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谈到写作文,许多学生都会感到头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不再愁眉不展呢?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获得体验,积累素材。
写作文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东拼西凑,而是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接触面窄,生活体验少,缺乏习作素材。
习作时,老师如果只是出示题目,提出要求,然后就让学生开始写,那么对学生来说,就像是被泼了一头雾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在写作之前,如果学生没有和题目要求相关的知识或经验,老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这样才能为写作准备基本素材。
比如:如果让学生写一种植物,可以带同学们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让他们通过看、闻、问、感等方式多方位认识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如果让学生写一件事,老师可以组织一次具体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经历过程,亲身感受活动的乐趣。
记得有次我校为开阔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参观,学生看到一个个新奇的产品,十分好奇与兴奋,他们尝试操作这些产品,高兴极了。
活动结束后,我趁学生余兴未了,组织他们谈谈参观的感受,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在科技馆的所感所想写下来,我发现学生不仅作文完成速度快,而且言之有物。
这说明当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亲身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感受后,老师再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写作文就能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科学利用范文,读悟结合,把握写作手法。
范文对我们的写作有
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模仿范文去写,不仅会局限学生的想象力,还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因此,我认为在学习范文时,应该侧重的是文章整体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文中的好词好句。
在讲授《荷花》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即闻----看------想;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呢?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交流,悟出答案。
同样对于文章中好词美句,我也没有主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体会用词的妙处。
因为一个“好“字从老师口里说出来简单,但若不是学生自己的感受,那么这些词句让学生记住还可以,如果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则不容易。
三、站在学生的立场,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作品。
当初对于学生每篇作文,我总是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总感觉如果不勾划出什么,不做出点儿修改,就是批改不认真,就是自己的失职。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逐渐明白自己的这种做法并不适当。
试想,看到自己尽心尽力写出来的文章,被别人通篇批改,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高兴还是失望?当学生面对被老师批改得密密麻麻的文章时,他可能会对老师的辛苦付出满怀感激,但也可能为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原来是如此失败而感到很失望, 甚至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
因此要让学生敢写愿写,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的文章,哪怕文章中只有一句写得好。
对学生文章的肯定,就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写,才愿写,才能逐步会写。
另外,在学生具备一定写作基础后,老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让学生在评改中找到差距,弥补
不足,提高习作水平。
四、善于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讲《井底之蛙》这一课时,要求同学们续写,大部分同学写的是井底之蛙从井底爬了上来,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只有一位学生写的是井底之蛙爬上来之后,看了看,又退了回去,原来青蛙爬上来后,看到污染的环境,感觉还不如在井底。
老师评讲时,特别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
诚然,我们老师的想象力很多时候还不如学生丰富,对于学生的创意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最好途径,一方面,要让学生把平时生活、学习中的经历以及所感所想写下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从日记中提炼精华。
在这里,老师要注意,日记是学生的隐私,如果每天把学生的日记都放到课堂上评讲,那不会有多大收效。
要让学生学会写作,就要让学生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而有些想法,学生是不愿让外人知道的,包括老师、家长,因此,我认为老师在查看学生日记时,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督促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二是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写作水平的高低还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思想水平、阅读量等诸多因素有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结合学情,立足教学实践,不断地去思考、去研讨、去探索提高习作教学实效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