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部病变影像学诊断

肺部病变影像学诊断

男性,58岁。干咳无痰, 低烧(38度左右)
CT:右肺下叶背段肿块
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病变 可通过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影像表现:
X线以渗出为主,呈大片状实变影 病变发展迅速,1周内可发展至“白肺”
七、肺脓肿
❖ 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感染途径分为吸入 性和血行性两种。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肺脓肿。
均匀 ,均显示为炎症的慢性增生过程。肿瘤周围 有粗长毛刺影。部分病人可出现特征性的“尖桃 征”及“挡板征”。 ❖邻近胸膜炎症反应, 形成局部胸膜粘连。
五、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X线
左肺类圆形肿块
五、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
❖ CT检查示:左肺上叶下舌段类圆形肿块
五、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
影像表现——C T
叶内型
❖ 多形态:囊状、实性、囊实性,边缘光滑 ❖ CTA显示异常血管从主动脉发出,供血动脉70%来
自胸主动脉,引流静脉多经肺静脉。 ❖ 增强CT在降主动脉显影后见隔离肺强化
叶外型肺隔离症
❖ 定义:隔离肺与正常肺不在同一个脏层胸膜内,具有独自 的完整的脏层胸膜
❖ 常合并其他畸形,30%合并左膈疝,其它:心血管畸形、 漏斗胸、支气管囊肿、食管支气管瘘等
双肺间质性肺炎
肺纹理增强、纹理边缘模糊、网状和小点状阴影 肺气肿
间质性肺炎
双下肺野纹理增粗、紊乱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双肺肺气肿
五、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肺内非特异性慢性增生性炎症、炎性肉芽肿形成, 肺内肿瘤样团块。
❖ 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发病部位无特殊,多为单发 ,偶见多发。 ❖病灶直径为3~6cm,病灶边缘不规则 ,密度不
血液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 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 ❖ 输入血管:多数为肺动脉;少数是支气管动 脉、肋间动脉 ❖ 输出血管:肺静脉 ❖ 两者之间无毛细血管网,而是动静脉异常交 通为单房、多房的血管囊
二、肺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of the lung) 根据输入血管来源分2型
❖ 临床症状有发热,胸痛,咳嗽,咯脓臭痰。
七、肺脓肿
病理:
a. 肺脓肿是由肺化脓菌引起的肺化脓性炎症,液化、坏死和 排出坏死物后形成空洞为其特点。 b. 感染途经:吸入性、血行、直接蔓延。 c. 发展阶段分:炎症期、化脓期、脓肿形成期 d.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肺脓肿
急性肺脓肿在临床上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胸痛、咳脓臭痰, 有时有咯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诊断
❖ 根据临床表现,胸片、CTA或MRA即可诊断 ,重点在于异常供应血管
鉴别诊断
❖ 囊状病灶:支气管扩张、肺囊肿、肺大疱等 ❖ 实性病灶:肺慢性炎症、周围型肺癌等
二、肺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of the lung)
❖ 先天性肺血管畸形 ❖ 血管扩大纡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
信号 ❖ 可清楚显示动静脉瘘及其相连的血管
肺动静脉瘘-X线
右上叶前段紧贴胸壁处可见一类圆形结节 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其周围可见管状密影与肺门相连
二、肺动静脉瘘-CT
低氧、唇甲紫绀2年 CT示:两肺野外带及肺底可见弥漫点
状、小结节状、蚯蚓状密度增高影
右下肺动静脉瘘
CTA显示肺动脉部分末梢明显呈瘤样扩张并迂曲成小血 管团,与相应肺静脉沟通,回流至肺静脉内。
凸不平 ❖ 常见一/数支粗大、扭曲血管阴影引向肺门
2.弥漫性肺动静脉瘘 ❖ 多发葡萄状高密度影
影像表现——CT
❖ 圆形或轻度分叶 ❖ 输入动脉、输出静脉呈条状,向肺门走行 ❖ CTA显示畸形结节为明显强化的血管团,输入、
输出血管更清楚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像表现——MRI
❖ 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结节 ❖ 由于血管流空效应,动静脉瘘呈低信号 ❖ 梯度回波快速成像技术,动静脉瘘内血液呈高
多发囊腔伴液平
与上一幅图同一病例
❖ CTA显示降主动脉下 段(膈水平)左侧壁 有一血管进入左下肺 后基底段病变区
21岁,左下肺基底段可见一密度不均匀团块密影
❖ 同一病人 ❖ 左下肺后基底段一团块影,密度不均,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 ❖ MPR及MIP重建显示肿块血供来源于降主动脉分支血管
影像表现——M R I
目录
❖ 大叶性肺炎 ❖ 支气管肺炎 ❖ 支原体肺炎 ❖ 间质性肺炎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肺炎性假瘤 ❖ 肺脓肿
一、 大叶性肺炎
❖ 病原体侵袭过程:肺泡 肺泡间孔 肺泡; ❖ 病理特征:累及整个肺段或肺叶;肺实质炎,通常不累及
支气管; ❖ 体征:实变体征; ❖ 病原体:多为肺炎球菌;
病理过程
1.肺动脉与肺静脉直接相通 2.体循环与肺循环直接交通:
主动脉的分支(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等)与肺静脉 直接交通
根据输入血管数目分2型
1.单纯型:输入动脉1条、输出静脉1条,交通血管瘤样扩 张,瘤囊无分隔
2.复杂型:输入、输出血管多支,瘤样扩张,瘤囊内有分 隔;或为迂曲扩张血管
临床表现
❖ 多见于青年
❖ 由于某种原因,发生血管残存时,就成为主动脉的异常分支 动脉,牵引一部分肺组织而形成隔离肺。该部肺组织与正常 支气管和肺动脉隔离开,由异常的动脉供应血液
❖ 在胚胎肺组织与原肠发生脱离时受到牵引,则成叶内型肺隔 离症;在脱离之后受到牵引,则形成叶外型肺隔离症
叶内型肺隔离症
❖ 定义:隔离肺与邻近正常肺位于同一个脏层胸膜内 ❖ 供血动脉:以胸主动脉多见,少数腹主动脉或分支 ❖ 回流静脉:多数经肺静脉
医学影像诊断学
第四章 呼吸系统
大连大学 伍建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邱士军 南方医科大学 文 戈 苏州大学 胡春洪
第五节 肺部病变 一、肺先天性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邱士军 陈淮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 ❖ 肺隔离症的CT诊断 ❖ 肺动静脉瘘的CT表现 难点: ❖ 肺隔离症的分型 ❖ 弥漫性肺小动静脉瘘的诊断 ❖ 肺动静脉瘘: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的区分
少数引流到下腔静脉或奇静脉 ❖ 位置:多位于脊柱旁沟,多在左下肺后段
少数为右下肺后段 ❖ 临床表现:可无症状,合并感染可发热、胸痛等
影像表现——X线
叶内型
❖ 下肺后基底段内,单个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致密影, 边缘清
❖ 合并感染,病变与支气管相通,囊内液体排出,形成囊 腔,囊壁厚薄不等
❖ 反复感染后病变边缘模糊,周围支气管扩张
小结
❖ 肺隔离症多发生于两下肺靠脊柱旁,CTA发现 主动脉分支异常供血可确诊
❖ 肺动静脉瘘诊断同样需要CTA检查,需要寻找 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第五节 肺部病变 二、肺部炎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邱士军 陈淮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
❖ 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及影像表现 ❖ 小叶性肺炎的影像表现 ❖ 肺脓肿的影像表现 ❖ 间质性肺炎的影像表现 难点: ❖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 艾滋病合并感染的影像诊断
糊。
❖实变 密度均匀的致密阴影,大片,边缘清楚, 空气支气管征。
病理和X线征像
❖ 充血期 无表现、肺纹理增强透明度减低、雾状阴影
❖ 肝样变期 密度均匀的致密阴影,大片,边缘清楚,支气管气
像。
❖ 消散期 斑片影、云絮影、条索影 两周内消失。
左上叶大叶性肺炎
左下叶大叶性肺炎
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右上肺大叶性肺炎
目录
❖ 肺隔离症 ❖ 肺动静脉瘘
一、肺隔离症
❖ 定义:一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分隔,并且不接受肺 动脉分支的血液,仅接受体循环异常血管的供血
❖ 引流静脉:可经肺静脉、下腔静脉或奇静脉
发病机理
❖ 胚胎初期,在原肠及肺芽周围,有许多内脏毛细血管与脊柱 动脉相连。当肺组织发生脱离时这些相连的血管即逐渐衰退 吸收
❖ 分流量小者可无症状,仅在肺部X线检查时发现 ❖ 分流量大者可出现活动后呼吸急促、紫绀,但多在儿童期出
现,偶见於新生儿
❖ 咯血 由于肺动静脉瘘的破裂而引起。 ❖ 胸痛 可因病变破裂出血位于肺脏层胸膜下或血胸所致 ❖ 约25%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语言障碍、复视等
影像表现——X线
分2种 1.囊状肺动静脉瘘 ❖ 单发/多发结节阴影,单发多见 ❖ 下叶多见 ❖结节 大小1-数厘米,密度均匀 浅分叶或凹
❖ 信号表现取决于病灶的病理结构 ❖ 囊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实性: 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均匀/不均匀 ❖ MRA可显示病灶供血动脉的形态、结构
❖ 左下肺后基底段可见不规则团片状异常信号,信号不均匀,T1WI稍高 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强化。
❖ 胸部MRA检查显示胸主动脉发出三支异常血管向左下肺异常病灶供血 。
病史:男性 35岁,发热 咳嗽2天, 咳铁锈色痰
治疗前
治疗后
大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 上叶:干酪性肺炎 ❖ 中叶:肺不张 ❖ 下叶:胸膜炎,胸腔积液 ❖ 消散期:TB,支肺,节段性支原体肺炎 ❖ 肺肿瘤
二、支气管肺炎
❖ 细菌性(多),病毒性 ❖ 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 ❖ 常见于小儿和衰弱的老人或术后并发症 ❖ 病理改变是支气管炎症,支气管周围炎,
慢性肺脓肿
慢性肺脓肿
慢性肺脓肿
慢性肺脓肿
血源性肺脓肿
*多发常见,以两下叶多见 X线: *早期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密度 增高影,外围较多见 *一般经过一周可发展成多发薄壁空洞,空洞 内可有液平面。
血源性肺脓肿
CT表现类似X线表现 CT对显示病变的早期液化坏死及观察 空洞内外缘优于X线
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
❖ 肺间质炎和肺泡炎的表现 ❖ 大叶肺炎的表现 ❖ 1~2周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