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造型艺术研究

造型艺术研究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造型艺术研究教师:张春新姓名:阳双银学号:20130502008专业:雕塑造型设计类别:美术学上课时间:2013 年9 月至2013 年10月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造型艺术研究雕塑基本语言——形体要素分析第一章. 造型艺术概念第二章. 雕塑造型艺术概念1. 雕塑的起源2. 雕塑概念3.雕塑的分类第三章. 雕塑基本语言——形体1. 形象2. 体积3. 空间4. 触觉5. 隐喻第四章. 雕塑基本语言形体要素分析对造型艺术研究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第一章造型艺术概念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娟、布、纸、木板等,雕塑采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的材料适用范围及其广泛)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开始使用这一名词。

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谓“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 machen)。

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

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造型艺术把握。

造型艺术的概念将其通通包容在内,故而被认为最适当的名称。

至于造型艺术的分类,T.利普斯将其分为形象艺术、抽象的空间艺术。

后者也常简称空间艺术,但比普通意义的空间艺术狭窄。

形象艺术指再现自然或社会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形象化的绘画、雕塑,抽象的空间艺术指以抽象的空间和体积构成的工艺美术和各种设计等。

造型艺术的特点为再现,M.弗尔沃林将其又区分为再现自然和再现观念的两种,分别称物体造型和观念造型。

并认为,旧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是物体造型;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形成观念造型。

之后,在造型艺术发展史上这两种类型并存,各自发展又相互融合。

在造型艺术的领域中,由于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不同的艺术种类的美学特点各有差别。

例如绘画与雕塑,摄影与绘画,雕塑与工艺美术,它们彼此间的差异性也许是天壤之别。

虽然它们同属造型艺术范畴,但是我们对它们的审美要求则各有不同。

然而尽管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从中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加莱辛所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造型艺术的特征:1.造型性:空间物质形式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

造型性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

2.到达顶点之前的永固性与瞬间性:造型艺术由于塑造的是可视的空间性的静态形象,因此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适合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的。

3.从再现到表现:造型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是长于再现而力求表现。

从传统角度看,造型艺术是长于再现而拙于表现的。

第二章雕塑造型艺术概念1.雕塑的起源:雕塑的起源与人类的生产息息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雕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仅仅是为自身的存在,而是为了使用目的服务的。

雕塑作为纯粹的审美艺术品,是在人类文明萌芽的后期才出现的,东西方文明中的雕塑都遵循这一规律。

从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出土的“威伦道夫维纳斯”到中国四川三星堆的青铜礼器,从米开朗基罗到罗丹的作品,都能找出与特定社会生活需要的联系,一言蔽之,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态决定了雕塑的面貌。

如果人类的起源是从创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那么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雕塑也一定就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了。

2.雕塑的概念:雕塑是雕刻和塑造为基础制作手段的多位空间形象艺术,其名称缘于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使用各种可塑材料,如黏土、油泥等制作方法叫塑造;使用各种雕刻的硬质材料,如石头、木材等制作叫“雕”和“刻”。

塑造软性材料主要堆加法,雕刻硬质材料用的是削减法。

3.雕塑的分类:(1).雕塑从展示方式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2).按功能划分为:纪念性雕塑、主体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五大类;(3).依据材料不同划分为:泥塑、竹雕、木雕、石雕、玉雕、骨雕、漆雕、根雕、冰雕、面塑、陶瓷、石膏、铸铜、铸铁、金属焊接、玻璃钢、不锈钢等。

现代雕塑分类界线并不十分明确,雕塑艺术的多样性,使其相互渗透,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雕塑手段也不局限于传统材料,反传统概念的思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装置雕塑也逐渐普遍开来。

第三章. 雕塑基本语言——形体雕塑有雕塑的语言——形体与空间雕塑宿与绘画的最大区别是刻触摸的实体和真实刻游离的空间,从形体与空间的语言来讲,应该是跨越抽象与具象的界限。

所有造型艺术都有形的问题,雕塑的语言能力就是形的修养,雕塑实体的形是在三维空间中存在的,是被三维性包裹和浸润的。

1. 影像:影像,是指雕塑从各个角度呈现出的外部造型的视觉印象,类似于剪影效果。

影像的处理直接影响到雕塑作品的好坏,这是雕塑精神首先被接受和感知的第一步。

我们在一定的距离外看雕塑,细部与大的体面均被淹没于空气中,这时,首先触目的是雕塑影像,这个“影像”会给人以宏伟、崇高、宁静、飞跃、活泼的不同感受,影像要求在视觉上给人留下强烈、明确、生动的印象,使观者一眼就能清晰把握雕塑的基本形象。

只有强烈的形象、扣人心灵的印象才能吸引观者的眼睛,引起共鸣。

影像的清晰明确也决定着雕塑作品的品质。

影像实在一定环境衬托下呈现的雕塑的整体外轮廓。

雕塑作品安置的环境背景、空间范围、明度、色调等形式都要求不会对影像造成干扰。

防止环境、背景将雕塑形态吞没。

这就要求雕塑的创作设计要处理好雕塑与环境的色差。

雕塑的正形与负形。

在雕塑的创作于设计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雕塑的正形与负形的关系。

雕塑的正形是指雕塑自身的塑造实体,是由雕塑各具体部分组成的形象,是雕塑造型的主体,是衡量雕塑影像效果的第一把标尺。

实体的形式雕塑的动势、空间限度、体量限度、韵律与提快节奏等构成因素有机构成的呈现。

其动势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形式,它与生动密切相关,在雕塑只有一次性的动作,他永远停留在那里;雕塑的负形,雕塑造型不单只由正形构成,由雕塑分割、交错、包围的负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烘托作用。

二者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负形处理恰当,不但可以丰富雕塑的空间层次,更能强化雕塑的影像效果,使之更为强烈、精炼。

雕塑的轮廓。

在视觉范围内较远距离下的整体状态,是雕塑的基本形体的概括,是雕塑在空间中的构成骨骼与构图间架。

轮廓线的力量、表情、节奏、韵律诗雕塑在一瞬间就能打动人的秘密。

站在轮廓鲜明、肯定的雕塑前,观者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雕塑应对现实环境空间的占有欲扩张的持续性所产生的较强的凝聚力,同时也会为雕塑形体自身膨胀与外溢而呈现出的生机与迸发力所震撼。

雕塑与环境颜色。

在造型艺术中,油画以色彩作为基本语言,而雕塑则以形体与空间作为其传情达意的媒介,所以,雕塑的色彩常常被人忽视。

然而,人的视觉对于色彩来说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对于雕塑形体与色彩而言,色彩会更先呗视觉所接受。

雕塑色彩的本身不仅富有情绪感和象征性,同时对于雕塑形的界定和雕塑效果的调节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2.体积:雕塑是拥有空间和占由体积的艺术,是以特定的物质材料创作出来的有体积的立体形象,立体式其造型特点,体积是其语言特征。

在空间中造型,以立体形象来打动观者,用体积来说话。

体积是一种创造性的物化活动。

完整的人体作为一个形的话,人体的各个部分就是形状,而各部分的凹凸关系就是体,这就是体积。

体积可视为物质的隆起、堆砌或者聚散。

体积的类型。

“寓动与静型”的雕塑,造型多为静态,在体积语言的而运用上多以团、块形式出现,其基本的体积强调的是整块、简洁、洗练、概括,是对自然形象中的最生动最本质或最具感染力特征的突出;“外向型”雕塑,大多以放射状、开放式、多方向、多层次显现的形体错落、穿插、跌宕、交替冲入空间为其特征。

此类雕塑强调以动示动,其无拘无束的动作势态强化了雕塑体积变化的丰富性。

呈现奔放、激越的情绪,在观者心理上产生一种鲜明的感召、引导作用,扩大了雕塑的时空感;“丰满型”雕塑以团块或类团块、费团块但其外延视觉形成相互贯通之气为基本形态,其对体积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接近极限。

造型在不失其基本结构,不破坏总体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体积结构的自然特征减淡而又夸张肉体的丰满,有种夸张、变形的意欲。

其外形多以向外膨胀的弧线为主要特征;“内收型”雕塑,此类雕塑放弃形体的丰满,弱化了体积的膨胀感,内收的形体、缺憾的量感造成一种虚幻的情绪空间和非自然化的残缺美,留给体积意外更多的补充空间,呈现出作者情绪化的精神思索与不确定意识及独到的空间思维。

3.空间: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前提,也是雕塑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

与自然空间不同的是,雕塑空间是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化的空间,是精神物化形态的集中体现。

雕塑作品的意境、造型趣味、生命力、精神寓意的传达不仅仅依赖于雕塑的形体语言,同时也依赖于雕塑的空间表现。

雕塑的空间从形式上来看分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实空间和虚空间是吊物物理空间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雕塑的实空间食指雕塑的物质实体所占据的三度空间,是对雕塑形体最大量的限定。

形体的大小、缩放直接与空间的变化相联系,因而实体在空间中占有的是雕塑雕塑空间最基本的形态。

雕塑的虚空间是指雕塑物质实体界定之外的透空结构,它必须依赖雕塑的实体空间而存在。

雕塑的实空间与虚空间以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同时呈现,他们具有可测度、可捕捉、可衡量的实在性,共同构成雕塑的物理空间;雕塑的心理空间是不可具体测量的空间场,是借助对雕塑的客观物质空间的设定安排、构造形式的处理经营而获取的视觉意境,他是一种精神化的悟性空间。

雕塑心理空间的实现以客体雕塑与主体人的互动为条件,是人、雕塑与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意向的空间系统。

通过雕塑的物理空间,调动观者的视觉经验是人的视觉向着更深、更丰富的空间延伸,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使雕塑的物质与观者精神达到对立统一,成为人精神物化的集中体现。

“静式空间”是雕塑家借助静止不动的姿态、被动接受空间围合的形体与有限的欣赏角度,使雕塑定格在一定的空间时,雕塑传达给观者的空间感受。

静式空间是人类初始对空间认识和表达方式探索的结果。

空间静态化石人类早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征;“动势空间”所营造的空间感以静式的空间有限固定的欣赏角度、静止的形态所营造的沉静、稳定的空间感不同,它由全方位角度欣赏、多样的动势和生动的形态处理,并传递给观者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感受。

雕塑的动势空间探索形体空间变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借助造型动态在空间中的伸展与运动以及形体自身的凹凸处理实空间变得自由、生动,雕塑所蕴含的生命力得以轻松呈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