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语文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文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缓解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经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重建评价体系,本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评价标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二十一世纪,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文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名无实。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没有“入格就位”,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式单调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一堂课,教师从开头讲到最后,学生就是观众和听众。
(二)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机械被动长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
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局面,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已基本上被老师磨平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应试教育思想顽固,教师急功近利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
甚至有部分教师干脆将教材中的一些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再加上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沟,造成很多教师更是想法设法,不惜用一些不人道的手段去获取学生的成绩,可谓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
(四)师生投入多与教学质量低成反比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讲解、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缓慢。
正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多,导致学生的阅读机会基本没有,课堂仿写训练更没有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都比较低下。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基于上述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一)更新教学观念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可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还在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正确的学生观,善待学生的天性,重视学生的感情。
1.热爱学生,真正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其它职业,其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人”看待,不可居高临下,而要俯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尊重教师。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亲近教师,那是因为教师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不管他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他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与关心。
哪怕是老师的一句无意间的鼓励的话语,学生都会记一辈子。
尤其是学习上,教师要多思考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给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2.尊重学生,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生命融合、人格完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放下架子,还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充满个性与灵气的学生不再有生气,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这样的机械传授式的教学再也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了,更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呼唤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当其冲。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正在滋润着全国上下的每一个课堂,学生如沐春风般地汲取着充足的养分。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努力走在学校的前列,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思想,积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现将自己的做法归纳如下: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应当把学生变成连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变成使人迟钝的、毫无用处的、对儿童的智力有害的死记硬背。
”他认为儿童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不会学习。
儿童不会观察、思考、推论,就只好依靠死背。
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学习,往往是因为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及时指导他们掌握学习的能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在他的《教授法》中明确指出:“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教学教法,就是教学生学,不但学会,而且会学。
尤其是“会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目标。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的教育背景及周围环境,还有学校教育问题及自身主客观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况。
诸如,学习不自觉主动,课堂参与不积极,思维反应慢,学习封闭孤立,差生不思进取等等。
面对学生们的这些不同的学习状况,教师要先从自身寻找原因,改进教法;然后分别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不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最后,针对学生们的一点点进步进行激励放大,以期慢慢地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3.使用“导学案”,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导学案,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
笔者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把下发到手中的导学案认真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引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教师要突显这个“导”字,在最能抓住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进行导引,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更有利于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重建评价体系1.对教师的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把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和最后的教学成绩看作是评价教师的最主要的标准,根据教师的教学成绩给教师进行排名奖惩。
这种评价机制,学校领导只关注教学质量,不关心教师,导致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彼此之间产生不正当的激烈竞争,最终使得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学校氛围极不和谐。
久而久之还使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新课程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重视人的因素,把人看作有进取性的人,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因此,学校领导不能简单地以最终的教学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而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关心教师、感受教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教师真正需要什么,从而从本质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
比如,当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学校教育条件的改善等,使得教学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再是过去只看教学成绩了,而要以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作为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
因此,教师们的教学风貌和学校的教学面貌有了全新的改变。
2.对学生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才智各有各的特点。
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
”我们的教育正是要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成长轨迹。
大到一个国家的教育,小至在课堂中的学科教学,都应当遵循人的多元智能的规律。
而在当今应试风潮还是比较盛行的农村中学,评价方法显得比较单一武断,只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定性学生。
可想而知,在这种单一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手段的教育下,有多少学生的才能被埋没,有多少学生直接被无辜地判了死刑。
以至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每年以成倍的数字增长,农村初中的前景不容乐观。
而新课程则要求我们建立多种评价体系,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学校要从领导到教师,彻头彻尾地转变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农村语文教育所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农村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仍然很长,农村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刻不容缓的行动,努力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把教学改革的浪潮继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1]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79[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72..[4]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15[5]薛晓阳,蔡澄,马兰芳.教育原理与策略[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