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荣誉体系

构建荣誉体系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关于构建高校荣誉体系的路径分析学生专业班级秘书学专业2013级02班学生姓名(学号)赵昆 20134169指导教师张水玲完成时间2015年1月2日二○一五年一月十日关于构建高校荣誉体系的路径分析秘书学2013级02班赵昆指导老师:张水玲【摘要】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繁荣和发展学校文化,规范对学校各类荣誉项目的管理,加强学校荣誉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项荣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弗吉尼亚大学以诚信教育构建荣誉体系的成功案例,与当前我国高校荣誉体系构建的现状相对比,进而分析我国荣誉荣誉体系构建存在的误区与相关建议。

【关键词】荣誉体系、校训、激励、系统性前言“荣誉的内涵很丰富,是指能使人产生荣耀感及名声光大的事物或过程。

荣誉激励是激励的最高层次,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对名誉、声望和荣耀的强烈需求和特殊偏好。

”同时,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也是校政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

所谓学校荣誉体系,是指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中心工作建立的各类荣誉项目的总称。

一、构建荣誉体系的重要性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在现实中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其重要性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荣誉体系可视为一种道德规范,一种价值诉求。

学校荣誉体系建设是学校党政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常将荣誉体系建立与学校文化建设、师德建设开展相结合,鼓励师生积极向上,追求自身成长,进行主动学习。

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也是在向师生灌输学校文化,可以加强团队的向心力。

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信任和被信任的学校环境中健康发展,他们的工作、学习会更加有动力、有目标。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和谐舒适的学校环境,需要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更需要受人尊重、被人肯定。

精神激励、榜样激励作为激励的方式,都是学校荣誉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学校荣誉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学校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对人们道德的需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也不能只是知识的教育,而更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通过构建荣誉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学校荣誉体系通过荣誉设计引领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还可以通过荣誉设计来培育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文化。

学校管理实践证明:价值观需要靠激励来引领,观念需要靠自我修养来提升。

依靠学校荣誉体系奖励是合乎人文精神的。

荣誉要保证能够提供符合人文精神的谋取效益的方式和行为,避免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融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恶性循环中。

只有通过良好的学校荣誉设计,学校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追求。

二、弗吉尼亚大学荣誉体系构建路径的成功之处数年来,“弗大”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无人监考,且几乎没有学生作弊的现象,这足以说明弗吉尼亚大学在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因此,弗吉尼亚大学荣誉体系构建确实有他的成功之处。

(一)真实情境的建设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在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中,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的诚信品质在其亲自解决道德问题中得到强化和发展。

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体系就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在“弗大”教父的塑像面前宣誓决不背叛荣誉体系,为“诚信品质”日后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奠定基础。

随后,在每一次作业和大小考试中,学生必须亲手抄写“诚信誓言”并亲笔签名。

这种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为素材的诚信教育不但给学生一种亲历的直观感受,而且使他们一生都难以忘记,更容易被他们迁移到日后类似的道德事件中。

(二)严格的惩罚制度保障弗吉尼亚大学诚信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该校对于背叛荣誉体系者严惩不贷。

教授仅因学生忘记在作业或试卷首页抄写誓言或签名,就有权拒绝批改。

这意味着该学生有可能在某门学科上不及格甚至没有成绩。

学生违反荣誉体系的行为,诸如说谎、欺骗、偷窃,一旦被发现,就要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险。

因此,即便某些学生有了“非诚信行为”的动机,但当他们权衡利弊得失时,也不会为了小小的一次违规行为而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三)悠久的荣誉传统具有三百年的弗吉尼亚大学自建校便开始建设以诚信为主的荣誉体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四)系统的荣誉体系荣誉体系的构建自始至终。

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在“弗大”教父的塑像面前宣誓决不背叛荣誉体系,为“诚信品质”日后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奠定基础。

随后,在每一次作业和大小考试中,学生必须亲手抄写“诚信誓言”并亲笔签名。

(五)具有特色的奖励方式弗吉尼亚大学的奖励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奖学金,更对奖励的方式具有了创新。

通过宣传优秀事例,使奖励更好的发挥了模范作用与激励作用。

三、我国高校构建荣誉体系构建路径的误区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繁荣和发展学校文化,规范对学校各类荣誉项目的管理,加强学校荣誉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项荣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但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荣誉设计缺乏特色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荣誉设计在教育中慢慢失去个性,失去个性的荣誉也失去了特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荣誉设计局限于奖学金、优秀个人、优秀社会等,缺乏多样性与创造性。

荣誉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对个性化需要应有的尊重,制约了师生潜能与优势的发挥,影响了学校荣誉的激励效果。

学校荣誉个性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的质量。

(二)荣誉设计缺乏有效载体荣誉设计在数量和质量上讲都有一定欠缺。

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载体,而载体主要是围绕广大师生的文化活动展开的。

在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活动经费的支出不足,不少社团社会或单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原因导致师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就使学校荣誉的效果失去了应有的意蕴。

(三)荣誉设计激励不相容评价与回报机制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导致出现激励不相容现象。

激励不相容表现为荣誉设计激励机制的扭曲。

比如:在竞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导致较低职称的教师晋升无望,消极沉沦,而且利益与机会分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或以科研成果多寡为转移,对于扎扎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搞教学的教师来说极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鼓励了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学历、高职务、高职称,忙于应付各种考核,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满足这些指标上,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造成的结果是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发生偏离,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态度,甚至出现怠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现象。

(四)荣誉设计缺乏灵活性奖励形式简单,针对性、灵活性和持续性差,导致激励投入产出低下。

奖励整体有效性的高低是多元变量的综合结果,要求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协同。

然而,目前学校奖励主要采取物质形式,至于精神奖励则不仅内容单调,极大程度上也是例行公事,如评先评优轮流坐庄,或谁评职称谁优先。

精神奖励缺失降低了教师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而这又会反过来强化精神需要,导致物质奖励效应递减。

此外,教师具有良好工作表现,甚至取得重大成果,通常等到期末或年终集中总结,统一表彰。

绩效与回报间隔期长,不利于将教师行为有效保持在学校发展需要范围内,也容易造成奖励本身形式化。

(五)荣誉设计比例不协调学校荣誉体系共分为两个层次,即学校荣誉和部门荣誉。

从级别上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部门级荣誉。

从荣誉授予对象上分为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

而各个层次和级别的荣誉存在比例不协调的情况。

如:在校级荣誉体系中,集体荣誉项目数仅为个人项目数的三分之一。

因此,集体荣誉项目数过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学校荣誉涉及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数基本持平,但绝对数量有待增加。

荣誉体系建设应加强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项目的拓展,进一步拓展学校在国内的影响力。

此外,学校荣誉体系涉及全校的各个基层社会和部门,不应仅仅被几个部门所包揽,在总数中占据大部分的比例,这样不利于全校整体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四、路径优化建议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应对不确定性的权变调适策略。

这些调适策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先导树立集体和个人荣誉感。

要做好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的推广工作,使学校荣誉深入人心。

让广大学生了解学校誉体系的基本内涵,选择适合自己特点、自己能够做到的方面去努力。

这样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有目的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另外,通过树立荣誉感,能够帮助学生端正争取荣誉称号的态度,防止师生产生为获得荣誉而背离荣誉内涵的价值理念。

(二)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成立“荣誉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

由校领导任正、副主任,成员由教务处、政教处、人事处、总务处、校工会、校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教工、学生代表组成。

荣誉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秘书处。

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由荣誉的相关部门负责具体评价标准的制定及社会评选等工作。

校内各项荣誉的设立和认定需经相关部门申请、荣誉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研究认定后,纳入学校荣誉体系。

只有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学校荣誉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制度保障建立相应的辅助体系。

学校荣誉体系的顺利执行并产生积极的作用,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辅助体系,支持学校荣誉体系建设,如确定各类荣誉的级别,审定各类荣誉的设置、评价标准和评审程序等方面。

同时要明确荣誉名称、评定范围和条件、奖励数量、评定周期、申报流程、评审机构的组成以及表彰形式等。

通过完善的制度措施保障学校荣誉体系的建设。

(四)科学评价建立科学的荣誉评审机构。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荣誉评审组,进行荣誉称号授予的最终裁定。

同时还要成立由师生组成的资格审查组,该机构负责对参评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基层评比程序的合理性、评比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等进行审查。

荣誉项目评定工作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突出不同群体和工作的特点,形成完善的荣誉评价体系和规范。

这样有助于实现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保证荣誉称号授予的价值性。

(五)技术支持建立荣誉称号电子档案。

对荣誉称号进行档案管理,可以准确考察师生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各类荣誉称号的情况。

建立学校荣誉档案,各项荣誉都可以记入个人档案。

同时建立学校荣誉网上电子系统,方便荣誉体系和获奖记录的查询。

这样更有利于对荣誉获得者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六)强化机制对荣誉称号要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荣誉项目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对其实施动态管理,以保持其实效性。

首先,学校荣誉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其次,在动态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实证调研,准确掌握师生的思想状况、行为变化等情况,为正确设立学校荣誉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