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6 日,区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在梅山中学举行。
一天的活动内容丰富,讲课教师做了充分准备,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基于阅读与思考的写作教学理念做了阐释,对目前“重技巧,轻内容的作文教学现状做了反思。
下面是三位上课教师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讨论。
《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反思梅山中学李伟霞其实我上这堂课的真正目的不是展示,而是为抛砖引玉,想借它向专家们取取经,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难题。
首先我想说,这堂课以及这张阅读反馈表是由三个因素“催生出来的。
第一个因素是因为“纠结。
这个学期因为一些意外,我成了阅读课的顶岗老师。
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指导课外阅读,所以只是带他们到阅览室看看书,抄点阅读笔记就完事了。
一开始觉得挺坦然的,后来就觉得很茫然,再到后来就变得惶惶然了。
因为,就这么带来带去,也没必要排一个语文老师来代啊,领个队伍,谁不会做啊。
再说了,小学的时候他们就会摘摘抄抄了,到初中还是一成不变的,那我们这些初中老师的课外指导也就掉价了。
就在我很纠结的时候,卢老师派了个任务给我,恰好就是“课外阅读与写作的话题,当时没多想,就接受了下来,那时候既是想让自己趁机学点东西,又算是对阅读课有个交待。
第二个因素是因为生源。
今年的初一学生,整体素质就不方便献丑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他们总是很浮躁,静不下心去读,在阅览室,他们往往喜欢浏览,浅尝辄止,很少有学生能沉到文本当中去;还有的当然是没兴趣,混到下课、磨洋工样地等下课;当然,最普遍的问题是学生无计可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走近文本。
第三个因素是因为“我的尴尬。
我老说要他们多读课外书,可是他们那么忙,理科的作业又那么多,稍微有点头脑的学生都会很功利地逃避课外阅读的任务,因为老师也很难查啊。
再说了,查出来了又怎样,不看的学生还是不会看。
所以我就在想,总得找个法子让他们乖乖地听我的,就是硬着头皮也得照我要求的去做。
面对这些困惑,我开始了痛苦的备课历程,之所以说痛苦,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几乎是零,到网上查阅资料,除了“读后感写作,别的就不多了。
硬着头皮,厚着脸皮麻烦同事、同学、朋友,又三番五次地请教卢老师。
经过改了又改,改了又改之后,前几天终于把这张表格的定稿给折腾出来了。
也就是说,这堂课的载体终于诞生了。
接下来,我具体解释一下这张表格我是怎么使用的。
设计它的时候是想通过它完成阅读与写作间的迁移,我想通过它让学生完成作品的多次阅读。
左边的“整体感知是阅读基础,没有这一块,后边的东西也无从谈起。
第二板块是“写作欣赏,主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品值得借鉴的手法。
因为要求学生做批注阅读,所以一般的学生就不得不静下心去做这件事情了。
换句话说,这两个板块是想让学生通过几次训练后形成阅读的思维习惯: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第三板块是“阅读迁移,这里的设计意图更多的是倾向于“读后感之类的考虑,训练的是他们广度思维的能力。
比起那些摘抄,他要想很好地完成左边表格的话,他总是要费些心思的。
这样一来,我“逼他们静心阅读的目的也就差不多能达到了。
至于右边的写作迁移,我设计得很笼统,问题提示也很含糊。
因为我的本意是想设计一张“通用型的表格,所以不敢设计得太死板。
而且运用表格的时候,具体的任务是可以和学生交流的,所以使用时即便含糊一点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
个性写作的任务 1 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补充或改进,一般采用补写、改写、续写、扩写等形式。
任务 2 主要是源于“阅读欣赏板块,其实,说白了就是“仿写。
我想既然学生都找到了作者的好办法了,就应该趁热打铁,找些话题出来让他们用一用,练一练,这样才能让这些写作技巧成为学生自觉运用的写作意识。
毕竟,我所教的学生里,能像模像样地写作的同学实在是不多,我干脆就让他们学着人家走路,一步一步跟着学,我想,学多了,练多了,总有些人会学着自己走路的。
另外,老师推荐阅读材料也是一门艺术。
一开始,我都是选择叙事散文类的短小文章,利用一节课当堂完成。
后来在卢老师的点拨下,我才发现,我们的阅读不仅是为了写作,还应该考虑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阅读档次,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也有责任推荐他们阅读更长一点、更经典一些的作品才是。
以上就是我一个多月来关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零碎想法,因为这件事才起个头,很多想法还很稚嫩,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更欢迎你和我分享你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以帮助我摆脱眼前的困境。
《景与情》教学反思莲外王红梅一、缘起我上这堂课,可以说是完成卢老师布置给我的作业。
开学初,有幸和卢老师一起去了趟绍兴。
绍兴回来,卢老师要求我在全区老师面前上堂课。
真的,我当是既欣喜又。
欣喜的是老我的信任,了我么一个在同行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的是担心完成不好份作,浪各位同仁的和精力。
但最后我想,是一次自己的好机会,而且可以得到大家的指和帮助,所以就欣然接受了任。
二、教学目老布置的任是“基于的写作,我想得上好堂很不容易。
首先是教什么呢?基于的写作,当然首先要有,那指什么呢?就而言,是文言,是白?就数量而言,是一篇是一?就而言,是非文学,是文学?就文学作品而言,是歌,是散文,是小⋯⋯ 之,在么大的范里,我什么作品呢?其次确定一个什么的写合点呢?我迷惘了,犯了。
怎么?到网上找吧,找来找去,花了很多的,也不知是我搜索能力有是怎么的,怎么都找不到一个令我意的借方案。
没法,只能自己摸索。
我想,无什么作品都是要抒真情感的,也是《新程准》学生写作的要求;而情感的表达也是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于是,我想到了怎么表达情感个点。
我知道抒情感除了直接抒情外,可以接抒情,接抒情是作者借助叙述、议论、描写等进行抒情的方法。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咏物言志、托物喻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等。
而像借景抒情的手法,老师们在平时上课时肯定提到过,学生学过的很多作品中也都有体现。
我为何不将这种方式来回顾和提升,从而给学生一点写作的借鉴呢?好了,主题终于定下来了,接下去,就去找材料。
在寻找材料的时候,我发现景和情的关系挺复杂的,可以用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还可以用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如此复杂的关系能不能在一堂课内讲清楚?是借助多种文体,还是通过某种文体特别说明呢?又一次担心与犯难。
我征求学校老师的意见,钟校、朱丽红等老师建议我还是抓住一种文体突破更好。
考虑到诗歌中这种借景抒情的例子更多些,所以我就用诗歌为例谈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诗歌的阅读中借鉴写作的方法。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最后决定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借助景物可以帮助作者抒发情感。
2、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习作。
三、教学过程不知各位听了我的课后,对我的课型有什么想法。
它究竟是写作指导,还是阅读讨论?其实我自己在备课时,也有这样的困惑。
不过,我后来想到,对此似乎没必要较真。
因为读与写,本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它们对主体作用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阅读能得到写作上的感悟,写作又能增进阅读上的理解。
想让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作文,我想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景和情有什么关系,因此前半节课主要想通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
一、通过一首学生都熟悉的小诗杜甫的《绝句》的赏析引出景与情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回顾相关的诗歌,加深对景情关系的理解。
第二步通过《送明卿之江西》与杜甫另一首《绝句》的对比,比较出在表达情感借助景物时也有变化,即相同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景物来表达。
课进展到这里,肯定有同学会问,相同的景能不能表达不同的情呢?于是我设计了第三步,通过杜牧的《山行》与《西厢记》中的一句话来比较,同样红的枫叶,由于抒情主人的不同的情感导致了一喜一悲。
这样自然就印证了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学到这里,估计学生对“借景抒情这种方法较往常已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是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写作目的更明确,我先亮出前不久我班学生对于“雪景的描写,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写景时可以抓住一些动词、修饰词和一些修辞来把景物描写的更生动。
这样等于给学生提供了示范,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然后我再给出一幅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片断,用意是想让学生训练“相同的景因为不同的情会发生变化的写作。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检验。
因此我把一半的时间花在学生的练和讲评上。
讲评时,我通过学生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抓重点词和修辞来评析,通过评点,完整地达成本堂课的目标。
四、题外话当前的教学改革主张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甚至有教育家提出中小学的语文考试中只出现两类考题:即阅读理解和作文。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必须要下大功夫,出大力气。
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线的老师对于这点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但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 , 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 , 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 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因此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主观盲目,无序随意的状态,现状不容乐观。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对作文教学的探索比较多,然而往往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似成两大独立的门派。
其实写作与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
叶圣陶先生说 :" 阅读是吸收 , 写作是倾吐 ,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 冰心也曾说过 :" 读别人的文章 , 写自己的文章" 这句话很好的阐释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基于阅读指导写作这条路是肯定能走的通的,只是如何走,有待于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进一步地探索。
“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以此自勉。
五、束份作完成得怎么,各位同仁不吝教,我批一批,一,改一改。
大家!当堂不在范的候⋯⋯梅山小班毛然馨作文思《繁盛的思之》一于在百千回的思考中束了,次教学我来,是一次全新的挑。
我最喜上小,追求在堂上弥漫着的像咖啡一的文学味,我也喜上歌,尤其是中国古典的歌,自会有一种像茶一的清香在生心流淌。
但上作文,我能孩子去什么?我多么喜一个在内心被的研磨,那不是,也不是人家的痛苦,那是思考的美感,是明我作一名文老存在的价。
于是,我想到一棵,或者是很多棵,如果是“大的思的状原理我有所启的。
假如堂上,生可以共同培育一棵,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枝繁叶茂,是学生与老共同在思考,果挂枝,是得出了理性的思考,同,更有一种有生命力的象征,因学生的思并不因一的束而止,有可能的是它可以在写作中生新的枝芽,出新的果来。
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把目光延伸到地底下,看看作文扎根的土壤,是生活与及生活与的思索与。
想到这里,我很兴奋,在我看来,这样这堂课就有了审美价值,至少它是一个整体,是可贯穿的。
在细节设计的时候,我经历了两三次冷场,不是学生不配合,实在是中间关于由落叶想到的内容太多了,我面对学生满满一黑板的字迹,就像一个蹩脚的园丁,无从下手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