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

第四讲 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


1.3 遥感数据融合的发展
遥感数据融合的概念始于70年代。 (1) 起初是进行同种遥感数据多波段、多 时相的数据融合,以提高遥感解译能力和 进行动态分析; (2) 发展到不同类型遥感数据的融合; (3) 由于遥感本身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局限 性,开始发展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融合。
1.4 遥感数据融合的技术关键
3.3.4 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融合
(1)意义
仅通过遥感手段获取数据仍感到不够,不能 解决遇到的全部问题,因此将地形、气象、水文 等专题数据,行政区划、人口、经济收入等人文 与经济数据作为遥感数据的补充,可有助于综合 分析问题,发现客观规律,提高解译的效果,因 此遥感数据与地理数据的融合也是遥感分析过程 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2 遥感数据的融合过程
遥感数据的融合主要指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 据的融合,以及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融合。融 合方式的确定应根据目标空间分布、光谱反射特 性及时相规律方面的特征选择不同的遥感图像数 据,它们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 率方面相互补充,以形成一个更有利的识别环境, 来识别所要识别的目标或类型。
3.3.1 同一传感器的遥感数据融合
目的:提高多光谱图像空间分辨率
(1)融合步骤
几何配准 融合
配准
配准
配准Hale Waihona Puke 配准(2)融合方法
分辨率融合
3.3.2 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融合
充分利用不同传感器数据的优点,达 到信息互补。
(1)融合步骤
几何配准:利用几何校正的方法做位置匹配 辐射纠正 融合
(2)步骤
地理数据的网格化 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 融合
遥感数据融合实习
分辨率融合方法: (1)主成分变换 (2)乘积变换:Bi_new = Bi_m * B_h (3)比值变换:将输入遥感数据的三个波段按下式 计算: Bi_new = [ Bi_m /( Br_m+Bg_m+Bb_m)] * B_h i = 1,2,3
(3)像元级融合方法
像元级融合所包含的具体融合方法有: 代数法 IHS变换 小波变换 主成分变换(PCT) K-T变换等
3.2.2 特征级融合
❖ 特征级融合是一种中等水平的融合。 ❖ 特征级融合的流程为: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 像数据——特征提取——特征融合——(融合) 属性说明。
3.2.3 决策级融合
(1) 几何配准,即解决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 解决空间配准问题; (2) 充分了解每种融合数据的特点和适用性; (3) 充分考虑不同遥感数据之间波谱的相关性 引起的噪声误差增加,合理选择遥感数据; (4) 充分认识研究对象的地学规律。
2.2 数据融合过程
根据融合目的和融合层次智能地选择合适的融 合算法,将空间配准的遥感影像数据(或提取的 图像特征或模式识别的属性说明)进行有机合成, 得到目标的更准确表示或估计。 对于各种算法所获得的融合遥感信息,有时还 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如“匹配处理”和“类型 变换”等,以便得到目标的更准确表示或估计。
2.1 数据预处理
不同类型影像进行融合时必须经过严密的几 何校正和配准,其几何配准精度直接影响融合影 像的质量。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 之间融合时,由于成像方式不同,其系统误差类 型也不同。
3 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3.1 按融合技术的不同分类 3.2 按融合层次分类 3.3 按数据来源分类
遥感数字影像处理原理
崔海山
第四讲 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
1 遥感数据融合的原理 2 遥感数据的融合过程 3 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1 遥感数据融合的原理
1.1 定义 1.2 目的 1.3 遥感数据融合的发展 1.4 遥感数据融合的技术关键
1.1 定义
遥感数据融合( Fusion, Merge)指同一区域内遥 感数据之间或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匹配 融合。
(1)融合步骤
配准:利用几何校正的方法做位置匹配; 直方图调整:将配准后的图像尽可能地调 整成一致的直方图,使图像亮度值趋于协调, 以便于比较; 融合:不同时相的图像融合主要用来研究 时间变化所引起的各种动态变化。
(2)融合方法
采用的融合方法主要有: 彩色合成方法,通过颜色对比表现变化; 差值方法,差值后可设定适当阈值,获得只有0 与1的二值图像,以突出变化(变化部分为1,非 变化部分为0,或相反); 比值方法,也可设定阈值,类别不变的地物一 定接近于1,因此同样可利用二值图像突出变化。
Kalman 滤波法
特征级 熵法 表决法 聚类分析 Bayes估计 神经网络法 加权平均法
决策级 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 Bayes估计 模糊聚类法 可靠性理论 基于知识的融合法
Dempater-shafer 推理法
Dempater-shafer 推理法
3.3 按数据来源分类
同一传感器的遥感数据融合 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融合; 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融合; 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融合。
多种遥感数据融合就是将不同类型传感器获 取的同一地区的影像数据进行空间配准,然后采用 一定算法将各影像的优点或互补性有机结合起来 产生新影像的技术。
1.2 目的
(1) 突出有用的专题数据,消除或抑制无关的数据, 以改善目标识别的图像环境; (2) 多种数据源优势互补; (3) 得到原来几种单个数据所不能提供的新数据, 有助于地学分析提取特定的数据,有助于更可靠 地阐述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 满足地学分析及各种专题研究的需要。
附表1 三级融合层次的特点表
融合框架 信息 实时 精度 容错 抗干 工作 融合
损失 性
性 扰力 量 水平
像元级 小 差 高 差 差 小 低
特征级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决策级 大 优 低 优 优 大 高
附表2 三级融合层次下的融合方法表
像元级 代数法 IHS变换 小波变换 K-T变换 主成分变换 回归模型法
3.1 按融合技术的不同分类
彩色技术; 代数运算 代数法包括加权融合、单变量图像差值法、图 像比值法等; 影像变换 主成分变换、K-T变换、小波变换、IHS变换。
3.2 按融合层次分类
基于像元(pixel)级的融合; 基于特征(feature)级的融合; 基于决策(decision)级的融合。融合的 水平依次从低到高。
❖ 决策级融合是最高水平的融合。
(1)决策级融合的流程
❖ 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特征提 取——属性说明——属性融合——融合 属性说明
(2)决策级融合特点
优点:决策级融合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容错 性,很好的开放性,处理时间短、数据要求低、 分析能力强。 局限性: ➢ 信息损失大 ➢ 精度低 ➢ 工作量大
3.2.1 像元级融合
❖ 像元级融合是一种低水平的融合。
(1)像元级融合的流程
❖ 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数据融合— —特征提取——融合属性说明。
(2)像元级融合特点
优点:保留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具有最高精度 局限性: ➢ 效率低下 ➢ 分析数据限制 ➢ 分析能力差,不能实现对影像的有效理解和分析 ➢ 纠错要求。 ➢ 抗干扰性差。
例3 洪水监测研究中的影像数据融合
针对具体问题常常有不同的融合方案。比如研究 洪水监测,可选择的遥感数据源有TM图像、侧视 雷达图像、气象卫星图像等。用每一种图像单独 分析时都有不理想之处。实验表明,融合后的图 像实用性大大增强。
3.3.3 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融合
在观测地物的类型、位置、轮廓及动 态变化时,常需要不同时相遥感数据的融 合。
(2)融合方法
例1 TM和SPOT影像数据融合
SPOT 10m
TM742与SPOT融合
例2 雷达和陆地卫星影像数据融合
侧视雷达图像可以反映地物的微波反射特性, 地物的介电常数越大,微波反射率越高,色调越发 白,这种特性对于反映土壤、水体、山地、丘陵、 居民点,以及道路、渠道等线性地物明显优于陆地 卫星影像,因此如将雷达影像与陆地卫星影像融合 ,可以既反映出可见光,近红外的反射特性,又可 以反映出微波的反射特性,有利于综合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