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论文低碳经济的深入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低碳经济的深入分析学习中心:奥鹏学习中心年级专业:0903环境工程学生姓名:王君学号:0983280064指导教师:夏璐职称:助教导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10 年11 月18 日摘要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低碳经济将推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相关领域国际协调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
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动因入手,着重分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全球机制以及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未来低碳经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述及发展要求的分析,最终得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全球机制目录第1章前言......................................................... - 1 -第2章低碳经济概述................................................. - 2 -2.1.低碳经济概念 ....................................................... - 2 -2.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 - 2 - 第3章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3 -3.1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 - 3 -3.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 - 3 -3.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 4 -3.3.1.能源短缺、利用率低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应理性地看到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
....................... - 4 -3.3.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困境 .................. - 4 -3.3.3.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 4 -3.3.4.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增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 5 -第4章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 - 6 -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 - 6 -4.2 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 - 6 -4.3.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 6 -4.4.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7 - 第5章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第1章前言自2003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来,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而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继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后,引领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火车头。
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应积极调整战略,顺应历史潮流,以便主导未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中国能否抢占到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抓住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机遇,成为能否掌控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关键。
第2章低碳经济概述2.1.低碳经济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3章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
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
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3.1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
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
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
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3.3.1.能源短缺、利用率低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应理性地看到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 3%和1. 2%。
作为主力能源的煤炭可采储量为1 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开采储量的11. 02%,人均占有量仍然很低。
加之我国现在的开发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就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
而且,能源利用率较低,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
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 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 7倍,是美国的4. 3倍。
作为主力能源的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70%,并造成了八成左右的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石油消费也“跃居”世界第二,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左右。
从长期看,我国传统能源消费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3.3.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高达34%⑥,这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呈现1∶5∶4的不良状态,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由此导致煤炭消费过高。
2002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占能源消费量的4.4%、69. 3%和14. 9%。
工业用能占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近70%左右。
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煤炭仅占27. 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 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⑦。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问题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3.3.3.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煤炭、石油等矿物质燃烧而产生的。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指出, 2008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为385. 2ppm,与2007年相比增加2. 0ppm,继续呈现出指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这已被无数专家论证。
到2020年~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 7℃;未来4年~5年,黄淮海地区出现30年~50年一遇的极强降雨事件的概率将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增加4倍~6倍⑧。
中国正在遭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
2009年是中国自1951年来的第三热年份,一些地方甚至是最热的年份。
中国部分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河流水量也降到50年来的最低点。
冰川融化、淡水资源继续减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3.3.4.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增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外贸萎缩,出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