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宋洪远赵长保张海阳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做了初步的回顾和总结,对今后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一)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光辉历程。

1978-1984年,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1985-1991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1992-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2002年以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全面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补贴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二)农村改革的重要进展中国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确立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初步形成;二是废除了统购统销制度,发育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三是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四是终结了农业封闭半封闭状态,农业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五是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逐步推行;六是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初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三)农村改革的主要成效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一是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奇迹。

二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优质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农村已进入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阶段。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农村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1.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推进城乡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期首先启动农村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改革开始向农业和农村外部扩展。

实践证明,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城市,又以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支持农村,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互相配合、协调推进。

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

2.着眼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切实推进农村改革。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和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农村改革的30年,是我国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阶段,也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实践证明,这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3.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由个别地区的率先探索到全国逐步推开,由生产领域逐步扩展到流通领域,由农业逐步扩展到非农产业,由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既保持了改革举措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不失时机地使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这是农村改革的成功之路。

4.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一系列新事物,都是农民群众在改革中的发明和创造。

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积极探索和大胆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实践证明,依靠农民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5.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开启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农村改革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冲破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束缚的结果。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把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

这是保证农村改革不断推向前进的思想基础。

二、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中央明确提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既对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调整传统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和谐进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着力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二)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在经济建设上,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政治建设上,完善体制、政策和法规,依法保障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在社会建设上,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完善农民平等就业的体制和农民公平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农民享有义务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在城乡统筹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促进城乡市场开放统一、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上层建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工农和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具体来说,深化农村改革应着眼于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探索统一经营有效实现形式为重点,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以完善农产品市场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为重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为重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为重点,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三、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1.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一是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实施土地永包制的可能性,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使农民充分享有各种土地承包权益;二是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三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引导农业集约化经营;四是创新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形式,通过土地经营权长年转让、季节性转让、大户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坚持流转以不改变农地用途为前提,严格控制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也不能以农地资源的流失为代价;二是明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有条件,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农业经营方式;三是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是否流转以及如何流转必须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由农民自主选择;四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水平,选择规模经营的途径、步骤和方法;五是坚持土地流转要以尊重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核心,土地流转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经营收益,更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探索统一经营有效实现形式1.发育多元化农业经营组织。

扶持和规范实践中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农村综合服务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使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2.建立农民与各类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总结各地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探索通过政策扶持、舆论监督等措施,建立社区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解决好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3.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把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突出重点,鼓励支持,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一)完善农产品市场制度1.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流通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大力培育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采取股份制形式,培育、建立一批大型农产品营销企业集团。

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对从事农产品交易的运销商、代理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商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资料档案。

2.优化农产品市场结构。

在规范农产品初级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设施配套的专业性产地批发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和农产品连锁经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着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适时开发期货新品种,完善交易手段和交易机制,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锁定价格风险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