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发热的诊断思路PPT课件

1.发热的诊断思路PPT课件


(2)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占 20~30%
(3) 恶性肿瘤占
10~20%
(4) 原因未明的发热占 5 ~10%
-
7
发热的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 ,24小时内体 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等;
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 ℃,见于 结核、贩血症亚急性心内膜炎;
发热的诊治思路
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蓝光明
-
1
内容
发热的病理生理 发热的热型 发热伴随症状体征的提示 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 发热诊断思路遵循原则 发热经验性治疗原则 病例分析 体会
-
2
发热的病理生理
调定点学说
环境温度高于调定点水平-温觉感受器兴奋- 体温调 节中枢-散热增加
环境温度低于调定点水平-冷觉感受器兴奋- 体温调 节中枢-产热增加
(2)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移 动,体温调节障碍)
-
5
发热的病理生理
分 类:
低热: 37.3 ~ 38 ℃
中度发热: 38.1 ~ 39 ℃
高热:
39.1 ~ 41 ℃
超高热:
> 41 ℃
-
6
发热原因分类
生理性: 排卵后、剧烈运动、应激等体温升高。
病理性
(1)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占 50% 以上
-
16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6. 不明原因发热的老年患者:在采集微生物学 样本后,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
(1)器官功能差,长期发热易致多脏器损害。 (2)发热反应差,单纯发热,可不出现相应的
伴随症状和体症,倾向隐性感染。 (3)常患有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
经验性治疗中,不应忽视基础疾病(如糖 尿病)的治疗。 (4)不排除经验性抗结核、抗真菌治疗的可能。
-
17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7. 临床拟诊结核病的患者,早期抗生素无效, 可选择经验性抗痨治疗。
★ 除非患者病情不断恶化或原基础疾病 加重,否则不支持无目的经验性治疗!
-
18
发热的处理
临床中,体温超过39℃时,应采取干预措施。
临床退热治疗: 一、用药物调节体温调定点; 二、用物理方法促进散热。 三、此外,停用可疑及不必要的药物。
不规则发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见于 流感、风湿热。
-
9
发热伴随症状或体症的提示
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溶血或输 血反应;
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结缔组织疾病、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药疹; 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单纯疱疹: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脑、流感;
-
10
38×109 /L,尿蛋白3.0g/L; 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AST 350u/L,Cr 453umol/L, C反应蛋白升高; 自身免疫抗体系列和感染性疾病检查(-); 胸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病例 1
诊断:
发热查因: (1)、流行性感冒? (2)、流行性出血热?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
19
退热药作用机制
抑制致热原因子生成(如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肿 瘤坏死因子α、IL-6等的合成)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促进制冷原生成(NSAID也可能通过增强精氨
酸加压素的释放发挥散热作用
-
20
病例 1
周某,男,40岁,从事饮食业。
持续高热 5 天,发热时头痛,无咳嗽。 白细胞4.88×109/L,中性粒细胞59.0%,血小板
-
14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具高危易感患者(免疫抑制、免疫缺陷、中性 粒细胞缺乏等),在采集有关微生物学检查 样本后,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3-7 天后仍然无效者,或起初有效随后又发热, 在寻找病因的同时,可经验性应用抗真菌治 疗。也应考虑结核杆菌和病毒感染的可能。
2. 超声检查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选择经验性 抗生素治疗;
发热伴随症状或体症的提示
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 病、淋巴瘤、转移癌;
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 结缔病;
出血:重症感染、某些急性传染病:流行性 出血热、病毒性肝炎、败血症;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型脑炎、斑疹 伤寒;
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中毒等。
-
11
不明原因发热的经典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FUO):
反复发热超过38.3℃(口温或肛温), 病程持续3周以上,并且经过1周睿智而详尽 的检查后病因仍不清楚的疾病。
-
12
诊断思路遵循的原则
病因一元化原则 常见病原则 个体化原则 问题导向性原则 遵循事实的原则
-
13
发热的诊断程序
详细的病史采集 细致的体格检查 发热特点与热型的分析 发热与药物的关系 基本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补充检查(基本检查线索的进一步求证) 病情观察,对症与诊断性治疗
-
3
发热的病理生理
调定点学说
渗透压、葡萄糖浓度及血中激素(雌激素、孕 酮和睾酮)水平等非温度性因素也可影响下丘 脑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发热即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受致热原的作用 而升高,使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
4
发热的病理生理
生理性 排卵后、剧烈运动、应激等体温升高。
病理性
(1)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
22
病例 1
最后诊断认为: 病毒感染引起一过性肝肾功能损害可能性大。
治疗: 抗病毒和激素(甲强龙40mg iV Q12h)
转归: 3天后热退,一周后血小板和肌酐恢复正常,
AST稍高,出院。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2次高热峰 波:见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感染;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往往伴 寒战,数小时后下降至正常,如此反复:
见间日疟 .
-
8
发热的常见热型
波状热:体温数天内逐渐升高后,又逐渐下 降至常温或微热,不久又复发,见于恶性 肿瘤;
双相热:第1次热程持续数天后缓解1~数 天,又发生第2次热程,见于登革热、麻 疹等病毒感染;
-
15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4.持续或反复发热,病程长,疑诊风湿性疾病
而又无法确诊时,或检查过程中全身情况有 恶化趋势者,可进行经验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5.对于高热患者,除必要的物理方法降温外,可 短时应用解热镇痛药,此外,Naproxen(萘 普生)只降低恶性疾病的发热,而对感染性 疾病无效,可用作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