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变构效应:调节物或效应物与酶分子的别构中 心结合后,诱导或稳定住该分子的某种构象, 因结合后的该亚基形状即改变――并可促使其 他亚基的结合部位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 中心与底物的结合受到影响,调节酶的反应速 度及代谢过程。
➢变构效应有2种情况:
(1) 同促效应,调节物即底物,一般有2个以 上底物结合中心,其调节作用取决于被占据 的底物结合中心数。
▪ 由两种酶控制的逆单向反应:即在一个“可逆”反应中,其中 一种酶催化正反应,而另一种酶则催化逆反应。
葡萄糖+ATP 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H2O 6-磷酸葡萄糖酯酶 葡萄糖+Pi
4、代谢速度的调控
▪ 在不可逆反应中,微生物通过调节酶的活性 和酶量来控制代谢物的流量。
▪ 细胞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酶的作用而 实现的,也就是说,细胞内各种酶类的活性 都处在受控制的状态下,必须根据细胞对能 量以及对合成某些组分的要求而进行各种酶 促反应,并可随时减慢或加速某一物质(氨 基酸等)的合成。
➢也有负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底物与酶分子结合后,构象 的变化使后续分子与酶的亲 和性降低――负协调性。
可以用Rs来判断三类酶:
典型的米氏类型酶 Rs=81 正协同别构酶 Rs<81 负协同别构酶 Rs>81
3.变构作用机制的分子模型
①协调模型(齐变、对称模型)
➢ 变构酶存在两种构象状态,,即R状态(催化状态或松弛态) 和T状态(抑制状态或紧张态),在两种状态间有一个平衡, 添加底物、激活剂或抑制剂可以使R状态和T状态两种构象状态 的平衡发生移动,底物和激活剂对R状态亲和性大,当激活剂 与酶的一个亚基结合后,所有亚基都变成易于与底物结合的活 化型,结果提高了酶的活性,反之,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变成抑 制型,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
▪ 单向途径的反馈调节( 2种)
✓ 单价终产物的反馈抑制 ✓ 前馈作用
▪ 分支途径的反馈抑制(5种)
✓ 协同反馈抑制 ✓ 累积反馈抑制 ✓ 增效反馈抑制 ✓ 顺序反馈抑制 ✓ 同功酶调节
1.单价终产物的反馈抑制(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终产物X抑制限速酶
2.前馈作用 ▪ 前体代谢物的激活(前馈激活)----指前体代
➢天冬氨酸酶在反馈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实际上存在多价抑制、协同抑制2种情况,甚 至也有同功酶的调节作用(催化同一组反应 的酶,酶蛋白分子不同)。
4.累积反馈抑制
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终产物,任何一个过 量时都能对共同途径中的某个酶产生部分抑 制作用,总的效果是累加的,并且各个末端 产物所引起的抑制作用互不影响,只是影响 这个酶促反应的效率。
(三)变构酶(变位酶、别构酶)与代谢调节
1.变构酶的结构、变构效应及其调节物 结构:是调节酶中较重要的一种酶,同时兼有酶活性
中心和别构中心,它们处于酶分子的不同部位。其中 活性中心负责酶与底物的结合,别构中心负责调节酶 的活性。 ➢ 调节酶活性的调节分子,一般是底物,也可以是底物 以外的代谢物。
5.变构酶对代谢调节举例
➢ 变构酶分子上的催化中心和调节中心处于不同的空间部位,因此它使催化 活性和调节活性成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催化过程不限制调节过程,但调节 系统却可以影响催化系统。变构酶学说得到不少实验的支持,最有利的证 明是脱敏感作用。
➢ 脱敏感作用:采用温和的变性条件处理变构酶,使变构酶失去对调节剂的 敏感性,但不改变其催化活性。 例如大肠杆菌的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ase) CTP为负效应物,ATP 为正效应物。
有2种情况
①在分支代谢途径中有2个或2个以上终产物同时过量 时(E,G),可抑制共同途径的起始步骤,单独过量时 不表现抑制作用(协同反馈抑制或多价反馈抑制)。
②当终产物单独过量时,抑制各终产物前的酶 活性,不抑制共同途径酶活性,只有同时过 量时,才协同抑制。
➢天冬氨酸族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甲硫氨 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这些氨基酸合成的 第一步都是在天冬氨酸激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该酶活性也受这些氨基酸的反馈抑制。
• 例如与呼吸产能有关的酶系集中于线粒体内膜上,与DNA合成 的酶位于细胞核内。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虽然简单,但也划分出 不同的区域,对于某一代谢途径有关的酶系集 中在某一区域,保证该代谢途径的酶促反应正 常进行。
• 例如呼吸的酶系集中在细胞质膜上,分解大分子的水解酶,阴 性细菌位于壁膜间隙中,阳性细菌则分泌至胞外。
第二节 酶活性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是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中一个或 几个关键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速度的调节方 式。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
一、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
(一)酶活性的激活
▪ 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加入某种低分子量的物质 后,导致原来无活性或活性很低的酶转变为有活性或 活性提高,从而使酶促反应速度提高的过程。
(2)异促效应:调节物不是底物分子,是底物 以外的代谢物。更多的别构酶兼有同促-异促 效应。
2.变构酶对酶反应速度的调节
➢变构酶反应初速度不符合典 型的米氏方程,而是S形曲线, 这是一种“正同促反应”或 “正协调性”、“协同结 合”,酶与底物分子(或调 节物)结合后,构象发生变 化,新构象有利于后续分子 与酶分子的结合,指亲和性。
3、代谢流向的调控
▪ 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控制各代谢途径中某 个酶促反应的速率来控制代谢的流向。这种控制可按 以下方式进行:
▪ 由一个关键酶控制的可逆反应:同一个酶可以通过不同的辅基 或辅酶控制代谢物的流向。
• 例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在EMP途径中催化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3-磷酸 甘油酸;但在卡尔文循环中则催化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前者 是NAD+为辅酶,后者则以NADP+为辅酶。
(一)同功酶与代谢调节
是指催化同一反应,酶分子结构组成有异的一 组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肽链聚合而成。
每一种代谢终产物只对一种同功酶具有反馈抑 制作用,只有当几种终产物同时过量时才分别 作用于几种同功酶而使反应不能进行。
如:天冬氨酸激酶有3种同功酶,高丝氨酸脱氢酶有2种,如抑 制其中的一种同功酶,反应继续进行。同功酶还存在于枯草 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调节和 对代谢途径方向的控制两个方面,但后者必 须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
二、细胞调节的类型:
▪ 1、酶活性调节——属代谢调节,对已有酶分子的活 性调节(酶化学水平);
✓ 酶活性的调节主要通过终产物或中间产物对已有的 酶分子活性的激活或抑制来控制代谢速率(也称反 馈抑制),包括正反馈、负反馈(分解代谢中较多见 如EMP),在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一般称为限速 酶,反馈抑制中,终产物总是往往抑制限速酶,有 分支代谢途径的情况相对较复杂,因在分支途径中 也有“第一个酶”(限速酶)。
三、酶活性调节的分子基础
前述“酶活性调节的类型”中虽有多种模式, 但也有共同特性,尤其是在分支代谢过程中, 每一条分支途径的终产物控制该分支后的第 一个酶,而有时各分支途径的终产物对整个 途径的第一个酶有部分控制作用,从而控制 整个代谢的进行。
可以这样说,除了限速反应本身在体内起着 流量控制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处在该限速 反应的酶的参与,而其中大多数是调节酶, 包括别构酶、同功酶、共价调节酶等。
前面的酶起激活作用。
A B CD E
(二)酶活性的抑制
▪ 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 统中,加入某种低分 子量的物质后,导致 酶活力降低的过程。
▪ 抑制剂可以是外源物 质(竞争性抑制)和 机体自身代谢过程中 产生与累积的代谢产 物(反馈抑制)
二、酶活性调节的类型
(一)反馈调节的模式
▪ 反馈指的是代谢反应某些中间代谢物或末端产物对前面反应 的影响。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为主。
代谢的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生物界存在 三种不同水平上的调节:
▪ 细胞内调节----微生物属此类,最原始的也是 基本的调节
▪ 激素调节----是高一级的调节方式
▪ 神经调节----最高级的调节方式
▪ 后两种在高等生物中进行,同时也进行细胞 内调节。
一、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
▪ 1、细胞透性的调节 ▪ 2、代谢途径区域化 ▪ 3、代谢流向的调控 ▪ 4、代谢速度的调控
▪ 激活剂可以是外源物质、金属离子或机体代谢过程中 产生与累积的代谢产物(主要)。
▪ 代谢调节的激活作用主要是指代谢物对酶的激活,主 要有两种情况:前体激活和代谢中间产物的反馈激活 (较少见)。
前体激活:代谢途径中后面的酶促反应可被
该途径中较前面的一个中间物所促进。
A B CD E
反馈激活:代谢途径中间产物对该途径中
谢物对催化后阶段 反应中某酶的激活 作用。
▪ 前馈抑制:指前体代谢物对催化后阶段反应 中某酶的抑制作用。
乙酰CoA +CO2 +H2O +ATP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酸单酰CoA+ ADP+ Pi
▪ 中间代谢物的激活(反馈激活)----指中间代 谢物对途径中的前阶段或第一个酶活性的激 活。
3.协同反馈抑制(concerted feedback inhibition)
➢在分支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有几种结构不同的 酶――a1、a2……,每一种代谢终产物只对一 种同功酶有反馈抑制作用,只有所有终产物 同时过量才分别作用于几种同功酶而使反应 不能进行(但也可通过各自的反馈调节,使 代谢过程能达到平衡)。
➢当其中的一种同功酶受到抑制时,其余的仍 在起作用,这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或代谢变 化的另一种调节方式。
②顺序模型(序变模型)
➢ 该模型认为,酶的活化型和抑制型之间有一个连续 的中间状态,当激活剂与酶的一个亚基结合后,其 余的亚基的构象逐个依次变化,最后形成活化型的 酶分子。反之,抑制剂与酶分子结合后,各个亚基 经顺序变构后,形成抑制型的酶分子。
4.效应物对变构酶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