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以致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凤毛麟角。

然而,才女李清照却以洋溢的才华与争雄文苑的文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成为一名颇有特色的女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被誉为南宋婉约派宗主。

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严分词与诗的区别,提出词“别就是一家”之说。

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与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瞧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

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

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在对故乡的怀念中,表达一定的爱国感情。

本文将从李清照形象词作的内外俱美艺术魅力、艺术表现手法、细致的语言特点与后期流露的爱国主义思想五个方面来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展现真实强烈的女性抒情意识与抒情形象。

以男子之笔墨,状女子之口吻,这就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惯用手法。

然而,代言人毕竟只就是代言,香花美人在词人笔下也往往只就是君臣不遇、感怀伤世的借用品,真正能现女子之态、剖女子之心的,毕竟应就是女作家们自己。

男性写女性,终究隔了一层。

这个“隔”,在李清照与她的词中就是没有的。

1.李清照的词几乎全就是她心里路程的写照,常就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深切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种种感受与喜怒哀乐的感情加以真实,细腻的表现,令人为之心动。

她的词与那些“男子作闺音”的所谓“代言”现象,就是无法比拟的。

“代言”词,只可以拿来娱乐大众,但拿来表达真正的人生体验,则就是不痛不痒的,难登大雅之堂。

在《一剪梅》这首抒情小令中我们可以瞧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度钟情,吐露了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

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把新婚离别后的妇女心声勇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无矫情又不就是自我,流露强烈的苦恋感情。

它以平常的现象与古代女子那种幽怨感情结合起来,更好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深厚的思想感情。

另外,李清照词的抒情形象也就是充分表现了种种真实与隐衷的。

一方面表现了少女真实与热烈的情感与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就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

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就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语言技巧,把词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就是一泻无余。

这种艺术力量,不就是靠夸张,也不就是靠铺陈,而就是靠白描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她虽出“名门闰女”但终有属于她的少女生活与情怀,她的词里总活跃着少女活跃的激情,青春的欢娱,生活的伤怀等这几类形象。

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首写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事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在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卷帘人发问,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

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

然而,侍女的反应却就是很平淡,她认为“海堂棠仍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

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与感情倾向,更就是体现主人公的细腻。

《廖园诗评》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妙在含蓄。

短幅中含有无数曲折,自就是圣于词者。

2.可见,李清照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中主人公丰富而敏感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使一个充满着灵气的抒情形象顿时跃于纸上!另一方面,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之中,其词也表现了一个饱经风霜,而又忧时伤世的知识分子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

先就是丈夫病逝,接着便就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

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与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

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敢时伤世。

如《武陵春》(风驻尘香花已尽)中的“风驻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

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就是“日晚倦梳头。

”这说明,词人内心就是充满愁苦的。

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

“物就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就是作者本身。

为了传达那种伤时忧世零乱漂泊无助的烦乱之情,她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用语就是朴素的,几乎没有任何雕痕;音节也自然,却非圆滑,不同滥调。

不仅真情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一时期女性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正就是这样一种无人能及的艺术特色,成就了我们热爱、追寻与探索这朵词史上的奇葩。

二、内外俱美。

李清照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首先,我们来瞧李清照对自己外在美的表现,在李清照作品中,以花喻人就是她惯用的手法,我们就选几首来瞧清照就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外在美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与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这首词上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少女形象。

她有似锦的青春年华充满生命的青春之美。

词中“露浓花瘦”语意双关。

“露浓”表明时间就是在早晨,“花瘦”说明花未开,含苞待放。

未开之花更富于魅力,再加上露珠的镶嵌与晨曦的映照,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这不正就是作者拿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的象征不?词的下片为我们展示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

她见到客人时有羞怯的一面,又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机灵顽皮。

在封建社会,女子就是不准抛头露面的,而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却刻意渲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顽皮可爱。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 作者对寒梅作了总体的勾勒之后,又以生花之妙笔点染了她的形象美与神态美,从而使读者进一步领略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在上片起首二句之后,也就就是在总的勾勒寒梅形象的基础之上,紧接着用“香脸半开娇旖旎”比喻她含羞带笑,娇柔妩媚的美人面容;用“玉人浴出新妆洗”形容她如同刚出浴的美人那样娇洁。

这里句句写梅也就是句句写人,妙处就是梅与人、景与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把梅花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而也展示出青春少女晶莹剔透之美。

结尾处又点出“此花不与群花比”,与众不同,自我欣赏生命之美。

其次,我们来谈谈李清照对自己内在美的表现。

人们赞赏李清照,更注重其作品中的“神骏”,这才就是李清照内在才情、格调的内美的体现。

前面我们举出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这首词,词末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

这句堪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比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花”韵胜、格高,自然不屑于与这些“群花”类比的,言外之意,作者已将梅花人格化,实际上写出了作者本人那种贞洁自立,“冒雪报春”的坚美姿质与高贵品性,同时,作者那超人的才情,高雅的格调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里作者也就是将梅花视为知己,不仅将梅花人格化,而且将它个性化,作者的妙笔把高洁的梅魂与其超拔脱俗的情操两厢契合,融为一体。

从这里,我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在气质。

当然李清照还有其她的“高洁”之句,如“自就是花中第一流”、“疏影尚风流”等等。

以上我们就是对李清照的内美的认识,实际上外美与内美就是不可分的,它们融为一体,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自我生命审美价值,也形成了李清照词作中风格隽秀、内外俱美的艺术特点。

三、艺术表现手法。

1、李清照的词善于运用典故。

她的作品往往把一系列复杂的情感浓缩于一个缠绵的典故,耐人寻味,绵长悠远。

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标举“论词四标准”,其中“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意”,并且进一步指出“语句须用代字”,李清照的词正就是善意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例如在《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与“长信”一样都就是汉宫名,在诗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

因为李清照引用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隐喻自己曾经独守空闺。

虽然她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她的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就是有相同之处的。

李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

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妙趣横生,更饶风趣。

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表情益加绵婉。

2.李清照的词善用白描的手法。

综观李清照的词,其大部分的词篇都就是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有自然之美。

以《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为例,这首词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湖光山色的优美迷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通俗自然,开门见山。

辽阔无边的湖上清风吹起,暮秋时节已经就是花落香稀,读起来明白如话。

“水光山色与人亲”这就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感情意识,栩栩如生。

“说不尽、无穷好。

”这就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赞语。

全词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这里没有精雕细刻与层层渲染,没有浓丽的形容词与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却能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3、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交流的诗篇表现出含蓄隐秀,蕴深不露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

以《鹧鸪天》为例,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自就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

桂花隐于叶丛几乎不可见,没有绚丽的色彩,然而它浓郁的芳香足以让人止步,去追寻她的芳踪。

作品只就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一筹,对之妒,为之羞。

“妒”“羞”本就是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