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关注民生彰显民主开拓创新监督执法构建和谐——人大监督工作的特点及主要经验与体会立足实际建良言,紧贴民众纳心声。
每一项立法都凝聚着民心民意,每一项决定都推动着华夏小康,每一项举措都闪耀着执政兴国的希望之光!人大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分。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做好人大监督工作,这是我们人大代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为地方人大代表,我认为人大监督权的行使要立足实际,注重有的放矢,根据监督对象情况的变化,把握监督的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抓实做好各项监督工作,以推动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有的放矢,充分体现三个特点。
1、以人为本,突出民主。
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监督,最能反应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所以我们人大代表要广泛开展调查活动,深入各民主党派,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民意,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监督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较好地发挥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认真履职。
2、可持续发展,关注全局。
政府、法院、检察院按照人大决定解决具体问题,人大对它们的活动实施监督,使它们严格依法办事,防止和纠正滥用权力的行为。
所以人大的监督工作,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失职,将会损害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不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这样一种体制有利于人大站在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抓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真正发挥人大的职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3、统筹兼顾,着眼权威。
人大监督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进行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监督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制约。
监督的作用就是保障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人大的监督是权力机关的监督,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是代表人民所进行的监督,是最高层次、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二、遵循原则,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人大的监督工作,主要是依法保证国家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
它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同时又是正确行使人大决定权和任免权的前提和保障。
这一地位和作用决定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展开,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
在这一原则下,我们应做到:(一)讲求效果,加强监督。
1、从思想上讲,要将敢于强化监督和善于强化监督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目前我国还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的传统不多,法律也不健全。
要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配套性很强,也很复杂,各种制约因素较多。
因此在监督的具体过程中,我认为要尊重“一府两院”的职权,听取他们的意见,体谅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威信,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才能使监督取得应有的效果。
2、从工作上讲,要消除强化人大监督的行政痕迹。
在人大监督工作中,我认为不宜采用行政监督的做法,不宜对“一府两院”进行直接的、具体的业务监督,不宜个人说了算,不宜把执法监督统揽到人大身上,避免越俎代庖。
因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集体行使职权。
此外,在加强常委会集体监督的同时,注意发挥人大代表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
(二)拓展思路,改善机制。
1、在监督实效上,要突出处置权的运用。
如“一府两院”对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无正当理由又不予落实的如何处理等,都要通过监督机制的创新,启动人大在监督工作中对处置权的运用,以达到解决问题,提高实效的目的。
2、在监督内容上,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强化人大监督,在内容上不能四面出击,抓小放大,力量分化,而要选准重点,把握宏观,突出大事,震动一片,体现时代特征。
如对于我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方面人员开展广泛调研和专题视察,为加快我市城市建设,开创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监督理念上,要不断更新。
人大的监督理念一般囿于传统的监督方式方法上,而法律规定的质询、罢免等“刚性”监督理念树立不起来,担心“刚性”监督会影响党的领导,影响“一府两院”的关系,使监督疲软无力。
要把传统监督与求实创新结合起来,使监督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和民主法治社会的需要,该出手的要敢于出手。
三、积极探索,创新人大监督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迈向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但是我们看到,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不够充分,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对一般性问题监督多,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监督少;运用和缓的监督形式多,运用法律明确规定的较严厉的形式少;例行的程序性监督多,具有实质性的深层次监督少。
被监督的国家机关对权力机关的监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应付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地方人大监督权作用的发挥。
所以我认为人大监督工作要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实效、赢得群众的满意,要在“懂”、“善”、“敢”三字狠下功夫:(一)“懂”法依法执法,规范监督行为人大代表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监督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是否能担负起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监督重任。
如果一个人大代表自己不懂法或法律素质不高,谈何监督?所以当前提高人民代表自身的法律素质尤为迫切,所以人大常委会应建立人大代表定期学法制度,让人大代表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以便于做好监督工作。
在学法的同时,还要培养人大代表敬法守法的精神,通过人大代表自身的敬法守法行为,来带动全社会崇尚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离开宪法和法律,人大监督就失去了法律依据。
所以人大常委会监督什么,以及监督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都要严格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对法定对象进行。
如果想监督什么就监督什么,想怎么监督就怎么监督,想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甚至人大常委会一个工作机构、一个人也可以去监督,不用说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就是一个省、一个市,监督工作也会是五花八门,既失权威,又无实效,甚至还会“添乱”,这样的监督岂能真正代表国家和人民?(二)“善”于改进方法,加强监督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我认为实施监督中,必须本着“抓重点、议大事、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不断丰富和改进监督的手段和措施。
1、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
人大代表们,是老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不能开完会回家就了事了。
人大应经常组织代表们开展视察、调查活动,让代表有机会有条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注政事,建言献策,反映民情民意。
对老百姓反映的事必须及时地向人大委员会或者常委会汇报。
2、改进听取和审议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的方式。
在有选择地听取一些综合性工作报告的同时,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选择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听取一些单项的专题报告和工作汇报。
并且要在事先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全面情况,注重提高常委会议的议事质量,使作出的决定、决议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把监督事与监督人很好地结合起来,人大的监督权,不仅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也包括对人的监督。
脱离人去谈事或脱离事去谈人都是不切实际的。
在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选举任免干部的关系。
人大既要保证党的人事意图的实现,又要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权利的形式到位,还要积极创新对被监督对象的有效监督办法,形成管好干部的合力。
市人大常委会在工作中很注重处理好监督人和监督事的关系,比较好地实现了人大监督的宗旨。
(三)“敢”于运用手段,提高监督成效“一府两院”在行使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有些单位和工作人员有法不依,司法不公,为政不廉,工作不好,群众不满的问题,急需通过认真负责的有效监督,促其改正。
因此,我们人大代表要积极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理直气壮地开展好监督工作:1、敢于听取意见:听取群众意见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无论是开展工作监督还中法律监督都可以采用,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了解本区域内财政经济,社会事业,司法机关执法等情况。
我们只有认真听取各方情况,才能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而我们本人更有便利的条件和途径听取自己所在行业的群众的意见。
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深入本校老师中听取意见,而且经常利用外出检查的机会,了解群众对教育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为自己的监督工作打下基础。
2、敢于深入调查。
围绕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政府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普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这无疑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教育是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深地研究。
目前,大同的教育正在前进中徘徊:小学、初中的择校热近乎疯狂;热点学校人满为患,普通中学为招生发愁,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失衡;禁收择校费后,初中学校办学杯水车薪,举步维艰;教师们压力重重,身心疲惫,学生不堪课业重负,厌学队伍不断扩大;评价标准不明确,人为因素过多,干好干坏没多大区别;学校、教师发展缺乏明确方向与深入引领,导致学校疲于应付检查,盲目维持常规,教师专业成长除了评职称,没有继续发展的奔头……这些存在的现象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项都不容忽视。
怀着振兴大同教育事业的使命,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我以为目前大同教育急待解决如下问题:一、加大教育投入,让教育教学工作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二、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成长,避免“孔雀东南飞”。
三、初、高中应加强沟通,为学生进一步发展铺好台阶。
3、敢于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已经作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经常性监督制度,具有适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对改善执法环境和推动政府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两违”建设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群众集体上访问题等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人大执法检查的重中之重。
因此,通过执法检查,既能发现“一府两院”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又能发现法律、法规自身的不足,有利于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大监督工作,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神圣职责。
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强化监督、增强实效上取得新的进展,为促进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