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 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 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 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 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 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 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案例一 ]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
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 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 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 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 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二)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 区别
1)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
教育目的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与 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是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 范畴。
2)定位不同
教育目的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指向受教育者个体;教 育方针则是反映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于上层 建筑或意识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特点不同
?案例二:
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下面这则案例的看法:
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 孩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 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的 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他惊叹之余顺着孩子的视 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 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为 主题,重新画一副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 着眼睛,无从下笔。
?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 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 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 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 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 人的自我了。
【案例三】
?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
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 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 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 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 会唱歌?”
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 4、教学目标 (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
2、内容结构 (横向分析)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身心素质 2) 社会价值
其中关于 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 构的核心部分。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三育两有”
2)1958年:“两有”
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育 ”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两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 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 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 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包括三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1、古代:“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明人伦”;
2、近代
1906年:“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 一宗旨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 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
1912 年,“公民道德教育、实利教育、军国民教 育、美感教育”。
3、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
国的教育方针。也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
7)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的决定》
“四有两重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 求。 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 人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导向 2. 激励 3.评价
?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 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5)1986年:“三育四有” 《义务教育法》中关于义务教育的目的的表述
首次把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6)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两必须、三育”。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ຫໍສະໝຸດ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具有不可回 避性和现实针对性。
(2)联系 1)二者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工作
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二者 具有一致性。 2)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 育方针的核心和内容。
3) ☆它们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纵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