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东方经济交流之路[摘要]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和西域,也就是西亚及欧洲的商路,是联结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及阿拉伯文明三大文明中心的纽带,对中国及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及西域印度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经济方面,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的桥梁。
曾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使重现古老丝路辉煌。
本文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当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表简单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交流、经济、新时代谁架起一道彩虹,跨亚非欧的苍穹。
张骞彩虹里吆喝,正骑着骆驼赶程。
彩虹里舞着凤凰,俯瞰着大地和鸣。
她是用彩丝织就,活跃着经济繁荣。
她是丝绸的化身,牵连着世界和平。
两千年,一条在沙漠中蜿蜒的道路,将古老的中国同西方世界连在一起。
驼铃声摇曳着异域的风情,流沙荡漾着黄金梦,七千米长路,正如丝绸般璀璨。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养蚕并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也是出口丝绸最多的国家。
但是,“丝绸之路”之名不见于中外古籍,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一书中最早使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政府为断匈奴右臂,与西域的乌孙进行联合攻击匈奴,而由此派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军事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客观上为丝绸之路这路的产生起了客观推动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即前无古人。
在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而与西域建立了联系,由此丝绸之路正式被开辟出来。
元光二年(前l33)以后,汉武帝刘彻连年派大军进攻匈奴,井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得以淘通西域.进而派兵远征|蕊岭以西的大宛.叉在敦煌到盐泽(今新疆罗栖泊)筑造很多烽燧及亭障,以防匈奴南侵公元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抒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
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至此丝路畅通。
《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所走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东,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东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由于这两条陆路交通线上输出的商品以丝绸品最具价值、对世界影响最大,所以这两条陆路交通线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
汉代以后,从中原往西的通商道路除由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再往西去外,还出现了由青海通向南疆的另一条新路,一般称之为青海道。
青海道是由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北、穿过阿尔金山到达目末、再进入南疆一路。
随着青海道的出现,中国境内丝绸之路已经不限于昆仑山脉,而是向其南方大大扩展。
在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以北的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北)、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
唐朝以后至两宋,这个时候陆上丝绸之路随着北方的动乱,使陆上商路不畅,加之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航海知识的日益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陆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226年,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从海上到达东吴,这是保存在我国史籍中第一位有名可考的罗马商人从海上到达中国。
到东晋和南朝时,由于与北方政权对立,对外陆路交通受阻,执政者加强了对江南水路的开发,更加重视对外海上交通和贸易。
其中,南海道是经中国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的通道。
东海道是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必经之路,其中继站主要是朝鲜半岛的辰韩(百济)。
元朝短暂的建立空前的地域广茂的统治,使陆上丝绸之路得到复兴,但是这个时候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异常活跃,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并举。
中西交流丝绸之路的产生,其主要目的不是服务经济贸易,而是政治军事任务。
随着政治军事交流的加强。
为其服务的经济贸易也逐渐占据一定历史地位。
丝绸之路产生初期,更多地承载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僧人的游历。
僧人对丝绸之路艰苦的外部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经验传递,使军队、商人、民众将丝绸之路选作交往要道。
同时,强大的国家武力也给丝绸之路创造出了相对安全的空间,这一点的实现,更加促进了宗教、艺术、商业在丝绸之路的交流。
即东方的交流路径是“先政治后经济”,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成长模式。
随着最初交流的完成,新的物种和珠宝、香料被源源不断地带回,异域稀有产物催生了一部分商人的贸易动机,巨大的财富动力驱使商人不顾旅途艰险而踏上这条漫长的贸易之路。
我国的丝绸从中原流向西域.远至欧洲及非洲。
中原传统“农桑之事”和先进纺织业的兴起直接将丝绸放在一个必须要面对出口的地位:而西域、欧洲及非洲没有形成规模的“农桑”,也没有合理的丝纺织生产技术,在面对华丽的丝绸时,必然处于进口地位。
相反,中原所需的各种宝石及金属制品恰是西域、欧洲、非洲的要素禀赋优势产业,从而使这些地区的要素优势产物顺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流人中原。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
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
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
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
汉代习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
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东西方的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产了重大影响。
西方的香料、珠宝、皮毛、药材等也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国。
此外,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力传入中国。
早期的丝绸和后期的茶叶、瓷器,是中国销往西方的主要商品,这使得古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航线和贸易规模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也有不同。
战国秦汉时期,地处华南的南越国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贸易,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发掘中得到实证。
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
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
”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到了汉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规模有进一步的扩大。
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也到达了罗马。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
而乳香(薰炉)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年)置广州(郡治今广州市),加强了南方海上贸易。
到东晋时期,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
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唐宋时期以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含铜钱)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宝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金银器(包括白银)、珍禽异兽等。
中国官方海外贸易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巅峰。
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有一定衰落,进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殖民者进入东亚贸易圈,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所蚕食,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
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
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