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
观莲所
位于如意湖南岸,临湖边建 一座三开间的方型大亭。亭 前湖中植从关内和北方敖汉 等地移植的荷花万柄,随风 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使 人神清气爽。康熙题额为 “观莲所”,并书联为: “能解三庚暑,还生六月 秋。”
芝径云堤
此堤连接三岛:环碧、月色 江声、如意洲。堤穿湖而行, 为湖区主要风景观赏路线。 入夏以后,漫步长堤,满眼 苍翠碧绿,四周胜景层层, 步挪景动,百态千姿,绿柳 袅袅,大有西子湖中“苏堤 春晓”之风韵。康熙帝初建 避暑山庄,疏导湖区时,亲 自度量设计,其《芝径云堤》 诗云:“命匠先开芝径堤, 随山依水揉幅奇。”此堤对 山庄湖区各处风景实有管理 全局之妙。避暑山庄首先是 从此处破土动工,挖池积土, 成堤成洲
月色江生
“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的 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江流有声,断岸 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 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 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 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 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 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水流云在
位于芳渚清流之北,与烟雨楼隔 湖相望。为“康熙三十六景”最 后一景。是一座重檐四角攒顶、 四面出卷棚式抱厦的敞亭。此亭 形制独具一格:主亭为方亭,四 面加突出的附间。题额由唐代大 诗人杜甫诗“水流心不竞,云在 意俱迟”脱出。
青枫绿屿
北枕双峰亭与南山积雪之间的 山鞍部,为一处庭园,下为悬 崖绝壁。此处多枫树,叶茂荫 浓完全可与江南的梧桐和芭蕉 相媲美。庭园南部是半圆形的 篱笆墙,进月门,东侧有殿3 间,面西额题“霞标”。
水心榭
清代热河避暑山庄“卷阿胜 境”之北有水心榭,此处原 为出水闸,康熙四十八年 (1709),扩建热河水宫, 在累墙东挖筑了银湖和镜湖, 遂使水闸由累墙变成了湖心, 便在水闸上架石为桥,桥上 筑三座亭榭,清圣祖亲笔题 名为水心榭。水心榭中间为 长方形重檐歇山卷棚顶建筑, 南北为重檐攒尖顶建筑,其 两端为四柱牌楼。东隔银湖 相对为文园
烟波致爽
烟波致爽在避暑山庄正殿澹 泊敬诚殿之后。为清帝的寝 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为“康熙三十 六景”第一景。面阔7间,进 深3间,康熙帝谓此“四周秀 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 殿因此得名。正殿东西两侧 各有一小跨院,为后、妃居 住之所。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咸丰帝携东、西宫等后妃出 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 殿。嘉庆和咸丰帝病逝于此。
文园狮子林
文园狮子林和水心榭隔东湖 相对,建成于1774年,似 一个精雕细琢的巨大盆景坐 落在湖面上,仿苏州狮子林 而建,臵身园内,处处美景 如画,好似天宫楼阁。该岛 以围墙环绕,独立成园,占 地面积7436平方米,精巧 秀丽,笔者每去文园,都有 一种游玩在江南园林之中的 感觉。
金山
康熙帝南巡时,曾到江苏镇 江金山游览,回京后便令人 在山庄澄湖中进行仿造,其 规模虽远比不上镇江金山, 意境却大体相似。山庄金山 岛上怪石重叠,高低相错, 虽由人工堆砌而成,却又宛 如天开地造。石岛在湖水环 抱之中,状似紫金浮玉,与 江苏镇江的金山颇相似。
烟雨楼
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建于乾 隆四十六年(1781年),仿浙江 嘉兴烟雨楼形制在岛上修建 了一组建筑,同名烟雨楼, 是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 也是最美的建筑之一。烟雨 楼位于青莲岛,此岛位如意 洲北,隔湖,曲桥相通。楼 后临湖有石栏望柱,这里是 清帝与后妃消夏赏景之处。 岛面积为2,400平方米,主 要建筑有烟雨楼、青杨书屋、 对山斋、六角翼亭等,布局 巧妙,姿态秀美,是山庄湖 区游览的胜境之一。
避暑山庄部分 景点介绍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 务的场所, 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始建于康 熙四十二年(1703年), 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9年。避暑 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 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 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
文津阁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 (1774)建成,1954年重建。 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 江“天一阁”。外观为两层, 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 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 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 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 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 给人以宁静的气氛。
北枕双峰
青枫绿屿北山之巅有双排柱攒 尖方亭,康熙题名北枕双峰, 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景。其亭 南与南山积雪亭相对,东与罄 锤峰相望,是山庄东北的制高 点,也是山庄主要借景点之一。 是远借距山庄数十公里以外的 金山和黑山,呈三者鼎立之势。 所以得名“北枕双峰”就是因 一峰高踞山顶
远近泉声建于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为避暑山庄康 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五景。整 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三 进殿堂,最南为门店,康熙 题额为“招凉榭”,榭后为 主殿,康熙题额为“远近泉 声”,东侧为“聚香斋”。 当年这里既能感受山谷中水 势的奔涌,又能聆听到瀑布 的叮咚声,故康熙用“远近 泉声”命名了此景。
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 光,
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丽正门
丽正门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 也是正宫的正门,建于乾隆十 九年(1754年)。它是个重台 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 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门前列 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 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布 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 为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 首。
沧浪屿
沧浪屿,位于如意洲西北部。 此景是仿苏州名园“沧浪亭” 而建,是一组小巧玲珑、静 雅别致的小园林,具有浓重 的江南园林艺术特点。园占 地不过半亩,但小中见大, 景中有景。该景有墙环围, 东、南、西三面有门,东为 月亮门,南垂花门,西北门 是一座方亭,名“佳趣”, 亭西有两扇门,亭内东南望 可观赏沧浪屿园内的美景, 向西望能观屿之南的山峰有亭 一座,康熙皇帝题曰“南山 积雪”。塞北地高气寒,秋 末即雪,积雪期长,至春经 久不融,登亭环视,楼阁轩 斋,皓洁凝素,白雪缀松, 玉碧相映,远眺,积雪皎然, 玉岭环列。康熙帝曾赋诗: “图画难成丘壑容,浓装淡 抹耐寒松。水心山骨依然在, 不改冰霜积雪冬。”
远近泉声
芳园居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 为一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 由南而北有门殿、正殿、后 殿、东西配房、围房40余间。 清代这里为“上用库”,是 承德避暑山庄内规模最大、 贮量最多的皇家仓库,内贮 白银、银牌、银锞、瓷器、 绸缎、香扇、荷包、手帕以 及珠宝等各种物品。此外, 这里还是一处特殊的用场— —开办在宫廷中的买卖街。
试马埭
在万树园的西南部,立有石 碑一块,乾隆题写“试马 埭”。是清代皇帝赴木兰围 场举行“秋狝大典”之前, 精选良马的地方。试马埭的 驰马道,是按蒙古草原风貌 和西北少数民族的习俗开辟 的。
无暑清凉
如意洲之门殿,是一组三进 庭院的主体建筑,南阔5间, 进深1间。殿本身“广厦洞辟, 不施屏蔽”,四面皆水,景色 秀美,夏日凉爽清幽。门殿题 额“无暑清凉”,为“康熙三 十六景”之第三景。康熙称此 处“三庚退暑清风至,九夏迎 凉称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