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印度电影和印度流行音乐的关系

浅析印度电影和印度流行音乐的关系

浅析印度电影和印度流行音乐的关系
2830630427王运
流行音乐文化鉴赏课中所讲到的印度音乐和电影的关系是一项很有趣的连接体。

可以说,没有印度电影那么也就不会有印度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电影与音乐似乎已经融为一体,基本上印度电影每一部都会穿插大量的歌舞片段,这在其他国家的电影上都是看不到的。

在世界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印度音乐历史悠久,传统丰厚,特色鲜明,印度又是世界公认的传统舞蹈的发祥地。

印度是世界第一电影大国,每年生产近九百部电影,是好来坞的四倍。

印度每年看电影的人次也是最多的。

电影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意义,印度人的民族特性也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发挥。

印度电影导演SehdevkumarGupta曾说过,“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

印度电影始于十九世纪末期,当时,一批讲述神话故事、富有印度歌舞特色的默片被搬上了屏幕。

有趣的是,即使在默片时代,印度电影也并不真是沉默的,风琴、手鼓、小提琴常常在幕后伴奏。

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开始出现,从此给印度电影带来了歌声。

中国观众熟悉的拉吉·卡布尔从五十年代开始活跃于电影舞台,他主演的流浪者曾轰动中国、中东和中亚。

也正是他开创了每部电影至少五首歌的潮流。

明星制度始于七十年代,这时的印度电影已基本定型,家庭关系、反抗不公、忠于朋友成了印度电影的主旋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印度电影音乐是很有趣的:
印度音乐的独特风貌与它的文化息息相关。

印度半岛在人种、宗教、文化、音乐方面是世界上种类最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尤其是北方)历史上长期受到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接受了波斯、希腊、蒙古、突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和当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印度音乐文化。

印度音乐正是在古老,悠久的印度文化基础上长期积淀,发展,深化,创造,升华的结果。

“印度音乐还有一个现象很特殊,它除了拥有自己的传统的乐器以外,外国的西方的乐器到了印度以后被它完全同化了,比如小提琴、吉他、曼陀铃、黑管、萨克斯,特别是小提琴,他把它彻底改变了,按照印度的声乐歌唱的习惯,按照印度的各种各样的音阶装饰音把它彻底改变了,表面上看还是一架相同的小提琴,灵魂完全是印度的,这是很有特殊意义的一件事,说明印度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

今天的印度电影业非常庞大,孟买是印地语电影的制作中心,印度人称之为宝来屋。

印地语电影大约占印度电影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印度有很多电影院,每天有超过两千万的观众。

电影院通常被分为A、B和C三类。

A代表城市,B代表市镇而C代表乡村。

电影院收费非常便宜,A类电影院通常不超过40卢比(约1美元),C类电影院一般不超过10卢比(约25美分)。

城市和乡村也许有不同的口味,同一部电影也会带来不同的收入,但有些因素是绝大多数电影所不可缺少的:比如每部电影不能少于5首歌;即使严肃电影也不可没有喜剧场面;悬念、感情纠葛、打斗、美丽的女演员和湿漉漉的莎丽更是不可少。

印度电影和其他国家的电影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印度电影似乎总是唱唱跳跳,打打闹闹,有时甚至东拉西扯,给人一种不很严肃的印象。

这也许和印度人
随和、不太严肃的性格有关。

印度每年也生产少量严肃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影片,他们称之为“艺术电影”。

这些艺术电影在印度的市场很小,在西方倒是常常获得一些奖。

比如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提名的《1947earth》,虽然启用了当红的男演员阿米尔·汗,故事情节又非常感人,电影摄影也成功地体现了南亚次大陆文化独特而强烈的美,但它的票房收入却并不突出,远不如一些非艺术电影。

电影《Heyeam》,讲述一批激进印度教徒谋划刺杀圣灵甘地的故事。

这是一部史诗般震撼人心的电影,里面体现的印穆教徒的冲突也是贴近生活的。

但这样的一部电影,票房和受欢迎的程度都远远不能和另一部几乎同时推出的没有任何说教、纯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Knph》相比。

一般印度观众会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我平时都见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个小时在电影院里看呢?
“到处流浪,到处流浪”,从观众熟悉的《拉兹之歌》开始,来自印度的宝莱坞电影歌舞团用印度独具特色的印度歌舞把观众带进了印度电影世界。

引起了现场数千名观众的兴趣。

倾听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加之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演奏……印度音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风情画,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同时,印度的电影歌舞吸收了传统舞蹈的精华,以变幻无穷的手势和眼神,配合复杂多变的舞姿,在神秘而动听的印度音乐和鼓点的伴奏下,演绎出魅力四射的青春活力。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灵魂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电影添加了亮丽的风景,而且对影片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气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享受到视听的盛宴。

在萨义德的著作《东方学》中提出:“如果说东方主义曾经只是影响着西方世界的话,那么。

现在我们必须对东方主义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东方’自身这一事实敲一敲警钟了,东方主义对于东方人的表述如今已变成东方人对自己的认识。

简而言之,现代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

”这一观点在《新娘与偏见》中有直观的表现。

影片中印度婚礼上男女之间互相奚落的歌舞音音乐,充满了印度民族风味,歌词采用当地的印地语,唱腔婉转动人、带有特有的句尾拖腔,旋律上装饰音、微分音较多,加上印度特色伴奏乐器西塔尔琴和鼓的音色,配上穿着印度传统民族服饰的演员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个欢快、风趣和热烈的婚庆场景。

金庙中的花棒舞和玛雅在客人面前所跳的眼镜蛇舞均是印度的传统舞蹈,花棒舞是印度人为了表现对神的敬意所跳的舞蹈:眼镜蛇舞则通过眼神和身体的扭动模仿眼镜蛇的形态。

四个姐妹晚上一起唱的奚落克里的歌曲“No life without wife”。

舞蹈动作模仿克里动作的粗鲁和低俗。

并唱出了自己对所心仪对象的要求,曲调优美、风趣、幽默:它和拉丽塔内心独白的歌曲“takeme to love”都是典型的流行曲调。

配以流行音乐的配器,采用通俗唱法。

在格亚沙滩上的大型歌舞表演歌词是印地语,旋律则是印度曲调加入了电子合成乐的元素,舞蹈是热辣的西方街舞,体现了民族与流行的完美结合。

电影结尾处“take me to love”在流行曲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唱法和黑人音乐的元素,表现了此部电影的音乐和舞蹈融合了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流行的诸多元素,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点睛之笔。

从数千年的文明旅途上,盛装的印度舞者一路踏歌而来。

他们曾经是神坛脚
下的奴仆,也曾是君王眼中的弄臣,但这自由的心灵与身影却无人能够征服。

他们用舞动的肢体展现出天国的颜色,也用顾盼的眼神泄露出灵魂的秘密。

在舞蹈之神“湿婆”的召唤下,他们赋予了古老的印度文明最为斑斓的色彩,而人生的每一分悲欢离合,也在印度舞者曼妙的身姿里酣然呈现。

虽然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印度歌舞片或许算不上最主流的电影类型,虽然有人嘲笑这种动辄载歌载舞的电影传统轻浮老套,但十几亿印度观众早已被他们的舞王湿婆与电影女神之间的爱情所倾倒,而印度歌舞片所开创的艺术风格也不断地影响着国际电影的发展趋势。

没有谁能代替这份真挚的情感,没有谁敢于藐视这种人民的选择。

于是印度电影仍将在广袤的大地上歌声婉转,舞蹈蹁跹,追寻着一种心灵的幸福。

最后感谢学校开设这门课,让我可以领略到各个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发展历程。

在毕业之前,这门课成为难忘而美好的一个旅程和回忆。

建议:这门课除了发展史之外的老音乐其实可以多放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各个国家的。

因为现在其实大多数国家的音乐都融合了许多元素,和他们本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是时尚的产物,也是艺术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