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与大学校训

国学与大学校训


2 un d n ec es o eeo oeg a g aea dA t, u nzo 1 6 0 hn ) .G a go gT ah r C l g f ri L nu g n r G a gh u5 0 4 ,C ia l F n s
Ab t a t T e e a e mu u l ci n ewe n S n l g n n v ri t s sr c : h r r t a t s b t e io o y a d u i e s y mot .W e mu t x r t e s i t f h a o t o s e e t h pr e i o t
v ri to . e st mo ts y
Ke r s S n l g y wo d : i oo y;u ie st t s h n s r dt n lc l r n v ri mo t ;C i e e t i o a u t e y o a i u
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 的重要 内容 , 是学校悠久 历史和优 良传统的高度浓缩。国学 的文化底蕴可 以 为大学校训的形成“ 添砖 加瓦” 更能发挥大学校训 , 的作用 。 什 么是 国 学 与校训 按 台湾学者朱维焕所说 , 国学” “ 一词 , 始于清末 邓实的《 国学精论》 一文 , 邓实 以“ 国学” 一词别于当 时的“ 西学” 国学” 。“ 是在西方文化大举侵袭的情况 下, 于近 代产 生 的 与 “ 学 ” 对 的一 个 学术 概念 和 西 相 种文化格局。国学是 中华儿女 的魂 魄, 华夏文 明 的根基 , 是我们生存与生活的支 柱。一般来说 , 国学 是指以儒学为主体 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以学 科分 , 应分为哲学、 史学 、 宗教学 、 文学、 礼俗 学、 考据 学、 伦理学、 版本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它是 今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是对传统文化在今 日 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周易》 自 里“ 强不息” “ ,厚德载物” 反映 的是整个 民族精神的象征。 张载的“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 世开太平”不仅是个人的理想 , , 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伟 大心灵的体现。国学不是书斋里保存得发黄 、 发霉 的 书本, 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 。她犹如一泓清泉, 源源不 断, 沁人心脾 , 一朝掬饮 , 终身受用。 所谓校训 , 说文解 字》 , 训 ” “ 教也 ” 《 中 ‘ 为 说 ‘ 。 由“ 说教” 申而来 的多种 涵义在《 引 辞源》 《 、 辞海》 中
第 2期 ( 4 总 1期 )
2 1 年 6月 01
河北 能源 职 业技术 学 院学 报
J un lo b iEn ry Isiueo c t n a d T c n lg o ra fHe e eg n t t fVo ai n e h oo t o y
N . ( u o4 ) o2 S mN 。 1
J n. O1 u 2 l
国学与大学校训
李 艳 李 海 ,
(. 1 广州 工程 技 术 职业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50 7 ;. 东外 语 - 10 5 2 广 E术职 业 学院 , 广东 广 州 504 ) 160
摘 要: 国学与大学校训之 间是相互彰显 的, 结合 国学的文化底 蕴, 应 发挥 大学校训精神 的关照作 用, 国学与校训辩证的统一起来。 把 关键词 : 国学; 大学校训 ; 传统文化 中 图分 类号 :4 G 0—05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94 2 1 )2— 0 5- 3 17 —37 (0 10 0 1 0
二、 国学与校 训 之 间的关 系
( ) 名 大学的校 训 大 多源 自于 国学 一 著
校训必须有所依托。如有校训为“ 学笃行 , 博 盛 德 日 ” 博学笃行” 新 。“ 语出《 礼记 ・ 中庸》 “ , 盛德 日 新” 则转 自《 周易》 。在《 中庸》 里告诫学子们要 “ 博 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明辨之 , 笃行之” 这是 为学 的 , 几 个层 次 , 者 说 是 几 个 递 进 的 阶 段 。 以 “ 学 笃 或 博 行” 为校训之端 , 际是 为学 而设 定 , 实 对劝勉学 子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 盛德 日 ” 新 是从办学的 宗 旨、 学校的风貌 、 内学者和所培养 的学人 的风貌 校 来说明的。《 ・ 易 系辞》 : 富有之谓大业 , 新 之 说 “ 日
S n lg n ie s y M o t s i o o y a d Un v r i t t o
L n , i IYa LIHa
( .G a gh uIstt o eh o g , u nzo 0 5, hn ; 1 u nzo tue f c nl y G a gh u5 0 7 C ia ni T o 1
u iest motsi o iainwi ioo yc l rl o n ain,a du i ilcial ioo n n- nv ri t c mbn t t Sn lg ut a u d t y o n o h u f o n nf dae t l Sn lg a d u i y c y y
一、一源自也反映了出来。作 为动词 , 基本 涵义是 “ 其 教诲 ” 、 “ 教导” 作 为名词 , ; 它是指 教诲 、 教导 的话 语。《 辞 海》 释为“ 学校为训育 上之便利 , 选若干德 目制成 匾 额, 悬之校 中公见之地” 。在 旧的教育词汇 中有 “ 训 育” “ 、训导” , 等 都是针对 学生 品行而言的。“ 校训 ” 就是学校在育人方 面, 在人品的塑造方面 , 或如梁启 超所言在 “ 养成 国民之人 格 ” 面 的某 种要求 。因 方 此, 校训包含了一定 的文化底 蕴 , 同时又有实际 的效 果, 是大学的精神 , 能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 下去 , 经过一定的时问, 了大学约定俗成 的话语 和 成 精神象征 , 它不仅反映一所 大学的学术传统 和办学 宗 旨, 也是一种无形 的力量 , 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 的人 格 品行 , 激励 和劝 勉师 生不 断 进取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