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对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

还向教师提出了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等“五还”。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的细胞和载体。

的确,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课堂,根本在教师。

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五花八门,富有“个性”,值得让人反思。

前两周听了几位新教师的语文课及思品课,不禁想到自己也是带语文的,感悟和思考也颇多,获益不浅。

我觉得最为普遍的现象是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课教师全导全演“满堂灌输”,一堂课下来,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字、词、句、段、作者、主题等无所不讲,自问自答,面面俱到,生怕有疏漏,可学生却在痛苦的被动接受,没有一点点活动的机会,随着一声下课铃响,一切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归根结蒂,是教师对课堂“应为谁服务,课堂的主人应是谁”思之甚少或者没有践行于实践。

其实,无论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新课程中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基于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学实践中落入单一的授——受窠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较旧,教育观点模糊不清,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所忽视;
二、专业不是太熟悉,课堂驾驭能力不高;
三、缺乏将理论与实践接轨,将生活与课堂融合的创造能力,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与课堂游离。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生命,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的动机,都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又是有限而有别的,注意力、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过多的“奉献”,往往造成学生的懒惰和依赖,扼杀了思想的活力和求知欲,纵使所获知识,也对生活没多大用处。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展示青春的活力,在实践中自我教育,学校提出把时间交给学生,开放所有的自习。

我也觉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方能让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思考的话题,有丰富的内容,才能生机尽显。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其核心内容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以后步入社会为人处事,应对生活,适应时代的一种能力和素质,这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学生也需要自由,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话、交流、思考、放飞梦想是有必要的。

当然,“还”并非全盘交给学生,放任自流,也要一定的功力,需要讲究技巧。

一、练好内功,转换角色,做好导演
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练就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内功:
1夯实教育理论知识,要更新教育理念,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科学的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和管理者,不全部包揽。

3.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广博知识。

二、要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准已有经验为生长点,建构新知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优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所以,教师应清楚的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以此建构新知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认为,学习不是只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传统的授——受学习,
其知识是僵化的,减值的,而建构的知识却是生活化、系统化的,有增值的,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其中也包含着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测试、智力测验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生长点”。

三、让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
美国现代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提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必需”。

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生活。

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针对现实中教师“闭门授课”之弊端,要把课堂时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再现原有生活,预设未来生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经历紧密相连,激其联想、想象、思考……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
20世纪中期,前苏联教育家巴斑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就是把教学过程通盘考虑,优化组合,从而达到最优质的效果。

的确,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问题设置,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学设计最优化
2.问题设置适度、新颖、有趣,呈现适时
3.教师点拨、引导到位,评价及时、准确
4.控制好整个课堂的秩序、气氛和情绪,让整堂课有起有伏,活而有序,忙而不乱,兴趣不减。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史》
2.《教育心理学》
3.《教育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