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牧兽医2019年第40卷30常见肉鸭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张金芳侯泮永(山东省广饶县畜牧局257300)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3-0030-02 近年来肉鸭生产发展迅猛,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鸭病也是阻碍肉鸭养殖健康发展的技术问题,为肉鸭生产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现就本县肉鸭常见病的诊断及防治经验介绍如下:1鸭坏死性肠炎本病又称烂肠瘟,是由坏死杆菌感染鸭的肠道后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特征是肠道黏膜坏死,排黑色稀粪。
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污泥塘、动物饲养场等处均可发现,甚至常见于健康动物的肠道内。
当鸭肠道黏膜损伤或细菌、寄生虫感染,将黏膜破坏,或鸭群饲养管理不良,鸭棚潮湿、营养缺乏时最易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潮湿、炎热季节多发。
发病多见于成年鸭。
1.1 症状病鸭精神萎靡,鸭体消瘦,排出腥臭的黑褐色稀粪,肛门周围常粘有粪便。
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有时见病鸭口中吐出黑色液体。
剖检:打开腹腔,恶腥臭气味扑面而来。
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壁增厚,严重者肠黏膜坏死,甚至肠壁穿孔。
肠粘连,发黑。
肾肿大,肝肿大,质脆。
1.2 防治(1)可选用阿莫西林、林可霉素、百服安。
在临床上往往采用多种药物交替使用。
(2)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抗感染能力;同时做好鸭舍的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
在多发季节,可用上述药物进行预防。
2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
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8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
2.1 症状感染后潜伏期1~4d。
突然发病,迅速传播。
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
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后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肾、脾有时肿大。
2.2 防治由于该病发病急,传播快,一旦发现有感染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注射抗体或血清,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把疾病控制,将损失降到最低。
由于鸭肝抗体或鸭肝血清属于生物制品,在制作运输、储存的过程留超标。
(2)严禁使用假劣兽药,尽量使用天然中草药或天然物提取药。
如果养殖户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无意中使用了假劣兽药,不仅不能治病,还会影响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要到正规兽药店购买兽药,并索要购买凭证。
尽量使用天然中草药或天然提取药代替抗生素和合成药。
(3)减少药物残留。
特别是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比如促生长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尽量使用如黄连、黄岑、黄柏、大蒜、白头翁、龙胆草等,不仅价廉而且不良反应少,不产生耐药菌株、无药物残留。
(4)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比如:人用药、激素类药品等。
禁用药虽然一样能提高养殖效益,但是它们会在动物体内产生药物残留,对人体带来危害。
(5)购买正规厂家的饲料,同时一定要弄清饲料中的添加剂情况和预防性药物成分。
若自配料,尽量使用酶制剂、活性多肽、大蒜素、防酶制剂、乳酸菌等绿色添加剂。
这些绿色添加剂虽然增加养殖成本,但从长远看,可改善机体抵抗力,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饲料报酬,且没有耐药性。
(6)做好动物免疫,减少疾病发生每个养殖场和各个地区流行的疫病不同,所以最好请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监测动物抗体水平,然后再根据动物健康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让畜禽有效产生免疫抗体,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用药量。
3 做好养殖过程的管理(1)做好在畜禽养殖档案中的用药记录填写,包括时间、用药名称、给药方式、剂量、休药期,并将兽医开具的处方粘贴在背面,这样有助于总结和追溯。
(2)做好消毒药物的选择,不仅考虑药物的消毒效力还要考虑药物残留,如苯酚类消毒药因残留较重,在养殖生产销售、运输中避免使用。
(3)各个饲养段的饲料应分开放置。
末期养殖的畜禽不能因混放而误食带有药物添加剂的饲料而造成药物残留。
(4)做好饲养场卫生,将饲料兽药消毒药灭鼠药等分开存放,及时处理霉变饲料,过期饲料等物质。
(5)及时按规定处理病死动物和医用废弃物(针头、药瓶、疫苗瓶),不乱丢不乱放。
(收稿日期:2018–12–11)2019年第3期(总第260期) 疾病防治 31中很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最安全的方案就是在注射抗体时加些提高机体抵抗力的药,如聚肌胞、胸腺肽等药物。
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ml ,进行预防。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
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3 鸭瘟鸭瘟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3.1 症状 潜伏期2~5d ,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
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
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
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
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4d ,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3.2 防治 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
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ml ;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0.25ml 。
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4 黄曲霉毒素中毒肉鸭吃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即引发本病。
4.1 症状 本病以损害肉鸭肝脏为主要特征,病鸭的食欲逐渐减退,生长缓慢,脱毛、跛行、抽搐,死前呈角弓反张样。
本病的死亡率可达100%。
4.2 防治 该病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要停喂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很快就会停止发病。
因此,在高温多雨季节,饲料要注意防霉。
5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里默氏杆菌病。
主要危害 2~8 周龄以下的鸭,其主要特征是引起鸭的心包炎、肝周炎以及纤维素性腹膜炎。
发病和死亡率均很高,成为危害肉鸭业主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周龄以内很少发病,但近年来12日龄后发病有所增高,2~3周龄最易感。
由饲料、饮水、垫料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
发病鸭表现为嗜睡、缩颈,嘴拱地,脚软不愿意走动,行走摇晃,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
部分出现腹部涨满现象。
痉挛性点头,摆头。
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身,呼吸困难,有的出现角弓反张现象。
剖检主要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以及纤维素性腹膜炎。
心包黏连、填充黄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肝脏多肿大,呈橙红色,质脆,胆囊多充盈。
肝脏表面包盖一层纤维素膜,易剥离。
该病与大肠杆菌病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
可用义合康泰饮水,当天控制死亡,3d 治愈。
6 鸭副粘病毒病病原是鸭副粘病毒,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6.1 症状 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
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
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
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
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剖检:发现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
鸭口腔粘液较多,喉头出血,食道黏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易剥离。
6.2 防治 对鸭群立即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每只肌注0.5ml 。
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包括流动水面)。
7 食盐中毒误食(饮)含盐量过大的饲料(饮水),均会引起食盐中毒。
7.1 症状 病鸭食欲不振,渴感增强,口、鼻流出粘液,精神委顿,两脚无力,行动困难,常瘫痪,呼吸困难,鸣叫不安。
7.2 防治 立即停喂含盐的饲料与饮水,给予加糖的清洁饮水,并多喂些青绿饲料。
8 混合感染当前的禽病在发生和流行上,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相当普遍,使对禽病的诊治和防治越来越复杂,现举曲霉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
8.1 症状 病鸭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羽毛松乱、精神不佳,排出含有气泡的灰白色糊状稀粪,继而排出黄色或绿色糊状粪便,有的泄殖腔红肿外翻、眼睛流泪,眼睑被粘性分泌物粘在一起,有的还可挤出豆粒大的灰黄色干酪样分泌物,生长缓慢,迅速消瘦,病鸭打喷嚏、甩鼻、张口呼吸,部分病鸭可见摇头或头颈扭曲、转圈,受刺激后表现更为突出,身体平衡失调,甚至后退倒地,最后虚弱而死。
8.2 治疗 可通过服用益利+仕特壮(舒安林、普乐等)饮水或拌料服用并在饲料中并加喂维生素C 粉,每100kg 饲料中加100g 维生素C 。
8.3 综合防治 上述措施应综合应用,另外加一些辅助措施:鸭舍、用具用0.5%的过氧乙酸消毒,1次/d ,加强鸭舍通风,及时清除潮湿垫料,不使用发霉的饲料和垫料。
(收稿日期: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