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言情小说家-倪亦舒

香港言情小说家-倪亦舒

●●●●●●女作家亦舒参考资料一、亦舒简介亦舒,原名倪亦舒。

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

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

1960年开始创作。

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

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二、亦舒的作品及其影响至今已结集出版小说和散文200余种,其中长篇小说100多部,可谓高产的畅销书作家。

在香港,她的作品主要由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在国内,1996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30部长篇小说;1999年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亦舒作品集包括34部长篇,36部中篇,13个短篇。

这两套作品集互不重复,收入了亦舒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兼顾了亦舒不同的创作时期和不同题材的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亦舒小说的风格特征,代表了亦舒创作的主要成就。

她的小说在香港、大陆和东南亚都广受欢迎,三十几年畅销不衰。

亦舒的小说属于通俗文学。

她的小说对通俗文化、香港流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不单纯代表都市男女对爱情的幻想,而是负载了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家庭和爱情观念的变化、女性观念的转变等意义。

通过研究亦舒小说,可以了解香港通俗文化生产的方法、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而了解香港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

亦舒小说主要的读者群是女性。

由于亦舒小说非常流行,女性读者在传阅和讨论时形成了一种类似集体阅读的经验,这些经验影响了女性读者的精神世界,为她们理解都市人生、婚姻爱情以及时尚提供了参照,从而与她们的人生息息相关。

三、亦舒作品特色她的小说自成一格,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

其特色有:1.亦舒的小说拥有地道的香港气息与浓郁的都市味道。

亦舒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欧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景。

她的作品虽然也都是在描写爱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与身边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前者往往屈从于后者。

可以说,亦舒是在演绎爱情的表面下展示一个冷漠现实的都市社会,展示在这种都市环境中,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异化。

如《我的前半生》、《没有季节的都会》、《圆舞》、《心扉的信》等作品中对离婚问题及其对儿童妇女生活与精神的巨大影响(安儿与对方女儿的打斗)的描写;《朝花夕拾》中对未来社会中老人孤寂状态与人们之间冷漠关系的预言;《流金岁月》中对商业社会中激烈竞争及复杂人事纠葛的刻划;《喜宝》、《连环》中对贫富差异造成的命运、心理异化的深刻剖析……这些都显示着亦舒对社会弊端揭示的敏锐与尖锐。

2.重视女性的思想、智能、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

“女性文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女性感受、女性视角为基点的对世界的介入,打破男性在这方面的垄断局面;二是挖掘出男性对女性的惯性理解和期待视野的经验,实现对男性世界的批判或叛离,以构造出具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

亦舒小说具备了以上两种要素。

她的一百五十多部小说中,絶大部分作品采用女性视点的故事内在叙述角度,改变了传统叙述作品中讲故事的角色基本是男性的,听故事或读故事的角色是女性的情况,而是侧重表现过去被淹没、被歪曲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

女性话语从过去文本中的边缘地位一跃成为主流。

它把强烈的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独立意识、平等的两性关系、女性群体感受、矛盾心理、独立女性的生存困境、底层女性的挣扎与奋斗,以及对父权的批判、反抗和遗弃等),作为新的精神而注入到作品中,以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如《故园》中的夏铭心、《明天给你送花来》中的华芝子、《我们不是天使》中的邱晴、《不羁的风》里的唐清流等等,在苦难的磨砺中突显其智能和自律、刚强的特质。

亦舒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都市女性在面对出现松动与裂痕的男权价值体系时心理、生理上的抗争与矛盾。

在塑造了都市众生相的同时,亦舒小说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它有别于其它言情小说的最主要原因。

3.爱情观浪漫而不脱离实际,敢于直面现实人生。

亦舒小说中的时代女性,不沉湎于虚幻的爱情,反而对理想爱情不抱幻想的心态。

这是现代女性在经历了男性社会的压抑后所采取的普遍态度。

她的小说属于“泛言情”式的。

亦舒小说中常见类似的言论:“千万别奢望良辰美景可持续一生一世,这是根本没有可能发生的事,一定会得望。

”“如今的社会,什幺是可靠的呢?别告诉我是感情。

”亦舒对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把爱情看作发自内心的,出于自然的纯洁美好的感情。

她曾说:“中国人讲究‘恩爱情义’。

爱情涉及恩义,其中责任大于一切。

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它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亦舒又将自爱情视为人生的游戏,往往一见钟情,如痴如醉,一旦爱情消逝,便行“美丽的离婚”、“无怨的分手”,旧欢如梦,新欢可觅,不迷恋过去,只追求现在。

因此她笔下奇情畸恋多,爱情悲剧也多。

亦舒常常采用死亡来隔断爱情,“爱情无法永恒,但死亡使其成为可能”,于是黄玫瑰深爱的溥家明患病死了(《玫瑰的故事》),周至美和邓永超刚刚互相爱慕,邓永超就因飞机失事而永别了(《曾经深爱过》),关大雄准备追随的香雪海患骨癌死了(《香雪海》)。

即使不是死亡,有时也是牢狱之灾使有情人分离:左文思和王韵娜的感情刚刚稳定,左文思就因杀人而被捕入狱(《开到荼靡》),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烈火》中的烈火与夏荷生身上。

有时,亦舒又只描绘一个男女初相识的光明的开头,故事嘎然而止,为的是将以后可能的发展留待读者想象。

读者往往会依据传统审美心理在空白处设定大团圆结局。

这样的处理就避免了将爱情悲剧结局昭示出来。

借助这些方式亦舒将其爱情怀疑论交给了读者。

4.孤独和寂寞是小说中突出的情绪主调。

亦舒小说常见孤女、单亲家庭的形式,形成“无父文本”,男性家长被排除、放逐于文本之外,形成女性家长当家作主的模式。

在《胭脂》、《银女》、《我们不是天使》、《假梦真泪》、《祖母》、《花解语》、《朝花夕拾》等作品中,单身母亲的形象一再出现。

男性家长的缺席,宣告了女性家长的主体性地位。

单身母亲只是现实社会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但她在文本中的强化,无疑表明文本对父亲权威的遗弃。

亦舒小说表现了对男权与父权的反抗:《故园》中家庭女教师夏铭心面对卓世光的金钱侮辱,愤然离去;《烈火》中夏荷生对烈战胜强权的不断反抗;《假如苏西堕落》里苏西对苏父遗嘱的嘲讽和背弃。

甚至在短篇小说《安排》中林细全面对父权式女性家长姑婆林华苓“安排”时,也表现出反感:“太过经营的安排变成控制”,而拒绝了姑婆为其创造的“好姻缘”。

这些反抗与排斥,形成或强化了小说主角(女性)孤独和寂寞的氛围和情绪。

亦舒小说创作的重点是都市白领女性,这些多是经济独立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也最能体现亦舒小说的现代女性意识。

她们都是女性经济独立论的倡导者,深知只有经济自立,才能得到人格独立。

但经济独立后的职业女性的生活并未因此而轻松,仍然处身于工作角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妻子角色、母亲角色等)的双重压力之下。

有的女性因对工作的投入无法全面实现家庭角色感到愧疚自责(如《绝对是个梦》里女记者程真为挽救婚姻,被迫辞职移民却为时已晚);有的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不得不舍弃儿女情长。

(如《我们不是天使》里邱晴只能作他人的“红颜知己”);许多女性只好终身孤独和寂寞(如《迷迭香》中女导演余芒选择了电影为其终身伴侣,《西岸阳光充沛》中的汤宜家、《印度墨》中的刘印子、《承欢记》中的毛咏欣均是独身主义者,以至于亦舒的一部中篇小说题目干脆就叫《独身女人》)。

面对整个女性群体的生活压力,亦舒发出这样的慨叹:“作女人是难的,默默无闻做个妻子,迟早变男人口中‘我不了解我’,挣扎的有名有姓,又被人横加污辱。

”自觉、自省的女性立场形成对女性孤独、寂寞甚至苦难的深度关照视角。

5. 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平等的两性关系一直是亦舒小说女主人公的追求,这也是亦舒女性主义意识的一大表现。

除了两性经济地位上的平等追求,还有两性交往中平等、独立自主的要求。

亦舒小说中,女主人公在她们所处的小环境中通常处于中心地位和主动位置,以强者的姿态出现,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成为她们的臣民和倾慕者。

比如《玫瑰的故事》、《风信子》、《香雪海》、《曼陀罗》、《迷迭香》、《阿修罗》、《叹息桥》、《弄潮儿》、《连环》、《明天给你送花来》等作品中这一模式尤其突出。

亦舒小说中,对男女两性的性开放意识持平等态度,要求女性也要具有男性自由的性意识。

小说中时代女性报复男性或献身男性,都是建立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而不受任何道德观念的约束的基础之上的。

男人“风流成性一样找不到好妻子”。

文本中也有着对大男人主义者“处女情结”的鄙视与嘲弄。

如在《玫瑰的故事》里,黄振华在结婚前夕从别人口中得知未婚妻苏更生曾结过婚,方寸大乱之下追着苏更生说:“我会原谅你的”。

苏更生却义正辞严:“我有什幺要你原谅?我有什幺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幺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苏更生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

若对方不给,她不必迁就他。

这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

6.小说常常以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悲剧。

亦舒小说的结局很少真正地花好月圆,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中往往并不顺利。

然而在亦舒的笔下,这些人物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得意,但她们却大多能够用一种苦中作乐的姿态对待生活,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乐观、幽默,并善于自嘲(如中年离异的子君、身患绝症的香雪海等),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压抑而是感到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愉悦。

7.语言简洁晓畅、泼辣直率,富于艺术性,而且篇章一气呵成。

四、亦舒的作品欣賞小说《寂寞夜》节选片断购入香岛二十三号一列小洋房之一是汤志康的夙愿,他年轻、英俊、能干、白手兴家,短短数年间自立门户,现在主持一家出版社,年入八位数字。

可是他寂寞,在无边无涯的工作海里,他寻得名利,但一颗心一日比一日孤苦。

真奇怪,人是人,心归心,他现在也是都会中万人艳羡的人物了,不过他自不快乐。

太疲倦了,也许应该放大假,什么都不做,但是一想到什么都不做,岂非更加空虚,更吓得不敢动弹。

用工作来做麻醉剂最好不过,名正言顺忙得什么都不必想。

汤志康莫非有什么伤心事?不见得,他出身小康,父母薄有节蓄,不是他的负担,又有一漂亮知心女友,为人大方磊落,毋须他殷勤服侍。

那到底为何他意犹未足?…………外头都传他们已经同居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