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验材料:以“四个融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经验材料:以“四个融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经验材料:以“四个融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XX市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精神动力、文明行为、文化修养四个方面的文明素养为目标,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各方面工作的协同性,创造性地开展了“四个融入”工作,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让文化生活美起来,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XX市落地生根。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主题活动中
一是主题活动引导。

结合农村的特点,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核融入其中,推出“家风建设到农村”、“青年志愿者下农村”、“科技服务进农村”、“城管革命进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岗”、“田园春风演出队”、“集体婚庆礼堂”等12个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覆盖面广、衔接度高,形成了区区有“定制”的主题、街镇有确定的活动目标、村村有“管事”的理事会的态势,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家园的升华。

二是道德示范引导。

注重道德治理,针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诚信缺失、薄养厚葬等农村不良习气,进一步推进农村道德讲堂、“三下乡”“市民下乡”等活动,注重用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染农民,引导农民群众破除大操大办、“人情债”、炫富斗阔、奢靡浪费等陋习。

XX区的乡湾春晚、社区大厨房、XX 区的敬老食堂、XX区的“树十孝百善,弘扬传统美德”示范点、XXX区的留守儿童培训基地等都是农村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

三是文明礼仪知识普及。

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以市民日常生活
礼仪为重点内容,编印文明礼仪宣传材料,在村湾、学校、企业、社区、家庭、新媒体平台开展文明礼仪培训、讲座、网络互动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以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农民群众的精准扶贫、拼搏赶超的过程中
一是强化舆论导向。

加强扶贫攻坚典型人物宣传,提振拼搏赶超的无畏精神。

组织动员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着力于增强扶贫工作的精神支撑,提高宣传发动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扶贫攻坚工作的报道约450篇,为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通过聚焦XX扶贫一线上的扶贫工作者,推出了XX好干部杨X、“XX好人”刘XX等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同时,推介消泗村产业扶贫、长轩岭街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XX区“互联网+扶贫”等优秀经验和做法,激发了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二是突出乡贤带动作用。

树立农民群众自己的文明榜样,突出乡贤的带动作用。

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第一民生工程,以乡贤为先锋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带领农民群众走自强之路,着力解决“村落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XX、XX等新城区重点引导本乡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回乡下乡创业,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XX区星光村左XX回村发展,带领乡亲把负债780万元贫困村,变成了村集体收入6000多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还有全国劳动模范赵X、泥鳅大王胡X、大学生进农村致富带头人胡X、返乡创业的打工妹熊XX,致富带头人左XX,反哺乡俚的李家岗村的11
乡贤等等。

乡贤们在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更是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引入到群众生活中,一个村村有乡贤、镇镇有新风的现代化文明乡村蝶变的生动局面正在XX形成。

三、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习惯为着力点,将文明创建融入到农民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中
一是坚持文明素质从家庭细胞抓起。

持续推进“家风工程”建设,守护文化根脉、厚培文明乡风,举办了“XX市家风家训巡讲巡演活动200余场次;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故事汇、“最美家庭评选”和“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树家风、谈家风、晒家风、诵家风;通过“微宣传”工作、“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寻访老苏区烈士的故事、文明农户评选、流动道德课堂等争创活动,有效地引导培育了友爱互助、奋斗自强的农村新风尚,涵养了“家贫子读书”、“父慈子爱”等优良家风。

二是坚持养成教育落实到村户。

建立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新村”的评选激励机制,将文明养成教育沿伸到村组、落实到农户,评选出了272个文明村(队、农村社区)、1970个十星级文明户。

在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以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文明办婚事丧事等为突破口,从诚信建设、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社会治安五个方面推进村民文明行为养成,一大批如孙XX等“中国好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涌现出来。

三是坚持以城带乡。

以城市的文明新风带动乡风,建立了市级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建设“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为重点,持续推进全市1110个市级文明单位与新城区1110个村开展结对共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