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2011年11月22日(一)公允价值的概念(二)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一)是符合会计的原则要求(二)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适应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公允价值在具体交易或事项中的运用及影响(一)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二)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三)在债务重组方面(四)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面(五)在金融工具方面四二、国内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二)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控制(三)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四)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五)与盈余管理动机的纠结五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对策建议(一) 完美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前提(二)完美公司治理结构(三)增强队伍培植,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四)强化内外部看管,提防独霸利润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及其分析姓名:金芳芳【内容摘要】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早已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计量属性,作为国际惯例在很多交易中被广泛采用。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是本次准则修改制定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

本文就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核算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公允价值运用注意的问题做出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公允价值优越性影响对策引言? ? 公允价值是继承历史成本发展以后的新兴产业,公允价值这1概念,从法律上讲,是指得到公众认可的价值,价值是否公允,最终是由法院来决定的。

而历史成本1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

为保持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就如火如荼地展开。

本文首先从公允价值的本质和定义开始展开;着重剖析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计量的比较,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与前景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的启示。

由此也可得知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研究是大势所趋,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上的滞后等,这使得对它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一)公允价值的概念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

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发展过程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已经具备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客观条件;同时伴随着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日益活跃,一些复杂的交易事项在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下不能得到准确计量,计量结果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在成本计量模式下,一些会计事项或资本交易事项的市场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与可靠的反映,不能为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遂昌旅行社,较大地限制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分析能力的发挥。

因此,对一些特殊事项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显得越来越迫切,决策有用观成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主要有:(一)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

(二)是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是适应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促使财务报告的目标由以受托责任观为主转为决策有用观为主。

在受托责任观下,受托方(资源的所有者)侧重于关注资本的保全,以及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而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应特别关注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

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这种相关性需求,促使会计计量加强对有利于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的计量属性,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关注。

在决策有用观下,相关性重于可靠性,但历史成本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忽视相关性,而且由于历史成本会计不确认资产负债在初始计量之后价值的变化,资产负债表上只是不同时点历史数据的堆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三、公允价值在具体交易或事项中的运用及影响:(一)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新准则第10条和第11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按照原制度,房地产属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应计提折旧或摊销。

执行新准则后,满足一定条件按照公允价值计价时,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将使费用减少,利润增加。

此外,将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也将增加利润。

(二)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在原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的双方,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只有收到补价时,才可以用公允价值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并确认收益。

新准则第3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两个条件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由此看来,新准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计价基础,对损益的确认规定也不同。

产生的结果是,这一交换将产生利润,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则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旧准则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基本不产生利润。

(三)在债务重组方面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按旧准则,债务人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如果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则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债务人则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用于抵债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转账,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支出”。

如果是将债权转为股权,债权人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股权的入账价值; 债务人则将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和对方放弃债权所取得的股本之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所以,在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中,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很少涉及公允价值。

也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新准则第5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第6条规定,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有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有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导致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偿还负债获得的收益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最大的差异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进行债务重组,将增加债务人的利润。

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重组,其重组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所以,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重组的公司,值得投资者关注。

(四)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面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它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二是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新准则颁布前,企业合并业务主要根据1996年8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问题暂行规定》以及1998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有关长期投资的规定执行。

对企业兼并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购买法,并没有涉及权益结合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4年3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也取消了权益结合法的运用,要求符合准则范围的所有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但从目前我国集团公司的控股结构来看,金字塔式的控股结构已成为我国集团公司的主要控股模式,这一控股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大量出现,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越来越迫切。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新准则要求,对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这是因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可以避免利润操纵。

之所以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

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在立足我国国情和实现国际趋同的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策略性。

新准则第12条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