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历史任务作者:郭强来源:《党政研究》2018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新时代见其远,以新矛盾见其深,以新征程见其高,立体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图景,而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承担着关键角色和历史任务:顺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历史性变化,解放和发展新时代的生产力;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响应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变化,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新矛盾;新征程〔中图分类号〕D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4-0034-05中国改革不断探索,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以1992年和2012年为节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是中国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在全面探索阶段,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中国改革的主攻方向确立,探索阶段胜利结束。
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这是中国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在全面推进阶段,初步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大领域的改革目标,形成了五大建设格局和五大改革格局,并在各个改革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第三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这是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与过去的改革有什么不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究的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意味着之前的改革不全面、不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从来都是全面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改革。
甚至“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不是一个新词,在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就正式使用过了。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仅仅从字面理解,要理解其任务、内涵与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个总目标是过去没有的、全新的。
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与“深化”两个维度上都有与过去改革实质不同的内涵,特别是“全面”维度上的国家治理体系之体系思维和“深化”维度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现代化取向,都是重大突破与根本性創新。
〔1〕除此之外,全面深化改革与过去改革最大的不同是历史背景和历史任务不同。
党的十九大以新时代见其远,以新矛盾见其深,以新征程见其高,立体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而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承担着关键角色:顺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历史性变化,解放和发展新时代的生产力;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响应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变化,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一、新时代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一)生产力发展历史性变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先是在生产力上进入新时代。
无论周总理在三届人大和四届人大上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号召,邓小平“三步走”战略设计,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瞄准的主要目标都是现代化。
现代化有两个维度,一是工业化,二是城市化。
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以产能为主要指标的工业化基本完成,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一些传统的大宗工业品的产能出现了总体过剩、绝对过剩的新情况。
同时,第三产业在产值和增速上都超过了第二产业,最重要的结构调整已经实现。
同样在十八大前后,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而且人口加速向大城市汇集,城镇化进入了都市化的新阶段。
也是在十八大前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应该说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这两个主要维度上的现代化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生产力部分质变,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意义上进入了新时代。
面对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认识、把握这个“三十年一遇”的深刻变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等重要判断,形成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理念革新与战略调整,这些都是对“三十年一遇”深刻变化的步步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乃是对这个深刻变化的系统科学的论断,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根本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新时代的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改革性的历史方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新的历史方位中的改革开放,顺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历史性变化,承担起解放和发展新时代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首先,根据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已经部分质变,那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应该相应变化,必须坚决突破已经严重阻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坚持破除一切已经被清醒认识到的顽瘴痼疾。
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生产力基础,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
其次,新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深远的挑战。
新工业革命不同于传统工业化,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新的革命,这是一个前人没有走过、别人也没有走过的处女地,需要更加艰辛、勇毅的探索创新。
再次,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高质量的体制支撑。
十九大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基础和前提是体制变革,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深化教育体制,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基础,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二、新矛盾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一)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深刻内涵邓小平在1993年就曾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
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2〕新时代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阶段,必须清醒研判新时代的新问题,特别是全面深入把握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三十年一遇”的重大论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支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内涵丰富。
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准确把握了人民需要日益广泛的社会发展事实,明确提出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不仅承认人民群众在“五位一体”各个方面要求的正当性,而且承认对人民群众这些方面要求满足得不够,更是对努力满足这些美好生活需要的极其庄严的政治承诺。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干部尚未严肃看待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个基本事实,还用传统思维理解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概念,没有意识到当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开始显性化、刚性化,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都几何级增长了,没有意识到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塔西佗陷阱,就是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这是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
其次,“落后的社会生产”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准确把握了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准确把握主要制约因素的变化。
所谓不平衡,首先是经济上的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次是经济和其它领域发展不平衡,相对于经济发展其它领域发展较慢。
经济和政治之间不平衡,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能满足人民政治参与的要求,法治水平还赶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效率落后于经济效率。
经济和文化之间不平衡,文化繁荣程度跟不上经济繁荣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容易入心难。
经济和社会之间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还严重供给不足,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劳动合同和“五险一金”,在务工地没有自己的住房。
经济和生态之间不平衡,污染情况超过了环境承载量和社会忍耐度,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
所谓不充分,既包括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人发展的严重不足,也包括我国发展总体上的不充分。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解决了绝对落后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相对落后问题。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但人均GDP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发展的质量还不高,离高收入国家、现代化国家、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必须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主词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修饰、限定“发展”的,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切不可理解为只是分好“蛋糕”,而忘记做大“蛋糕”这个基础和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意所在,须臾不可忘记。
(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更深刻的基本理据,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承担起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历史任务。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和全面增长的时代变化。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又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既要推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改革,又要推有利于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日益增长要求的改革。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主攻方向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
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够,也是就体制本身的不平衡。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农民工身份职业两张皮、刺痛社会神经的留守儿童等现象背后就是顽固残存的城乡分割体制,就是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不匹配,就是社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
比如,我国房地产总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之高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首屈一指,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阴影之下,其背后就是中央地方关系在财权事权方面的不平衡。
比如,我国创新能力与经济體量的不相匹配,创新能力总体上不强,其背后就是经济的法治化水平与市场化水平不平衡,法治化水平相对偏低,创新保护和创新激励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