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隐居山林,远离当时的官场,表现出隐逸的坚定主观意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隐逸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

在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里,隐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隐逸思想也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下面就笔者所知的方面,对其进行浅薄的阐述。

1 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

陶渊明有诗为证:
①“蔼蔼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依阻。

”《停云》。

②“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

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的骇人景象,细味实则是当时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真实写照。

从上可知,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政局极为混乱,导致官场的险风恶浪,真是“八表同昏,平路依阻”。

一般文人想入仕途的圈子,谈何容易,这使陶渊明对出仕的兴趣越来越淡。

况且当时上层集团互相火并,几次废立皇帝,每一变革都是一场大清洗和大屠杀。

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陶渊明对此也不无恐惧之感。

少年时“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的欢乐、希望付之东流。

为了躲避伸向他的恶运,他不得不退出仕途,用自己的话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杵。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与子俨等疏》
“俗患“二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是政治迫害,诛杀不赦的代名词。

诗人开始产生一种厌恶官场的生活,恐怖黑暗官场的胆怯心理。

在精神上造成了一种威胁。

即使他归田多年后,回首往事,仍不免心有余悸: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他深为自己未待“高鸟尽,良弓藏”之时,就先行退出官场而万分庆幸。

最终离开现实政治斗争,“聊为陇亩田”。

2 坚定的主观退隐意志(主观条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陶渊明面对无奈的现实,他最终还是过上自己朝思梦想的田园生活。

在穷乡僻壤、饱经辛勤劳动和饥寒困顿的磨练中,他并没有为自己隐居山林而后悔:“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居》
相反的是他抵制上层统治集团的意志更加坚强,即使他的生活陷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地步,他也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隐居其间,他爱的只是一个和平宁静的田园世界: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殃。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归园田居》。

③④句中,诗人对现有的田园生活,表现出无比的欢欣,他满怀激情的歌唱出田园生活的美好,对尘世官场的厌恶。

尽管有达官贵人慕名而来,但是东晋士族门阀是“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制度,这些实则是政治家利用的工具。

在诗人眼里,醒,实则愚不可言;醉非真醉,实则聪明无比。

当然诗人的心灵上也曾犹豫过: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拟古》
⑤“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饮酒》。

从诗中看出诗人准备出门,但又欲行复止,惟恐在险恶的官场上翻船,诗里生动再现了他苦闷的心情和徘徊动摇的行为;从⑤诗中看出他认为险恶的官场,人心狡诈,互相欺骗。

不如弃官归隐,才能不使自己遭受厄运。

其隐逸之志更坚,对仕途失去信心,坚定自我所走之道是正确的。

他曾在《扇上画赞》里,一口气赞美了八九个古代逃世绝俗的高人,表现了对隐士的浓厚兴趣。

即使朝廷请他做官,他也拒而不就,表现出一个决意仕途,终老田园,逃世绝俗的高士。

3 正确的评价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对于陶渊明的隐逸,我们不能像他本人对待隐逸的态度那样,毫无保留的加以赞赏,或者评价过高。

我们主要看他不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同时体现出一个文人的高尚情操:
从彭泽归来,平淡的田园生活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相反的表现出与官场决不同流合污的决心,把归隐作为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自觉与腐朽堕落、不可救药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彻底决裂: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
田获早稻》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所眷恋的只是“长沮、桀溺耦而耕”的田园生活,他并不想与尘世有所期望,只希望自己能够摆脱黑暗的官场,远离那些所谓的“正直文人”而长期的在田园“躬耕”一生。

即使有人劝他与世沉浮,他也不为所动: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饮酒》其九
这是田父劝其与世逐波,攀结高贵,去追逐富贵,但是他的回答是: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九
诗人鲜明的表现出对世俗的鄙夷不屑,反映出诗人坚持理想,毫不动摇,坚决与官场不同流合污的决心,表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反抗现实者。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有着高尚的人格:
⑥“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⑦“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

从⑥⑦诗中,诗人以“霜柏”“芳菊”“青松”自喻。

岁寒然后知松柏的本色,时势险恶,方露英雄本色。

正如“芳菊”“青松”一样清高贞洁,才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虽然贫穷至极,他仍然勉励自己,守节到底,“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乐于固守贫穷,也不愿出仕求援,他的高尚人格跃然眼前。

4 结语
陶渊明政治理想的幻灭,对上层当权者的深刻失望,是他隐逸思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

与其相反,他的创作生活,反映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执着。

我们应该看到是一个,既与上层社会对立,又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伟大诗人的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