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认识摘要:自从出现了人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合理发展,尤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
在此时,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文明;Abstract:Since human beings began to appear and as human progress,thus forme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inking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Marxism. Nowadays, due to som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specially theunreasonable human transform nature, led to a serious ecological imbalance, such as overpopulation,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At this time, Marx and Engels read carefully theecological concept of thinking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Marxism;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更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而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含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态观,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生态的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生态观与生态学的结合点。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哲学随着人类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跨越而产生的,它是人们观察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它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时,把人的世界和自然界作为统一的一部分但通过分开的形式进行研究。
依据“人一一社会一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既从人考察自然界,又从自然界考察人。
因此,可以说,生态哲学就是研究生物、环境和人类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
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是生物、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构成。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生态哲学思想。
首先, 1866年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在此基础山上有了发展生态哲学的可能。
可以看出,当时的马克思对此是了解的。
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谈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实就是在阐释生态哲学思想。
其次,马克思的思想中,从对气候、对自然生产力的思想、对工人阶级生活环境的论述中,都体现出其对自然界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最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异化其实就是今天的人和自然的不和谐。
另外,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环境问题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决自然环境是个系统的工程,这与生态哲学的思路是相通的。
在“生态学”概念提出之前,马克思就比较深入地论述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马克思还辩证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理想目标之一。
马克思是站在生态立场和生态哲学立场上来看问题的,可以说,马克思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学家,而且更确切地说,他是生态哲学家。
马克思的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和观点不仅是深刻而成熟的,而且是系统而全面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警告人们要合理利用开发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约束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
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
自然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必须以人类本身的和解为前提。
生态问题不是某一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在人类与自然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形态。
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起,人自发地将自己融入自然界,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人的生存状态和其它生物并没有什么重大区别。
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的认识水平非常有限,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现成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勉强维持生活,如采集果实、狩猎等。
在这一时期里,人类是非常被动的,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
后来人类发生了一次生产力革命,那就是农业的出现。
随着自然界人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提高了。
慢慢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了,也曾经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
再后来,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理性获得了独立,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主人,自然界由人们效仿的榜样变成了人类征服和索取的对象,人站在了自然界的对立面。
而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失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紧张,人类陷入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深层困境之中。
当今,正是由于人类一味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和无节制的消耗与浪费,并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全球自然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加剧、海洋资源破坏、自然灾难增加、臭氧层破坏、能源危机等才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恩格斯早就警示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部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②。
马克思生态观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就是自然存在物;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和精神食粮;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一于社会。
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辨证关系,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具有客观性,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
此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时间空间关系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反作用与决定作用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看,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重新审视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反思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国家持续稳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结合我国的环境实际情况,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来更好的处理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呼吁生态文明自从诞生了人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合理发展,尤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呼唤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方面。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