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一、巴东县域旅游发展概况1、巴东县概况巴东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川鄂交界的与西陵峡深处,境内三山(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长江、清江)分割,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巴东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南朝宋景平元年设县,名归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巴东,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巴东系老苏区,是巴(巴东)、归(秭归)、兴(兴山)革命根据地中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

巴东是少数民族地区。

全县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43%。

土家人具有勤劳、纯朴、刚毅、直率的性格,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土家族独特风格、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巴东县是三峡移民重点县。

按库区175米水位,淹没总面积41.1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25%,需移民32090人(静态)。

但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巴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巴东县旅游发展概况巴东县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由于巴东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使得巴东县在历史上就形成里巴东古八景的景观格局。

极大地丰富了巴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巴东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古八景分别是巴山夜雨、石门樵唱、官渡晴帆、壤溪渔火、村寺晓钟、兀洞仙泉、牛口滩声、古亭秋月。

我们可以看出这古八景都是沿长江分布,也就是今天的巴东县城长江两侧。

所以用这古八景来概括巴东整个县的旅游景观,明显是不足的。

巴东现代旅游发展要从1985年神农溪景区迎来第一批客人开始算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以其蓬勃旺盛的生机和不可阻挡之势,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世界第一产业,有着“朝阳产业”、“无烟工厂”、“无形贸易”、“创汇贸易”等美称。

自1988年以来,巴东县围绕“山、水、洞、情”等特色旅游资源,致力于旅游产业的培植,坚持不懈地推进旅游开发,为巴东县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以及扶贫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三峡、水布垭电站投产发电,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通车营运等,不仅给巴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机遇,也对巴东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以下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巴东旅游业的大发展。

注:数据摘自巴东县与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和恩施州的旅游年接待人次和旅游年综合收入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2008年由于汶川地震和奥运会的原因,使得巴东县原来的旅游客源相对2007年减少,这些减少的客源大部分转移到了北京。

虽然这一年巴东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减少,但旅游直接收入还是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相对于2007年,旅游直接收入增长了26.92%。

说明游客的消费上升了。

2013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13倍多,而恩施州2013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12倍多。

这说明巴东县的旅游年接待人次增长高于恩施州全州水平。

从旅游收入看,不管是巴东县还是恩施州,“十二五”的中间年2013年比“十一五”的开局年2006年都增长了10多倍。

说明巴东县紧跟恩施州的发展步伐,实现了旅游发展的步步高升。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旅游接待人次还是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率,巴东县和恩施州都很高。

说明巴东县和恩施州的旅游发展都很快。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3.64%,而恩施州只有37.87%。

巴东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比恩施州全州的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高出了接近6个百分点。

说明在旅游接待人次方面,巴东县比恩施州全州的旅游发展更加迅速。

从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来看,巴东县的年平均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是45.97%,恩施州全州的是46.78%。

二者相差无几。

但二者都接近50%,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恩施州整个州的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迅速,旅游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占恩施州全州的旅游接待人次的平均比例是23.11%。

巴东县旅游综合收入占恩施州全州旅游综合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9.82%。

如果按恩施州全州八县市平均计算,各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州的比例应该为12.5%。

而巴东县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水平,尤其是旅游接待人次。

说明巴东县的旅游发展在全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远远高出全州平均水平。

二、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必要性前面一章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方面看,巴东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客观的成绩,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巴东县域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通过旅游整合来促进巴东县域旅游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

1、A级景区的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加强截止2013年12月,恩施州总共有A级景区29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7家,2A级景区9家。

它们在恩施八县市的分布,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看出。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巴东县虽然A级景区的数量和利川市并列为恩施州第一,也有恩施州唯一的一个5A级景区。

但像2A级这样的低级别景区,巴东县一个也没有,与恩施市和利川市这两个旅游强市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巴东县在“十二五”接下来的几年中要加大对A级景区建设的投入,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增加A级景区的数量,提升巴东县在整个恩施州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下面,我以长江为界,将巴东县现有的景区和比较出名的旅游景观分为江南和江北两部分,来观察巴东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家A进景区和8处其他资源,而江南则有6家A级景区和10处其他资源,数量远远高于江北,是江北资源数量的1.6倍。

但巴东县行政版图呈南北狭长形,江南行政版图的面积大约是江北的3倍。

这样算,江南的旅游资源数量虽然比江北多,但其分布密度还要低于江北。

而且,巴东县旅游资源的分布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资源都是沿长江两岸分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总共有11处景区景观分布在长江两岸,占了巴东县现有旅游资源的一半左右。

这样江北江南旅游资源分布的密度就进一步降低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巴东县旅游业要健康稳健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2、文化体验型旅游开发严重不足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巴东县有哪些文化资源。

在这里,我将巴东县的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水运文化。

巴东历史悠久,从设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巴东县为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人数占全县人数的44.3%,而这些少数民族又以土家族为主。

在民俗文化中又以民俗歌舞和建筑文化最具代表性。

闻名于世的东方迪斯科——撒尔嗬就起源于巴东县野三关镇,还有唱响青歌赛的巴东石工号子。

建筑以传统杆栏式建筑——吊脚楼最具代表性。

关于祖先崇拜,考古界认为传说中巴人祖先廪君生活的武落钟离山就在巴东县水布垭镇的三里城。

水运文化和纤夫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巴东县境内河流众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支流清江,长江、清江穿境而过,将巴东县分为南北中三块。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巴东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他是联系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巫山以西地区的水上唯一通道。

所以,在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殊的水运文化。

由于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还未修建之前,长江及其支流滩多水急,于是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那就是拉纤,也就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纤夫。

神农溪的躶体拉纤可以说是整个长江水道纤夫文化的活化石。

古道文化主要是指巴东境内的一条千年古道,这条古道就是历史上上的施南古道,如今他以另一种身份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那就是318国道。

但巴东县境内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

这条古道的主干道在巴东县境内穿过野三关和大支坪两个乡镇。

支道一直延伸到巴东老城。

是历史上重要的物资流通和商帮之路。

红色文化,巴东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就牺牲在巴东金果坪。

至今巴东县还留有红三军烈士陵园、巴东县烈士陵园、沿渡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

虽然巴东县拥有这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旅游开发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还完全不够。

我们从巴东县现有的8家A级景区来看,只有寇准文化公园这一家文化旅游景区。

虽然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着力打造纤夫文化,在近几年也举办了几届“纤夫文化节”。

但神农溪景区还是以观光型景观为主。

所以,在整个中国旅游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的转型时期,巴东县如何开发利用文化体验型旅游是摆在巴东县面前一个非常急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决定了游客进入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和巴东县旅游接待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巴东县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公路、水路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格局。

总通路里程达3000多公里。

但我们从巴东县交通整体布局来看,巴东县交通整体布局呈现“五横一纵”的格局。

由沪蓉西高速、长江水道、318国道、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构成了“五横”,由209国道和巴鹤公路(261省道)构成“一纵”。

之所以出现这种布局是由于巴东县的地理行政版图导致的。

巴东县行政版图呈南北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

“五横一纵”的交通骨架使得巴东县东西向交通通达性高,可进入性强。

但南北向只有一条交通要道,使得从南北方向进入巴东比较难,而且县内南北向交通不便。

这样就限制了巴东县南北方向上旅游景区、景点、景观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说游客不愿意花一天的时间从水布垭景区坐车到神农溪景区,这样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

所以加强巴东县旅游专线交通的建设,提高南北向的旅游可进入性和旅游通达性是巴东县发展壮大旅游业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巴东县交通通达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看看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

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可以从巴东县现有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来看。

说明3A级3家,说明巴东县旅行社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接待能力比较强。

能够接待每年到巴东来旅游的游客。

但巴东县的酒店和游船建设还有待加强。

从表中可以看出巴东县只有3星级和2星级酒店,没有4星级和5星级酒店,明显满足不了高端旅游市场的需求。

游船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有限,长江水道可以说是巴东县连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巫山以西地区的纽带,水运也是最为清洁的一种运输方式。

所以加强航运建设,增加游船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仅是巴东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更是巴东县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提升的速度跟不上巴东县旅游发展的速度。

所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巴东县旅游接待能力是巴东县发展旅游业的有一项重要任务。

4、品牌形象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树立巴东旅游新形象,提高巴东旅游的知名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