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简介)
当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之际,天津市教委和教育教学研究室部署了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实行区县认选和年报告制,及小学阶段重点研究课题,这是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加强课题管理,从而推进我市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举措。
一、课题研究综述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的发展史就是人们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的历史。
纵览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丰富的。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杜威的“从做中学”;欧美学者的发现法和讲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媒传教学法和非媒传教学法,以及后来旨在探讨与各种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把传授现成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不顾学生接受的程度和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多年来,我国广大语文教师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
出现
了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法、观察法、训练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使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观。
从当前我区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看,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有关课题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还没有真正吃透。
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牵着走”的现象。
还有一些教师误认为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新模式。
再如: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显得单一。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点苦于无招,导致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度”不够。
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导”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
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其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二、问题的提出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
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
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
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在重视教的方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并实现这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这就决定了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尤其难以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
通过这一研究,能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探讨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整体化”。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
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
同时,还能促进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表现的艺术形式陶冶性情,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发挥其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
新时期语文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这一研究,能使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研究、探讨、创造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研究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的去分析;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创新,所以说,在研究运行中,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进一步转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正象有人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
建构教育观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
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本身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得到重新建构。
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观点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
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积极构建和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要达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
的语文教学方法来支持。
因此说,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之间的“桥和船”。
巴班斯基这样讲道: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这就是说在新课程实施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或拿来就用或全盘否定。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定研究目标如下: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去筛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加以扬弃,使之更有效地适用于新的教学内容。
同时创新适合实施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以逐步实现让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有一种生命体验的理想的语文教学新面貌。
总之,“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的方法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
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
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
简言之,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体系。
它的活动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对象和特点、相同的目的和要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是复杂的、多因
素的工程。
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不能是孤立的、静止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根据研究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我们主要选择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综合研究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3——2005.8
1.成立课题组。
成员有铁路第一小学、铁路第五小学、正华小学、昆纬路第二小学、金钟小学、生产道小学、张兴庄小学的部分领导和教师。
(负责人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部主任侯文铨。
)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牵头人侯文铨)
第二阶段:2005.9——2005.12
1.做研究的前测工作。
进行课题研究前期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牵头人铁路第一小学副校长杨艳萍,教师刘研、黄茜。
)
2.梳理教学方法。
对实施新课改前后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主流方法加以归纳。
(牵头人铁路第五小学校长郭瑛,教师张媛、赵捷。
)
第三阶段:2006.1——2006.8
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新课程实施前后所运用的各种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如何继承和发展的实践研究。
(牵头人金钟小学教务主任藤惠婷、昆纬路第二小学教师李惠云、生产道小学教师樊弘、张兴庄小学教师杨秀玲。
)第四阶段:2006.9——2006.12
总结、推广成果。
(牵头人侯文铨、正华小学教师张迪、李愫。
)
四、预计的成果
1.写出结题报告。
2.出一本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专辑。
以上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简介,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
河北区“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