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问题研究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问题研究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同时,其相应制度的完善也凸显出了必要性。

股东优先购买权作为其重要制度,在行使规则上的模糊、不确定,给实务操作带来较多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结合国内具体实践现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完善建议
第一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概述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内涵
所谓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在同等条件下,除股权转让人以外的其他现有股东所享有的,优先购买转让的股权的权利。

各国的学者对其界定各有不同,有广义之说,亦有狭义之说,广义的股东优先购买权不仅包括股东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还包括发行新股的优先购买权以及约定优先购买权等。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价值
首先,有限责任公司是比较典型的“人合性”公司,要求股东之间相互信任,以保障公司的长久运行,设计股东优先购买权,恰好可以限制股东向第三人转让出资,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第二,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计,通过限制股东向第三人转让出资,保证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原有股东的手中,进一步预防公司
出现经营决策的僵局。

第三,满足股东对于自身以及长远利益的合理预期。

最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计,不仅保护原有股东利益,也间接保护着受让人利益,对股权转让法律关系中三方当事人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

第二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主体
我国新《公司法》第 72 条规定: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从此法条得知,优先购买权的行权主体为其他股东。

但“其他股东”的界定在学界有较大的争议。

不同意转让的股东与默示表示同意的股东当然属于这一范围,那么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在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是否仍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

行使主体的界定模式,势必会在实践操作中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需要在立法完善中进行积极的补充。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实质条件是“同等条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等条件”往往呈现不同的含义。

首先,由于签约方式的不同,在股东是否同意转让股份之前,转让方不会将转让协议的全部内容,甚至大部分内容告知公司;而在股东与第三方达成一致协议之后,“同等条件”的含义就是转让的全部内容及细节。

第二,公司其他股东购买能力差异也会导致“同等条件”
的涵义变化。

如果其他股东的购买能力低于第三方购买能力,而强行行使优先购买权,这必然会增加转让股东的风险。

转让方要求具体的购买方式以及相应的担保措施,进一步保护交易安全,此类内容也成为了“同等条件”。

最后,转让方与第三方的信任关系以及其他因素,有时候也会影响“同等条件”的含义。

因此,对于“同等条件”的具体确定内涵,需要根据实践具体情况来加以判断,并做出准确、恰当的解释。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
我国《公司法》第73条仅仅规定了在强制执行程序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适用的除斥期间,“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 20 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而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却没有一个明确得规定,第72
条第2款“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 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这一规定也仅仅明确了股东行使同意权的期限。

立法中的这种模糊性,导致众多实践问题的产生。

故而,在之后的立法与实践完善中,势必要对其行使期间做出必要的补充。

第三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完善
(一)完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
对于“同等”的界定,学界有三种方式:协商定价、鉴定评估定价和通过诉讼方式定价,三种方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尊重意思自治,协商定价,协商不成时,经鉴定评估机构估
价,其结果具有很大的真实性,最后,由诉讼方式定价作为最终的保障。

对于,“条件”,不能僵化的只认定为履行期限、数量、质量等条款为主要内容,要将转让股东与受让方之间的特别的约定、感情因素或合作关系也认定为“条件”的内容。

(二)完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
各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各不相同,《法国商事公司法》规定为三个月到六个月,《日本公司法》规定为十日。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是决定众多商机的重要因素,故而,期限的长短也非常重要的。

作者认为,我国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可以参照股东同意权的规定时间,规定为一个月,这既不会像十日那么苛刻,也不会像几个月如此之长,适宜一般的商事活动时间。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主体的界定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主体界定,应作狭义解释,仅仅指异议股东,即不同意股权对外转让的股东。

我国《公司法》第72条规定模糊,而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直接规定“不同意之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美国的立法模式中,赋予公司以同等的优先购买权,这对于保护公司与股东利益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界定股东优先购买权主体时也是需要考量的。

结语
毋庸置疑,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修改与
完善,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但数量较少的法条以及模糊性的规定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全保护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作者希望通过对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明晰前提下,结合国内外的具体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建议与意见。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福仁:《股权转让协议效力司法疑难问题》,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泽鉴:《优先承买权之法律性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蒋大兴:《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问题研究—关于公司法的修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4]张艳、马强:“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公司法第 72 条适用之探讨”,《法治论丛》,2008年第3期。

[5]胡大武、张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理论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