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摘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gdp的快速增长在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

本论文基于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通过调研杭州市下沙经济开发区垃圾分类实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进而探讨垃圾分类对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和居民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有针对性地促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大学生环保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

”[1]通过垃圾分类,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对于有害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垃圾分类能够使各种资源物尽其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

此外,杭城正处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作为杭城学子的我们有责任为杭城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杭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将特别重视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与垃圾资源回收制度。

”一、开发区垃圾分类处理现状为了对杭城新兴开发区目前的垃圾分类处理状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实践小组对杭州市下沙地区的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福雷德等小区的居民作为抽样对象,发放问卷,结合一对一采访等形式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经过实践小分队的调研数据统计,成员们对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一)大部分受访者仍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自觉性不强实践小分队对区域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调研,得到的数据如下:从上表中,尤其从进行垃圾分类的最大困难不难看出。

垃圾分类难以真正实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调查发现:投放意识不强占了绝大多数,占到总数的44%。

在调查中,不少参与者出于节约时间,在扔垃圾时并没有细想分类问题而直接将垃圾投放到一个垃圾箱内,低碳生活理念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意识还有待提高。

可喜的是,半数的参与者都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认为垃圾分类有助于节约资源及建设生态型社会,一部分居民已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通过有偿回收进行科学处理。

这组数据表明,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市民的意识。

“任何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都必须得到公众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从而降低政策的实施难度,因此,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

垃圾分类主要是依靠公民的力量。

因此,提高居民意识尤为关键。

在这方面,政府的宣传起到主导作用。

政府也应重视垃圾分类后的后期处理,不要让垃圾分类流于形式。

(二)大部分被调研者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在参与调研的180多份有效问卷中,78.7%的参与者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了解一点”,仅8%的参与者对此表示非常了解,近三分之一的被调研者都对垃圾分类知识表示“不是很清楚”,甚至“不了解”。

在对具体生活垃圾按属性分类的调查中,大部分参与者对各类生活垃圾是否可回收利用并不清楚,有很大的偏差,问卷显示,有78.7%的受调查者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认识不深,这一点从他们对可回收废品分类的不全面可以看出,比如只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认为塑料袋能被回收利用,不少参与者认为过期的药品能进行回收利用,这些基本的常识性问题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

近半数的参与者甚至表示对垃圾分类“不清楚”。

许多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落实到具体的分类细则,知之者甚少。

许多人很难确切了解垃圾的具体分类,这也为垃圾的进一步分类造成难题。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到妥善处理及垃圾桶不够也是主要问题,分别占23%和18%。

表1中,31%的问卷参与者表示自己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希望能低碳生活,但是附近并没有分类垃圾桶,无法将垃圾进行分类存放。

项目组为此走访了区域内如福雷德小区和清雅苑小区,对小区内的垃圾桶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并没有明显标示的分类垃圾桶,桶内的垃圾也没有进行分类存放,大部分都是堆杂在一起,部分垃圾桶损坏严重,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

清晨垃圾装载车在起运垃圾时,工作人员也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后装载,直接通过机器碾压后装载运走,诸如废电池这样的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被浪费掉了,而且电池内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掩埋后长久不化,对环境是极大的破坏。

部分受访者表示分类垃圾箱的使用率不高,实用性不强。

在高校生活区内,垃圾桶都没有分类标示,只有校区内的垃圾桶才有分类标示。

但大部分的垃圾都来自于生活垃圾,学生们自然就将这部分生活垃圾堆放在生活区内的垃圾桶内,无法进行分类处理。

(四)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还不够在调研过程中,不少人反应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宣传信息不多,以至于市民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垃圾分类意识。

在欧美一些国家,推广垃圾分类之前,有近半年的专门教育培训、深化监督过程。

在此期间,政府通过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推广,让垃圾分类及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政府需要进行引导和教育,媒体的宣传是最直观有效的方式。

实践小分队在走访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居民住宅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要远远高于学校生活区的学生们。

理论上来分析,高校的学生应该在低碳环保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有更多的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经过询问,队员们才恍然大悟,居民区的住户普遍反应在电视上曾接触到过有关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而校区的学生却比较缺乏这样的机会。

二、对策和建议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垃圾的科学处理,已经成为摆在民众和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更是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

然而,要科学地处理每天都在我们这座现代化城市产生的成千上万吨的垃圾,极需广大的市民共同参与。

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一)激励手段对于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会有较大的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法》在“试行”阶段就注意了对激励手段的使用。

该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保护环境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社区针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薄弱也可以相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社区可以通过定期发放厨房垃圾袋的方式,倡导居民进行厨房垃圾的分类。

厨房垃圾袋是可降解的,发放可降解垃圾袋既达到环保的效果,也激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其次,组织社区内的退休老人进行垃圾分类的督促并指导垃圾分类,每月评选出表现好的家庭,社区进行一些物质奖励。

(二)大量运用公众媒体和公益广告进行环保宣传建议在进行新闻宣传、公益广告宣传同时, 可以借鉴“禁塑令”的实施和“环保袋”的推广策略,通过发放公益宣传材料、海报、横幅等形式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积累个人绿色账户积分、赢取环保用品等方式达到宣传效果。

设置较为严厉的处罚规定,宣传对象应包括环保宣传不力者和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

事实上,纵观环保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对垃圾处理不当的行为,都有相应的罚款规定。

所以严格设置处罚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三)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环保行为是以环保意识为基础的,而环保意识又深受个人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个人的环保教育,进而增强个人的环保意识,增进环保行为。

将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传授环保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

如科学学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白色垃圾的种类、家乡遭受白色污染的程度及其影响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类垃圾回收的重要性。

家校结合,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回到社区(家里),将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与辖区内各社区可共建网络,利用社区资源,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比如开展家庭环保知识竞赛、社区环保展。

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但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人们的心理。

(四)加强体制建设,为环保提供体制保障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健全各项体制是垃圾分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强化垃圾分类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

政府强化统筹协调功能,经济上,适度采取一些经济手段促成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

法律上,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最终促成“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负责实施、政协民主监督”的环保领导体制和“政府领导、部门分工、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创新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技术支撑机制。

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鼓励科研工作者创新发明新技术,提高垃圾分类水平和垃圾分类效率。

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推行环保信访听证制度,搭建听证平台,使环保行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置于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

发挥社会团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提高政府执法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机制。

(五)有效地完善分类回收体系或机制实行垃圾分类,除了借鉴国外经验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创新。

可以适当增加街道上所摆放的垃圾回收箱的种类设置。

在垃圾分类的源头这一方面,除了宣传以外,政府可以向居民发放不同颜色的垃圾袋,盛放不同种类的垃圾。

还可倡导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垃圾类型,方便人们垃圾分类。

增设专门负责垃圾分类的部门,将垃圾分类细化。

在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政府可以设立垃圾回收点,定期派专人负责清理各户的垃圾。

同时,可以设定分类垃圾回收日,如周一专门回收电子垃圾,周二回收厨房垃圾等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垃圾处理点不够多,建议增设垃圾处理厂,以及垃圾加工厂,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处理,循环利用。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垃圾分类的系统性建设;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对现有垃圾处理场的管理。

”[3]政府也应当加大对环卫工作的资金投入,促进环保事业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对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减量化、再回收、再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