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文化批判

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文化批判

2007年2月第23卷 第1期消费经济CON S UM ER ECONOM ICSF eb .2007V o1123 N o 11收稿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蒋建国(1970-),男,湖南东安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文化批判t 蒋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510632)摘 要:广告符号是建构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不仅进行商品推销,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创造出虚假需求。

广告的符号化,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进而对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广告符号及其消费主义文化进行理性批判,是深刻认识消费社会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广告符号;消费主义文化;批判中图分类号:F 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82(2007)01-0089-04广告既是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广告是一种社会行为模式,在消费品的销售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广告是一个产业,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叫做广告;广告是无所不在的符号系统,是无孔不入地赤裸裸地宣传消费文化。

0[1](P2)广告形塑着消费文化,而消费文化也丰富了广告的表现方式和符号价值。

广告符号的泛滥,是导致虚假消费需求和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重要表征。

对于广告符号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危机,我们应保持理性的批判精神。

一、商品流动、广告符号与消费文化的形塑就商品消费的本质而言,是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0。

但是,/历史是富足的历史,而不是(基本)需要的历史。

0[2](P181)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的使用价值作用不断弱化。

/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某些-固定.的需要,而是因为他们是-头脑的需要.。

满足我们的虚荣心。

0[2](P121)消费者之间的地位竞争以及对时尚的渴求,使商品在满足使用的同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凡勃伦/炫耀性消费0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进行社会地位竞赛,使消费品的效用在使用价值之外,/有了作为相对支付能力的证明和派生效用。

消费品的这种间接的或者派生的用途,使消费行为有了荣誉性,从而使最能适应这个消费的竞赛目的的物品也有了荣誉性。

0[3](P113)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方面的荣誉竞赛,使物品所体现的社会意义不断强化,它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充当着社会身份区隔的作用。

人们为了提高消费档次,对商品的时尚性非常重视。

那些能够带来荣誉和地位的商品,可以大大超过其本身的使用价值,成为奢侈性消费追逐的对象。

这些消费者对时尚的崇拜,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就使商品的符号意义进一步凸现。

它不但体现社会地位,传播社会文化,商品的流动更具有文化互动作用。

人与物品的关系在商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如马歇尔#萨赫利斯(M arsha ll Sah li n s)所言:/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的图腾,而消费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的部落。

0[4](P15)消费者被商品关系重新建构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商品符号的指向下,区隔为不同的消费阶层。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交换价值,由于商品流动而显得格外重要。

而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商品的价格产生决定性影响,时尚使商品具有非同寻常的符号价值。

它通过对商品的编码,赋予商品特有的/社会生命0,使商品通过一系列的编码和解码,展现丰富而生动的社会意义。

而在消费社会,消费者并非满足于功能性诉求,而是购物活动寻求自我表达的意境,鲍曼(Zqg m unt Baum an)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0[5](P190)在现代社会,广告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催化剂和商品符号传播的基本载体。

广告以消费者熟悉的语言、语调和生活景象,传播和创造着生活方式。

广告作为商品符号的制造者和撒播者,/通过一种同谋关系,一种与信息但更主要是与媒介自身及其编码规则相适应的存在,即时的勾结关系,透过每一个消费者而瞄准了所有其它消费者,又透过其它消费者瞄准了每一个消费者。

,,它参照的并非某些真实的物品,某个真实的世界或某个参照物,而让一个符号参照另外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外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外一个消费者。

0[6](P134-135)在不断的/参照0过程中,广告成为形塑和传播商品符号的最为重要的媒介。

在广告符号的语境下,商品在/消费需求0的导向下被重新赋予/价值0。

/将产品置于一种特殊的象征语境下,构成许多广告基础的基本技巧,这种特殊象征语境赋予自身没有意义的产品以意义。

0[7](P16)在广告符号作用下,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所遮蔽,由于广告推销,商品发生了/意义转移0,广告的目的,/就是使消费品变成代表某种文化含义的符号象征,或是让消费者在消费品和某种文化意义之间取得某种习惯性联想,以至一见到某种在广告上出现过的产品,就联想到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0[8](P155)因此,广告成为商品推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已从媒介流程中的商业插播形式转变成传播的基本方式,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0[9](P104)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认识,大多来自广告媒介的传播,商品符号意义的获取,离开了广告,就很难得以进行。

当代广告技术运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声、光、电等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使广告成为人类技术消费的前卫领域。

二、符号消费、虚假需求与消费异化在西方消费社会里,广告充当了买卖双方的中介,并营造着新的文化。

/广告既是共同象征文化构筑的组成部分,又是共同象征文化的反映。

0[1](P125)在广告的象征语境下,消费者和商品进一步风格化。

苏塔#杰哈里(Sut Jha ll y)认为:/资本主义/挖空0了产品的真实意义,与此同时,广告就把自己的意义灌注进去,填满那些空壳。

0[10](P219)通过广告,消费者得到的是通过符号编码的商品信息,并赋予了新的符号意义。

/意义上的重组,使商品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使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其意义可以任意地由它在能指的自我参考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定。

0[11](P124)在广告社会里,商品的消费不断超越使用价值和消费,而主要表现为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导致了现实世界的虚拟化,/记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

0[11](P124)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被罩上审美的光环,追求时尚、休闲、浪漫和狂欢,成为现代消费文化所鼓动的新内容。

这些消费者热衷于符号的消费,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视而不见。

广告商为迎合生产商的需求,将广告作为一种促销工具来控制消费者,使消费者购买一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

广告创造了虚假的需求,消费者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的需求。

在广告的虚假信号鼓动下,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发生了重大转变,消费直接成为了主要目的和任务。

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商品符号的标志性意义尤为看重。

广告商和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以符号形象取代商品的功能说明,以此诱导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在商品符号的逻辑演绎过程中,广告不断创造出虚假的社会需要,/符号价值的逻辑代表了资本主义通过强加一种与商品的大规模生产之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秩序的最终胜利。

0[4](P66)商品符号被无止境地大量伪造,消费者陷于虚构的符号世界里,用金钱文化维持着无法满足的虚假需要。

/快乐原则0与/现实原则0达成一致。

哈维#弗格森指出,/这是一种及其有限的心里体制,它终将让位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精神-系统.。

愿望最终取代了欲望,并变成消费的动力。

0[12](P205)愿望是随心所欲,对现实需求无所顾忌,是彻底的消费主义。

这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愿望,使消费上的禁欲主义完全失去了意义。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广告符号泛滥,导致消费的异化。

弗罗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消费社会的异化现象,/如果我有钱,即使我对艺术没有鉴赏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绘画;即使我不懂音乐,我也可以买最好的留声机;我可以买下一座图书馆,尽管只是为了炫耀之用;我可以买学问,尽管除了作为附加的社会资产之外这学问别无它用。

我甚至可以毁掉买来的绘画或书籍,因为除了金钱损失之外,我一无所失。

只是有了钱我就有了权,得到我所喜欢的任何东西并随意处置它们。

0[13](P107)这是消费社会的典型异化图景,消费者为了消费而消费,商品失去本来的社会价值,成为金钱文化的依附品。

这种异化的消费活动,是消费者意愿的表达,远远超过了欲望的层次。

但是这种消费上的戏耍,并非真正的自由。

由于广告符号的操纵,厂商与广告主之间常常达成共谋,控制着消费社会的消费模式。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非理性的目的。

0这种非理性,是消费异化的直接结果。

消费并没有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如弗罗姆所感叹:/在异化的享乐形式中,我心中什么也没有发生。

0[13](P108)在消费社会,消费异化加剧了人的全面异化。

卢卡奇(Lukacs,Gyorgy)把/物化0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的歪曲关系。

这种歪曲形式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物化0的后果是人们的工作越来越职业化,失去了对社会的宏观观察和判断,人们对物的追求代替了对生活和未来的思考,从而丧失了批判意识和评判能力。

列斐伏尔(Lefebvre,H enri)在他的异化)))日常生活评判理论中,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释成一种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异化而无所不在的理论。

他认为,在二十世纪,技术客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孤立的消费者和孤立的消费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消费品在本质上是一些自我包含着其意义的信号。

这样,日常生活的符号学领域就把消费者归结为反映、自动的反应,归结为消极性。

正如那些把功能设置在其结构中的装置,没有为操作者提供选择那样,大众传播工具也被组织得扫除了听众的独立性和判断。

[14](P392、406)。

三、广告符号化与消费主义文化危机广告符号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消费传统、道德伦理乃至社会制度,使消费话语从原初意义上对需要的满足演变为无法满足的消费神话。

面对光怪陆离的广告,/那种建立在真伪基础之上的意义和诠释的传统逻辑遭到了彻底颠覆,而那种和物质财富生产一样被工业化了的言语的生产,也就是神话(或范例),找到了现世事件。

0[6](P139)然而,广告符号提供的是真伪不分的混沌逻辑,并直接推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

第一,广告符号充斥了生活空间,歪曲了消费的目的。

/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价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