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西域少数民族, 指的是西汉至清朝期间世代居住在天山以东的吐鲁番盆地及天山以南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的各少数民族。

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 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规律性特点。

一是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密切相关西域绿洲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汇集点, 在维持古代中西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 也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二)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演化史也是外部文化传播影响史自从张骞凿通西域以来, 丝绸之路逐渐繁荣, 作为中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的必经之道,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优势和环境, 使其文化发展不仅深受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且还深受来自北疆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浸润。

三是游牧文化对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游牧文化由于其自身经济形态的单一性, 使其产生了与农耕文化交流的渴望与需要。

同时又因经济社会生产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使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西域文化是由生活在西域的众多古老民族共同创造的,正是由于民族的多样性,从而就造成了西域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特征。

古代西域文化吸取各种古老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的特征。

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这种多元文化基础上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多元特征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因多种原因与各种因素
所致”[1]389。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在喀喇汗王朝前后,西域地区出现了穆罕默德·花剌子米、比鲁尼、费尔格尼、法拉比、伊本·西那、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等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诗人,以及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福乐智慧》。

《福乐智慧》虽然是一部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但这部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治国安邦的政策,小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平民百姓的吃喝拉撒、世态人情,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绘。

还对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军事、外交以及天文、地理进行了分析和展示,是一部把诗情与哲理、内容与形式融合得十分和谐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诗作,也是表现西域文化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二、诗歌创作的异常丰富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学中,数量最大、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创作。

诗歌还被配上音乐在宫廷中和群众中广为传唱,如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就是代表。

三、多种宗教思想的呈现在西域历史上曾经传播过的宗教有萨满教、景教、摩尼教、拜火教、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

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在古代不同阶段都分别信仰过不同的宗教类型。

如: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曾信仰过萨满、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塔吉克、撒拉、保安、东乡、回等民族信仰过伊斯兰教,俄罗斯族信仰过东正教,土族和裕固族信仰过喇嘛教四、多种语言文学创作的并存西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民族语言种类繁多鸠摩罗什、萨都剌、贯云石等诗人迁到中原后为了创作和交流的需要,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
主要用汉文进行创作,并且他们的汉文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汉文化的认可。

五、翻译文学的异常发达西域翻译文学非常发达。

由于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东西方各大文化不断在此交汇,为了文化交流的方便和便经济形态形成个性鲜明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从经济形态看, 西域少数民族大都以畜牧或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 广阔无垠的荒漠和草原是他们驰骋、栖息的故土。

游牧经济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牲畜逐水草而居, 射猎为俗, 食肉饮乳; 决定
了西域少数民族勇悍刚烈, 豪放洒脱, 以擅长射骑、摔跤为荣耀的性格特征。

当时, 人类的思维极为简单, 使用的工具十分简陋, 人们主要靠自身的活动来防身和获取食物。

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众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自然和社会形态选择与培育了不同民族并形成了不
同的生产生活技能。

处于生存的本能,他们猎取野兽, 下河摸鱼, 上
山采摘野果。

在从事这些生产劳动中, 他们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跃、射箭等技能自然地得到了发展。

这些奔跑技能最初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实践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成为一种与生产
活动相分离的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

在天山岩画呼图壁县宽沟, 有一副双方以弓矛进行战斗的场景, 右侧刻有一人持弓箭和一名持长矛
的人; 左侧则有五名手持长矛骑在马上的武士, 正持长矛刺向敌方
格斗的场面。

当他们猎获动物和采集果实之后, 就禁不住内心的兴奋, 手足舞蹈来宣泄这种激情。

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0的描述, 表达出人
们心理上的欢跃和集体和谐。

西域岩画中集体舞蹈的情景[ 6] , 舞
蹈中既有猎人角色, 又有野兽形象, 再现人与兽的搏斗。

这种狩猎舞
其目的是庆祝与娱乐, 却有一定的传授狩猎技艺的含义, 认识兽性
及锻炼猎人体魄的教育和体育功能。

传统体育就是从民族舞蹈中分离
出来的讲求狩猎和捕击技术练习的部分。

这种既有情节又有节奏和运
动量的原始舞蹈, 在今天看来正是体育最早的起源。

由此看见, 人们
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制于环境, 同时刺激人们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改造
周围环境。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才更富有特色。

地理格局的变迁性生活在西域广大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生, 过着
游徙不居的生活。

游牧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彪悍勇猛的性格和劫掠
为生的习惯, 对马的驯化又使他们获得更强的机动性。

这种劫掠习性
和战斗机动性使得游牧者经常不断地对其他部落采取主动进攻的姿
态[ 7] 。


在元代散曲发展史上, 各少数民族的作家也都以他们自己的创作
成就为元代散曲的发展作出了他们各自的贡献。

在元代, 各少数民族
以其散曲创作著称于世并见于文献记载者共约有二十八人。

其中西域
少数民族作家约十八人, 此外, 蒲察善长, 奥敦周卿、王景榆为女真人, 童童学士、李罗御史、伯颜等为蒙古人, 李齐贤为高丽人, 李伯
瞻( 彻彻干) 为西夏人,犷这样看来, 西域少数民族散曲家为数最多, 占整个兄弟民族创作队伍的百分之六十四。

’从数量上说, 西域的少
数民族作家是占优势的。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传世的作品有: 小令一百
七十八, 套数十八。

查阅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 仅有小令三十,
套数五。

合计共有小令二百零八, 套数二十三。

那么把西域少数民族
作家的创作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相比,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的
创作占全部传世作品的大半。

其中小令达到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套左右, 套曲达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

那么就创作数量而言,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甚丰, 数量最大。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从元初开始一直到元末, 可以说是连绵不断地出现,且前后相互衔接的。

他们的创作几乎与元代的兴衰历史相始终。

龟兹乐舞, 作为一种独特而优秀的地域文化, 在历史上曾发出耀
眼的光芒, 对中原乐舞文化, 特别是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 有着十
分深远的影响。

龟兹文化的重大成就之一便是被中原文化浸染过的、美妙绝伦的音乐艺术和绚丽多姿的舞蹈艺术。

自秦汉起, 龟兹乐舞就开始涌向中原, 至隋唐达到高潮。

我国著名高僧唐玄奘对龟兹乐舞的评价是: 龟兹乐舞比西域其他地区的舞蹈更精彩。

从唐代各类舞蹈中, 我们都可以见到龟兹及西域乐舞的深刻影响, 西域乐舞, 特别是龟
兹地区的乐舞, 以它欢快的节奏、明朗健美、妩媚风趣、变化丰富的舞姿、俏丽动人的眼神和充满激情的表演, 赢得了人们深深的喜爱。

上至贵族重臣,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喜歌爱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别具风采的快速旋转技巧, 令人眼花缭乱, 惊叹不已。

龟兹乐舞具有独特、美丽, 充满激情风格的地域文化。

在历史上, 对唐舞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从什么时候起用汉文创作文学作品, 从什么时候起
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作品译成汉文, 笔者未作考证, 不知其详。

但一千四五百年前北魏时期产生的《救勒歌》¹ , 作为今日维吾尔族族源
的救勒族的民歌, 当时就译为汉文, 流传至今, 并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是可以作为西域少数民族汉文作品的光辉开端的。

救勒川固不属西域, 然救勒族演变为今日的维吾尔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 所以当我们论及西域古代少数民族汉文作品的时候, 将《救勒歌》作为它的开端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果说《救勒歌》是西域少数民族汉文诗歌的光辉开端, 那么, 从现存资料看, 唐代《坎曼尔诗签> 则可作为西域少数民族直接用汉文创作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唐朝以后,从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兴兵西征, 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 历时七十多年; 从灭南宋到元朝复亡九十多年, 前后一百六十多年, 这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征伐、大融合、大吸收的时代, 蒙古族以及较早归附的西域各少数民族, 进居中原以后,迅速吸取先进的中原文化, 并用汉文创造了大量作品, 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

有元一代, 诗词的成就是不能与唐宋相比, 然而百年左右存诗达三万首, 比之唐朝三百年存诗五万首并不算少。

其中少数民族作家二百余人, 作品数量在四千以上。

西域少数民族的汉文诗歌创作, 在坎曼尔大胆尝试四百年后, 终于放出奇异的光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