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家庭治疗的经验模型本章学习重点1、经验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理念2、萨提亚理论的基本概念3、萨提亚模式的基本治疗技术1、理论基础经验模型倡导的反理论、轻技术、重经验强调治疗师运用自身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鼓励来访者的开放与真诚2、治疗理念治疗流程一般包括三步:①应用对质唤起自我发现②按治疗师所希望的行为进行自我暴露③练习(如家庭雕塑)以揭示以前压抑的内在冲突一、经验模型理论基础(一)存在-人本主义理论•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
对人性的认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2、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
3、认为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其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二)依恋理论依恋(attachment):个体与一个或多个重要他人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回避型(avoidant),矛盾或抗拒型(ambivalent or resistant),紊乱型(disorganized or disoriented)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基本理念:•强调治疗师与家庭成员间的合作•认为症状起源于家庭成员自我成长的潜能受到阻碍•通过释放家庭固有的潜能使家庭维持良好的系统性,最终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治疗聚焦于提高个人自尊,改善沟通与情感表达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缘起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
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6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
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
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
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
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
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
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萨提亚在这个时候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
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全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二、萨提亚的基本概念(一)知觉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方式可以被归为:等级模式;成长模式。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加以评估: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
(二)基本三角关系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某个最初的或基本的三角关系的一部分:父亲、母亲和孩子。
•从早期三角关系中习得的经验决定了儿童将如何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运作良好的家庭:和睦相处,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允许有不同的互动关系,而且会受到鼓励;改变随时会发生,并不视之为威胁;当彼此意见不同时,这些情境被视为成长的机会;家庭系统的结构特点自由、弹性与开放沟通•运作不良的家庭: 沟通封闭;父母(1或2位)自尊低;互动关系僵硬;抗拒察觉,不敏感,不支特个体化;家庭成员无自主能力,彼此也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生存模型自我:我是否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
•他人: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
•情境: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
(三)家庭规则家庭规则常表达为“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但不会都以口头表示出来,也可能表达在行为反应与互动中(内隐规则,外显规则)。
•规则的本意是让我们逐渐社会化: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动机和限制。
•家庭规则的种类:涉及个体化;涉及沟通;关乎权力和责任;关乎个人感受或情感交流等。
•父母通常是以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使小孩意识到这些规则的存在并遵守。
有些父母更把遵守家庭规则转化为子女是否被爱的条件=>生存规条。
规则人性化吗?•规则是与时俱进,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的吗?•.待.异.规.是.么.•哪些规则是围绕信息分享的?•支配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事物的规则是什么?•可以向任何家庭成员表达感受吗?僵化的规则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开放程度,也会左右家庭成员适应改变的能力。
• 许多人适应压力的能力不良,原因是家庭规则缺乏应变的弹性。
• 一些绝对、过时、矛盾、不合人性的规则,有碍个人功能的发挥,以及家庭关系的建立。
(四)应对姿态生存姿态(沟通姿态):个体在压力或分歧状态下,面对他人,情境及自身所做出的无意识的习惯性反应。
1、讨好型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讨好是主要的反应方式之一。
•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事点头称是。
行为:依赖型的受难者(道歉、哀求及请求宽恕、屈服、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言语:同意(“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想要让你高兴”、“我愿为了你放弃时间、金钱甚至生命”)内心独白:“我不值得一提,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我很无助”、“没有人喜欢我,我是没有价值的”主要感受: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我是不重要的)资源:关怀的、滋养的、灵敏的心理影响:神经质、抑郁、自杀生理影响:消化道疾病、肠胃问题(恶心、便秘等)、偏头痛或其他头痛、糖尿病2、指责型指责的姿态反映了“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决不可以表现得‘软弱’”的准则。
•指责意味着藐视他人,而认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虑的。
行为:攻击(评判、命令、寻找错误、独裁、爱找麻烦、恐吓、拒绝)•言语:否定(“你从没有做对一件事!”、“怎么回事?”、”这全是你的错”、“我永远是对的!”)•内心独白:孤立(“我是孤立而且不成功的”、“只有让别人听从我,我才是有价值的”)感受: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单。
•资源:自我争取、有领导才能、有能量、自信。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期待上。
心理影响:暴力、偏执狂、反社会的特质(违法、杀人等)•生理影响:肌肉紧张、背痛、高血压、血液循环问题、关节炎、哮喘、惊恐3、超理智型显著特征就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观,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
•反映出一个准则:成熟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也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
•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
行为:独裁主义(僵化的、原则性的,理性的,操纵的,强迫的)•言语:极度客观(经常提到准则和“正确的”事物;抽象的言语和冗长的解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内心独白:脆弱、孤立(“我感到脆弱和孤立”、“一切都是学术的”?、“我不能表现出任何感受”)感受:仅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感、空虚、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的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资源:有才智的、有知识的、注重细节、善于解决问题心理影响:强迫行为、社交退缩、反社会的•生理影响:癌症、心脏科疾病、干涸、背痛、淋巴系统疾病4、打岔型(超理智的对立面)处于打岔姿态的人们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
•对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任何价值。
•打岔者相信,只要他们能够将注意力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就可以生存下去。
行为:心烦意乱(不合时宜的行为、多动、抓不到重点、争取注意力)•言语:无关的(毫无意义;脱离重点;常常在对话中离题千里;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避开有关个人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内心独白:“没有人关心这个”、“没有属于我的地方”、缺乏平衡、通过打断来获得别人的注意感受:仅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感、焦虑/悲伤、空虚的/被误解的、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的、困惑•资源:幽默、自发、创造性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控制、无法表露真实感受、没有归属感心理影响:迷茫、冲动控制不住、学习上的无能•生理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偏头痛、便秘!!!!!!!!!!!!!!!!!!!!!!!!!!复习思考题!!!!!!!!!!!!!!!!!!!!!!!!!!1、经验模型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2、等级模式、成长模式分别如何知觉世界?3、何为基本三角关系?4、家庭规则如何形成的,对个体的行为有何影响?5、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的个体分别有何特点?各种应对姿态的功能:•讨好:以使对方不至于发怒;会唤起他人内疚,从而宽恕我。
•指责:以使他人认为你是坚强的;会让他人忧虑,从而听从我。
•超理智:将一切事情理性化,使个体能在应对威胁时好像那威胁是无害的,将自己的自尊心很好地隐藏在充满智慧的词藻下面;使他人产生嫉妒,从而支持我。
•打岔:可以忽略威胁的存在,表现得好像威胁并不存在一样;使他人想开玩笑,从而容忍我。
转换姿态:为了缓解长时间维持某种生存态度所带来的痛苦,人们常常会转换他们的生存姿态,而上述四种生存姿态没有一种是健康平衡的。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能忍受一直保持同一种姿态。
•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也许会采用不同的应对风格。
•虽然大部分人被深深禁锢在这些模式当中,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在所有时间内都只处于某一种典型的生存姿态。
•只要有足够的机会出现,不论是内部或外部的机会,都可能激发出我们的另一种应对方式。
5、表里一致(沟通姿态)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中,自我、他人和情景全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如何做到表里一致?1、接纳感受2、深入察觉3、身心合一(五)冰山原理由全球知名萨提亚治疗大师,心理学家约翰·贝曼创立。
•理念: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目的:帮助人们不再纠缠于冰山上行为的是非对错,而是通过透视冰山下的不同层面,发现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内心渴望与期待。
冰山的核心和基础灵性自我萨提亚成长模式的目标就是拥有高自我价值(1)、自我的呈现状态1、情感上活在当下2、完整3、平静祥和4、喜乐5、有生命力去满足渴望,成长,改变6、生命有意义7、能与人联结8、有爱(2)、渴望人类成长过程中,所渴求的共同的心理营养,来自于小时候我们父母的给予。
•当渴望未被满足时,就很难与他人联结,或者联结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