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鉴别不求人

古籍鉴别不求人

古籍鉴别不求人古籍收藏越来越热,在甄选的时候,了解版本很重要,学会鉴别真假更为重要。

很多书友多年藏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自有一套鉴别方法,也有一些书友初入藏书界,时不时会有一些迷茫与困惑,偶尔也会上个小当,对于纷繁杂乱的古籍市场,有种一头扎进去,探不清深浅的感觉。

版本鉴别约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普及后的北宋时期。

《宋史》“邢传”中记载:“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的本子,以说明其论证的依据和出处,常把写本、刻本、活字本、铅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写或印刷等各种方法形成图书的各种本子,总称为“版本”。

我们之前发布过一篇关于古籍版本种类的全面总结(《古籍版本汇总》),我们请教了孔夫子旧书网的专业人士,了解到几种常见古籍鉴别方法。

综述书籍的创始在文字发明之后,各时代因材料和装订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到秦为简牍时期,秦至唐为卷轴时期,宋至清为册叶装时期。

简策是最古的书籍,久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断简残篇,无法伪造。

卷轴书籍在社会也早就绝迹,一般人很少能见到,伪告别实际情况很困难。

所以古书应以宋刻版书籍为最古,并以宋版书为最佳。

宋代刻版字迹清晰,没有错字、缺文;书写均出自名家之手,笔划粗细极有规律,其中精品有欧柳笔法;纸张质以远销,墨色清润,印刷墨色恰到好处;即使纸着水湿,干燥后并无水印;书中格用单边,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书之前每字缺一笔,是为了避讳。

宋代以前传世之书,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后世再没有重刻,其中以佛教、医学两类居多。

宋刻版书籍中以活衬竹纸的质量最好,但存留下来的很少,极不易得到,古籍辨伪的方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具体提出了 8 种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 12 条,都可能证。

辨伪的目的,在于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对伪书一概排斥,因为有些伪书同样具有文物考古的价值,如仿宋元本是最为珍贵的古籍版本。

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辨伪是阅读研究的第一步。

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伪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伪之分,而阅读时取审慎态度,撰文时不引用伪书,或对引用伪书的情况加以说明,总之,了解古籍辨伪的历史情况、态度、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常见鉴别法鉴别古籍需要不断实践, 反复考查,增加感性知识,积累经验,争取多看实物,以书影图谱作研究的补充和参考,逐步做到确切了解和掌握。

1对原书所具有的记载、特征和其在成书后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资料进行考察。

一般从书名叶、牌记、序跋,采用的字体、行款,以及批校、题跋、藏章、装订格式,所附的刻工记录,书中避讳字考查。

例如:清陆心源著《宋楼藏书志》书名叶,前半叶刻“宋楼藏书志曲园居士俞樾题”,后半叶刻“光绪八年壬午冬月十万卷楼藏版”,据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

又如:北宋刻本,字体刚劲硬整,南宋刻本字体渐趋圆润,元代刻本字多“软体”,明代刻本多尚楷体,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这仅是宋至清刻本字体衍变的轮廓,实际变化繁复得多,要细加区别。

2通过书目著作考查鉴别古籍。

考查书的刊行流通情况,现存各种版本情况,历史文献记载,或考查原书与历史所记载各本异同及其特点,单凭文献记载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状,在判断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书影图谱帮助识别。

对前人有关图书的记述(如书目、论著等)要经过分析研究论证,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论断有误的,从而作出适当、准确的辨识。

3从不同的制版工艺所形成的版本特征来加以鉴别。

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写本和印本两大类 ( 捶拓、铃印的图籍不计在内 ),以印本为多数,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为多。

例如:刻本字迹锋芒棱角完整清晰,说明此本印成较早;字迹锋芒尽失,漫灭残损, 版片断裂,说明是较晚的印本,等等。

4鉴别古籍要注意伪本。

古籍不仅具有文化学术价值, 且具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但在社会流传过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产生一些投机的书商和“伪造者”。

例如:以残充全,将原来有残缺的书加以裁改修补,充作完整的书;加盖伪章,冒充原书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补,把较晚的刻本经过挖改、描补等,充为早期刻本或少见的“珍本”;撕去原书序跋,藉以伪充前代旧刻古本,等等。

几种常见古籍的鉴别方法刻本的鉴别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

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

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

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

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

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

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

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

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

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

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

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

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

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

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

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

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

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

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

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活字本鉴别无论是泥活字、铜活字或其它活字印本,尽管制作活字的原材料不同、方法各异,但刷印之前,即检字、排字、拼版等程序大致无二。

因此,活字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原材料的差异,也有其不尽相同的地方。

活字都是手工制作,高低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排版也无法水平,因此刷印到纸上的字和行线会墨色浓淡不一样。

字体排列也会不整齐,有歪纽现象,甚至出现倒置横排的字。

活字本印完即拆散,再印再排,不会像雕版那样因年久而开裂,整个版面没有裂痕、断板烂板现象。

活字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寸一定,装订成册后,书口上下栏线齐整。

活字本边栏四角的横竖线衔接处不那样严密,多数有隔开的缝隙。

雕版印本无此现象。

但有些活字本也没缝隙,这只能说有缝隙的必是活字本不能说没缝隙必不是活字本。

因活字是一个个刻制的,字体大小、笔画粗细并不一致,活字间的笔划不会交叉;而雕版写样时书写者一气写来字间会交叉。

明活字本都用白绵纸,清活字本除《古今图书集成》有少量的开化纸本外,一般都用连史纸或毛太纸。

活字本牌记题识、内封面上一般都标明用活字的品种,有时还对排印过程进行描述。

如李瑶泥活字本有篆文双行牌记“七宝转轮藏定本仿宋胶泥版印法”,华氏铜活字本版心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行”等。

套印本鉴别闵、凌本的行款格式大致相同,四周单边,白口,不用鱼尾,顶上栏记书名卷次,顶下栏记页次。

大多为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后也有半页八行、行十八字,九行十八字或八行十九字也间或有之。

为了在行间套印批点、评注而无行线,其他评语在上栏之上或篇末。

正文一般用天启时流行的瘦长方体,也有作万历时方体字的;评语、旁注用写刻字体,稍带有行书的笔意,清朗飘逸,十分雅致。

纸张多用白绵纸或上等皮纸,也间或有用竹纸的,质地坚韧耐久、色泽洁白如玉。

如无序跋、识语,实很难区分开闵刻与凌刻。

清殿版套印本多用方体字,少数也用软体字如《御选唐诗》。

用料讲究,刻印精工,方体字也端正美观,多用开化纸印,一般的也用好连史纸。

广东套印本正文、评注全用方体字,不如明闵、凌及殿版刻得精工。

纸用一种较光的连史纸。

清代的套印本一般都有刊刻序跋及内封面,再结合字体、纸张等特色即可鉴别。

插图本鉴别宋元到万历的插图,一般线条比较粗放,宋元本还显得扑拙、有力。

万历时建本或南京坊本都较为草率拙劣。

宋、元本多用麻纸或竹纸,万历时的建本或南京坊本多用竹纸。

徽派的插图本和图谱用纸讲究,一般用白绵纸或黄绵纸。

清代前期讲究的用开化纸印的,以后则多用连史纸,也有用毛太纸的。

另外,还可参照同时期其他刻本的特点和鉴别方法来鉴别插图本。

抄本和稿本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

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

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

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

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

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

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

如明代祁承㸁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

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其他技巧1、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

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

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

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2、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

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

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