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儒道佛

浅谈儒道佛

浅谈儒道佛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于唐。

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而至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人本思想、忧患思想、道德思想和力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所谓和谐者,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亦即“天人合一”与“中庸”,与自然和谐共存,与他人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相互包容,方能持续和平发展,长久繁荣富强;而所谓人本思想,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民意,强调“人贵物贱”与“民为邦本”,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至于忧患思想,四字简言之:居安思危。

展开而言,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为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而悲悯,而因悲悯之心而引发自我关怀与群体关怀,最终上升到承担责任、鞠躬尽瘁的思想觉悟;而道德思想者,儒家文化强调仁义之心,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做不仁之事,不取不义之财,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

在此之上,儒家重视伦理教育,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法律源于道德,道德腐败则法律也无法存在,是故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必然是
个奉公守法的人;而所谓力行思想者,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其意思也就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者,若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予身体力行,则纵其如何能力卓绝,也无法成为“士”,四字简言之:空谈误国。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立于春秋后期,其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更是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道无形无象。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他认为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所谓“物极必反”者,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老子还主张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此即为其“贵柔”思想,浅显而言,“贵柔”思想主要是将人置之于弱者的角度出发而思考,而阐述人在弱势的环境下对待种种不可抗或难以抗逆情况的对待方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庄子论“道”,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

庄子将老子的“无”发展到极至,也将老子的“无为”发展到极至,也就是“至人”与“逍遥”。

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佛学的精义在于启人觉悟,觉悟的最高境界便是成佛。

据此,佛教也许可称之为一种特殊的宗教。

因为,佛教教义的精髓在于启人觉悟,而不是叫人迷信和崇拜偶像。

总结而言,儒、佛、道合流导致儒、佛、道世俗化。

所谓世俗化,就是为社会公众所普及实践。

对于现代而言,现代教育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卓越成就,但这些成就并不能掩盖现代教育日益明显的缺陷,片面的科技化知识追求掩盖和削弱了人文学科的教育,以致造成教育本身内部的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分裂、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脱离,以及“成人”与“成才”的对立。

而以儒道佛思想价值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这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和纠偏作用。

因此可见,如果能够将儒道佛传统思想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为现代社会服务,势必将能对社会的和谐、法制的完善、国家的富强提供强大的助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