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羧酸循环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一)反应过程:4步,第一步前半部分不可逆。
1.脱羧,生成羟乙基TPP,由E1(丙酮酸脱氢酶组分)催化。
羟乙基被氧化成乙酰基,转移给硫辛酰胺。
由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催化。
2.形成乙酰辅酶A。
由E2催化。
3.还原型E2被氧化形成氧化型E2,由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催化,NAD+为氧化剂。
4.氧化硫辛酸,FAD变成FADH2。
氢原子转移给NAD+变成NADH & H+。
丙酮酸脱氢复合体有60条肽链组成,直径30nm,E1和E2各24个,E3有12个。
其中硫辛酰胺构成转动长臂,在电荷的推动下携带中间产物移动。
(二)砷化物对硫辛酰胺有毒害作用,与巯基共价结合使E2辅基改变失去催化作用。
(三)活性调控:
此反应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收到严密调控:
1.产物抑制:乙酰辅酶A抑制E2,NADH抑制E3。
可被辅酶A和NAD+逆转。
2.核苷酸反馈调节:E1受GTP抑制,被AMP活化。
3.共价调节:E1上的特殊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无活性,水解后恢复活性。
丙酮酸抑制磷酸化作用,钙和胰岛素增加去磷酸化作用,ATP、乙酰辅酶A、NADH增加磷酸化作用。
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
8步。
曾经怀疑第一个组分是其他三羧酸,故名三羧酸循环。
也叫Krebs循环。
由柠檬酸缩合酶催化,高能硫酯键水解推动反应进行。
受ATP、NADH、琥珀酰辅酶A和长链脂肪酰辅酶A抑制。
ATP可增加对乙酰辅酶A的Km。
氟乙酰辅酶A可形成氟柠檬酸,抑制下一步反应的酶,称为致死合成,可用于杀虫剂。
由顺乌头酸酶催化,先脱水,再加水。
是含铁的非铁卟啉蛋白。
需铁及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或Cys等)维持其活性。
第一次氧化,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或NADPH。
中间物是草酰琥珀酸。
是第二个调节酶,能量高时抑制。
生理条件下不可逆,是限速步骤。
细胞质中有另一种异柠檬酸脱氢酶,需NADPH,不是别构酶。
其反应可逆,与NADPH还原当量有关。
第二次氧化脱羧,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体系催化,生成NADH。
其中E1为α-酮戊二酸脱氢酶,E2为琥珀酰转移酶,E3与丙酮酸脱氢酶体系相同。
机制类似,但无共价调节。
是唯一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由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琥珀酰硫激酶)催化。
GTP可用于蛋白质合成,也可生成ATP。
需镁离子。
第三步氧化还原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生成FADH2。
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直接与呼吸链相连。
FADH2不与酶解离,电子直接转移到酶的铁原子上。
由延胡索酸酶催化,是反式加成,只形成L-苹果酸。
第四次氧化还原,由L-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
反应在能量上不利,由于草酰乙酸的消耗而进行。
三、总结能量情况:每个循环产生3个NADH(3*2.5),1个FADH2(1.5),1个GTP(1),共10个ATP。
加上丙酮酸脱氢(2.5),共12.5个ATP。
每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丙酮酸(2*12.5),加上酵解(2+2+2.5),每个葡萄糖有氧氧化共产生32(31.5)个ATP。
四、回补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前体,如草酰乙酸和α-酮戊二酸可用于合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卟啉的碳原子来自琥珀酰辅酶A。
这样会降低草酰乙酸浓度,抑制三羧酸循环。
所以必需补充草酰乙酸。
ATP、水和CO2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
需要镁离子和生物素。
是调节酶,平时活性低,乙酰辅酶A可促进其活性。
草酰乙酸+GTP 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催化,需Mn2+,在脑和心脏中有这个反应。
-酮戊二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生成琥珀酰辅酶A。
【许多植物和微生物可将脂肪转化为糖,是通过一个类似三羧酸循环的乙醛酸循环,将2个乙酰辅酶A合成一个琥珀酸。
此循环生成异柠檬酸后经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生成琥珀酸和乙醛酸,乙醛酸与另一个乙酰辅酶A缩合产生苹果酸,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
然后与三羧酸循环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