是依照我国最高标准设定的,厂区内罐区和装置区分别采用HDPE膜和防渗混凝土进行防渗处理,循环水、生产及生活污水等管线全部地上化,同时采用了最先进的膜回收和烟气脱硫、脱氮等多种工艺。

四川石化拥有一座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污水处理场。

四川石化项目的生产污水中,主要包括石油类、硫化物等污染成分。

按炼化一体化的统筹要求,对综合污水处理场进行了优化设置,按废水特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分别处理,以实现处理效率和经济技术最优化,并尽可能使污水回用最大化,降低污水排放量。

全厂共设置七个分类分级处理装置,包括炼油污水处理、化工污水处理、雨水处理、深度处理、浓水处理、污泥处理、臭气收集及处理。

采用了生物处理、臭氧氧化、生物滤池、超滤、反渗透等处理工艺。

与国内外同类装置对比,强化措施体现在两级隔油、两级气浮、高密度沉淀、V型滤池、臭氧氧化、生物活性
监控等措施,确保排放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排污水量控制在450吨/小时,控制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

四川石化采取的“四级”排污防控措施:
一级防控:装置区和罐区设立围堰,装置区围堰高度不小于15cm,罐区围堤高度不小于围区内最大单体罐罐容积所需的高度;围堰内的污水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二级防控:装置区设立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初期、后期分流切换)和事故消防废水回收系统,清-污分流和事故切换系;对于消防水中含物料较多的进行回收,并作相应的处理;炼油生产装置区、罐区围共设有8个生产污水收集处理池;
三级防控:考虑生产装置发生事故时产生大量的污水、消防水(一、二级防控无法发挥作用),需要收集处理,在污水系统设计针对事故处理事故池,事故发生时是故污水直接引至事故储水池;事故池容积为20000m3,雨水收集池的容积为100000m3。

四级防控:处理达标合格后的污水,经过72km的长输管道送至金堂三义庙氧化塘,在氧化塘氧化,缓解枯水期对沱江的污染;厂区内非污染区排放的雨水,经分类收集经自动在线监测合格切换送至人工湖,作为终级缓冲把关后外排。

氧化塘总容积为300000m3,设有防渗设施。

四、科学武装头脑事实消除误解
误解一:石化项目将导致彭州、成都癌症发病率提高几倍。

网上有“石化会让成都成为癌症之都”等言论作为反对四川石化项目的有力证据。

事实上,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根本没有事实证明大型石化企业周围的患癌人数比其他城市多,更何况从未见过报道或调查说中石油、中石化在石化厂上班的员工得癌症的几率非常高。

网上这些癌症发病率数据怎么调查得出的,是否是专业人员调查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否来自权威报道。

误解二:四川石化建在地处成都市“上风上水”方位的彭州市。

彭州是成都的“上风上水”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一方面,四川石化项目所在地并不是成都的“上水”,因为项目地处沱江水系,而成都市区属于岷江水系,这两条水系在成都地区几乎没有水交换。

另一方面说彭州是成都的“上风”也不准确,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成都地区长期风向资料(气象专家称之为“风玫瑰图”),全年吹过成都市上空的风主导方向是东北方向,和彭州到成都的方向并不一致。

误解三:欧美发达国家对于石化工厂与居民区之间距离的标准是要在100公里以上,为什么要在距离成都30多公里的彭州建设石化厂?
据国内外石油化工基地和企业的调查资料表明,根本不存在所谓“100公里”的国际标准。

从环境安全角度,在有条件下,离人口密集区当然是越远越好,但具有这样理想条件的地方很难找到。

事实上,国内外不少化工厂距离居民区都比100公里近得多。

例如上海高桥石化,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桥,厂区就在市区内,这就是历史和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

但由于其不断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完善的环保措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周围居民区的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要求。

国际上,新加坡裕廊化工岛距市区相距10多公里;德国路德维西港巴斯夫石化基地与曼海姆市仅隔着一条莱茵河。

它们运行、发展了多
年,没出现过大的环境风险事故,周边的环境质量都是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

四川石化项目场址距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为35公里。

误解四:彭州处于地震断裂带上,2008年和2013年两次地震都影响到了彭州,这不是给成都头顶上安了颗定时炸弹吗?
彭州北部山区、龙门山脉一带位于龙门山地震带内,并不代表整个彭州都是地震带,四川石化项目所在地距离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直线距离达31公里。

“5•12”地震发生时,在四川石化项目选址上已建成了一座地下一层,地面十一层的办公楼,在地震中未有任何结构性损伤,仅部分填充墙(非承重墙)有少量的裂纹,玻璃幕墙和管道没有遭到破坏,石化大道及厂区内柏油公路路面均未见地裂缝。

厂区附近有另一座大型企业亚东水泥厂,与四川石化项目都处在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同一垂直方向上,该厂按照地震区划图确定的7度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其生产设备、厂房、办公楼等在此次地震中均无破坏,并在极短时间内就迅速恢复生产。

“5•12”地震发生后,国家发改委委托第三方——中国地震局独立地进行了封闭式评估。

2008年8月19日由中国地震局发给国家发改委名为《关于四川炼油乙烯项目建设厂址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复函》,“建设场址区内没有断裂通过,场地不存在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危险性。

”2008年“5•12”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论证后确定的防震烈度仍然保持7度设防。

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本着谨慎的态度,又将设防等级提高到8度。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四川石化公司组织对已初步建成的装置、动静设备、建构筑物进行了全面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说明设计与建设是科学可靠的。

误解五:四川石化每天要排12万吨污水。

生产过程中,四川石化十分注意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和废水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控制废水的产生量,整个项目生产用水的消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生产废水的70%经处理后厂内回用,30%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排污水量控制在450吨/小时,控制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

误解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挤压当地的环境容量,让彭州和成都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如果只看生产基地在排放的这件事本身,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应看到的事实是,一方面,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减排要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了更多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四川石化项目投产后,能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油品,大大减少了成都地区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反而对改善成都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

目前,成都市场的汽油、柴油大多属于国III品质,由于此前西南地区没有大型炼油厂,高质量的国IV品质汽油、柴油都要依靠外地供应,成都市场上货源十分紧张,但在四川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成后,按照规划在不远的将来,我公司汽油产品还将升级为国V标准,成都市场上将有充足的优质汽油供应,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届时汽油的含硫量还会降低到现有国III 标准的十五分之一,将进一步改善成都空气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