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公岛

刘公岛

刘公岛导游词来源:毕红伟的日志威海刘公岛导游词2006-10-3 17:19:51来源:威海旅游网作者:在我们旅游行业流传着一句话:北京看墙头,西安看坟头,广州看车头,上海看人头,桂林看山头,苏州杭州看丫头,那么我现在想问下大家,到了我们威海看什么那?呵呵!这里没有什么头看,来这里看画,江山如画里。

威海本身就是一副绝妙的山水画,这里山清水秀,天蓝海碧,绿树成林,鲜花似锦。

城建新颖,令人赏心悦目。

而在这副美丽的山水画中,更有一颗灿烂的明珠。

它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的景点——刘公岛。

刘公岛之所以远近闻名,是它不仅具有优越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它真实的记录了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这个岛上。

刘公岛,当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战场,也是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历史见证地。

它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甚至是今后几代人记住:"腐败亡国,落后挨打"。

那麽,来刘公岛参观,其教育意义,是其他一些景点所不及的。

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刘公岛距市区旅游码头有2。

1海里,乘船20分钟即可到达。

咱们到了威海码头之后,还要转船进刘公岛,现在我就将一些注意事项给大家讲一下:第一,岛上有许多吃海鲜的小摊,大家一定要先跟我游览完景点之后再去看。

不要我在前面走,大家在后面跟小贩们讨价还价,最后我会给大家留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

另外,大家要吃的话,一定要问好价钱、看看海鲜新不新鲜之后在坐下来吃,避免以后出现问题。

第二,刘公岛上是不产珍珠的,他们都是从蓬莱那边运过来的,大家要买的话,可以到青岛再买,无论是价格上还是质量上都要好一些。

第三,大家无论是在船上还是上了岛之后,都要拿好自己的东西,因为岛上外来人比较多,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一点。

第四,时间,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大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我们进岛大约需要15分钟,有晕船的将晕船药吃上。

另外,这船是有时间控制的,多长时间一个来回,都有规定。

所以我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集合,大家一定要定时到那儿。

如果因为一个、两个来晚了,我们就不等了。

因为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而耽误全车人的时间。

那你就只好自己坐船出岛了。

(民港)大家看一下这块石碑,它是由32块莱州大理石组成的,高约32英尺,象征着被英国统制了32年。

现在,我们的游船已经徐徐地离开了旅游码头,威海这幅山水华又从另一角度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家看,东海岸那边就是有名的避暑疗养区,红瓦绿树,一片诗意。

南岸是一片别墅群,掩映在葱绿的果树丛中。

坐在游船上看威海,自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是否有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哪?说起这刘公岛,不仅岛上的自然风光很美,而且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地,北洋海军的建军基地。

咱们今天去那儿,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而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我也希望能够激发起大家更大的爱国热情,让我们接受一次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这次去刘公岛,参观的景点主要有三个: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和龙王庙。

现在,我来说一说刘公岛的名字,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有它的来历,刘公岛也是这样据专家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岛上就有人居住,名字叫"刘家岛",说的是在东汉末年,有一个刘氏家族为了避免曹氏后裔的迫害而流亡到这个岛上。

来到这儿之后发现此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于是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并以自己的姓氏--刘氏来命名这个岛,即刘家岛。

那为什么后来又改名为"刘公岛"了呢?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有一支南方商船队出海打鱼,行驶途中遇到狂风巨浪,这些人一边祈求海神娘娘的保佑,一边与海浪作搏斗,但是都没有成功。

就在他们无力自救、放弃生存希望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海中有火光闪动,此时他们欢呼雀跃起来,使出全身的力气划到火光附近,这才发现火光是从一个孤岛上的茅草屋里散发出来的。

他们借着淡淡的灯光将船靠了岸,由于他们在海中与恶浪作搏斗消耗体力过大,所以刚踏上海滩时便晕到在地上,当他们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是被两位热心的老人所救,老人给他们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姜汤和玉米饼子,但是奇怪的是这些饭怎么吃也吃不完,他们边吃边想是不是遇到神仙了?是不是他们的祷告起了作用?于是就问这两个老人叫什么名字,老人告诉他们说叫刘公刘母。

等他们吃饱后,老人又给他们安排好休息的地方,并转身离开了。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海面平静,是个出海的好天气,他们想在走之前当面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可他们找遍了整个岛也没发现个人影。

他们恍然大悟,这是遇见救命的神仙了阿,慌忙下跪磕头来表示感激!为了表示对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

这些人就联合岛上的渔民修建了刘公刘母祠,并把此到取名为刘公岛,刘公岛也行此而得名。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代岛上就有人居住,遗址至今尚存在岛的东南面;汉代有刘氏到岛上垦荒居留,刘公岛被称为“刘氏别业”,明朝初期为避倭寇侵扰,曾将岛上居民迁出。

嘉靖年间,王宪武率农民起义军占据刘公岛,后遭镇压。

万历末年,登州府又招人进岛垦植,并派兵把守,在此期间,南北方海运兴盛,刘公岛兴旺起来,居民增多;清康熙二年(1663年),刘公岛疫病流行,居民全部迁出。

1690年有丛、邹、姜三姓进岛居住。

170 3年,又有一支农民起义军进驻刘公岛,遭镇压撤走。

光绪年间,清政府筹办北洋海军,刘公岛被作为海军基地,修建了大批设施,岛上居民增多。

1895年春,甲午战争结束,刘公岛被日本军队强占达三年之久。

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威海成为英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到1930年被强租32年之久。

英国人将刘公岛设为一个特防,由英巡查管辖,除强占岛上原有的建筑设施外,还将居民的土地全部收买,在岛上建了英远东海军司令部及住宅、医院、教堂、监狱等,还设立了茶社、运动场、邮政局和海军墓地。

刘公岛成为英国海军的避暑养疴之地。

1948年国民党军占领刘公岛,年底解放。

解放后,岛上居民又四次迁出迁入,所以刘公岛有两大怪事:第一是刘公岛上居民没有姓刘的,第二是居民没有从事海上捕鱼的,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据史志记载,明代重修刘公庙。

清光绪14年[公元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成军,驻岛护军统领张文宣,为使军民获得刘公刘母的护佑,出资重修刘公庙。

清政府的海军大臣奕环亲王和李鸿章,在检阅北洋海军的仪式中绵进庙叩拜,北洋海军将士每次出海或作战都到庙中进香叩拜。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刘公岛上的土地和房屋被英国全部购买,迫居民迁出岛外,刘公庙随迁岛外,现庙已不存,但留有一碑载“神本依人,庙迁岛外”。

刘公岛上的原刘公庙遗址仍存。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公岛可以说是饱经沧桑的,但是它真正受尽蹂躏与屈辱的时期还是二十世纪末的甲午风云。

稍微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会知道威海,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海军在这里覆没。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心里会想:封建保守没有海疆意识的清政府怎么想起来要办一支海军呢?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884年8月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及江防炮台遭到严重破坏。

1 885年2月,南洋水师的澄庆、驭远二舰又被法舰击沉。

这一系列的挨打屈辱,惊醒昏庸的清延,认识到建设海军光靠自己落后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走自己造和外购相结合的道路。

先后自造和购买各类大小舰只六十多艘,其中吨位大、马力大的先进战舰都配备给了北洋水师。

这是为什么呢?当初在讨论建立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海军(后来粤洋发展成为福建和广州二支,实际成为四洋海军),总理衙门认为“财力未充,势难大举,只可量力择要筹拟”,主张“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

”清政府基本肯定了这一意见,并派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

大家知道,李鸿章是当时深受器重的权臣,于是凭借手中的权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各省的海军事务,大力发展北洋海军。

李鸿章还握有清政府外购战舰的特权,于是一些先进的战舰都归了北洋海军。

从1875年到1884年,清政府先后从英德等国购进战舰15艘,北洋海军即得8艘。

李还以“借调”为名,将其他海军的战舰归为已有。

北洋海军得以迅速壮大。

1888年9月14日清廷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曾为左翼总兵,刘步蟾为右翼总兵,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它拥有大小舰船25艘,在亚洲属一流,主要战舰均系购自英、德两国,质量较高,有不少属于当时的先进水平。

其中的定远、镇远是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的比较先进的巨型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马力6000匹,首尾各设有150毫米口径炮1门,75毫米口径炮4门,机关炮10余门,鱼雷发射管3具,舰载鱼雷艇2艘,火力极强。

这两艘铁甲舰极大地震慑了野心勃勃的日本,使其不敢冒然寻衅。

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5艘都是快速巡洋舰,船体轻、马力大、航速高,超勇、扬威也是快速巡洋舰,购买时为西方先进武器。

但是自1888年以后北洋舰队再未添一舰一炮,大量军费被慈禧太后挪用修建颐和园,而窥视中国已久的日本却发行国债大力发展海军,到1894年,日本海军力量已远远超过了中国。

大家知道,海军基地是海军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北洋海军为什么选定威海为基地呢?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海军营务处,创办了水师学堂,修筑船坞,舰队停泊在天津大沽。

随着北洋海军的不断壮大,舰只增多,吨位加大,大沽河道太浅,船坞又小,且又距京师太近不利出击。

李鸿章根据他人建议于1881年乘超勇、扬威舰考察了旅顺口,感到旅顺口适合修建海军基地,遂开始修建东港,修建了船坞、机器厂、锅炉厂、仓库、铁码头等。

威海海军基地较旅顺稍晚,其实李鸿章和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了威海卫海防的重要性,1881年北洋海军开始在威海湾停泊舰只,1883年李鸿章命候补道刘含芳在威海金线顶建鱼雷库,建水师机械厂,但因经费不足始终未能大规模兴建。

直到1887年清政府出于渤海防御的全面考虑,决定每年拨白银30万两,逐渐经营威海、旅顺,这样威海才成为津、旅、威三角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据点开始兴建。

从1887年开始,先后在威海湾周围及刘公岛和日岛上修置各种口径火炮一百多门。

在刘公岛上修建了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麻井子船坞、铁码头、水师机械厂、水师学堂和医院等,威海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军港。

由于其海防工程庞大,且丁汝昌又常年驻节刘公岛,所以李鸿章称“威海卫为北洋海军根本重地。

”现存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遗址共28处。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现在看到的“丁”字形码头,那就是前面介绍的铁码头.1889年开始修建,1891年竣工。

是用厚钢板钉成方柱,灌入水泥插入海底。

码头长205米,宽6.9米,上面有轨道,是为军舰加煤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