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目标:教师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则是为了升学而学。

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老师、家长、学生聚在一起,整天在一场场无声的战斗中冲锋陷阵,个个弄得焦头烂额。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的教学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模式推行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改变过去过分注重考试、升学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人才为目标。

要把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落到实际,就要彻底地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观念的改变、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相应改革外,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来实现。

我们知道,课堂是贯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最重要、最直接的场所之一,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再加上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配套措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积极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应始终将促进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传统的教学将考试成绩,升学比例放在第一位,为了考出好分数,大家向题海战术使力,教师采用题型教学法,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期望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这样既
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而其结果是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方向性得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成长被放在首位,而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作为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使学生既获得丰富的知识,又提高各种技能。

我认为好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好这样几点:首先,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有层次性的、可检测的,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达到的;第三,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被动为主动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职责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责任再也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多么丰富、多么全面的知识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新课标也重点提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为此,我们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课堂教学要全面营造民主、
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平等、尊重、友善、理解与关爱,受到激励、鼓舞、鞭策、指导与建议,在自主的时空中学习,在自主的时空中成长。

其二,全新的课堂应该给予学生自由制定学习目标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不要总是一会儿命令学生学这个,一会儿又命令学生学那个,而应该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学习目标。

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其三,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听、说、读、写、画、演、唱、评、编……只要学生喜欢就让学生选。

三、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而忽视了合作学习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共同进步更是无从谈起。

新课程十分关注“合作学习”这一理念,因此,我们课堂教学要努力改变个体学习的现状,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构建“优差组合”组成互帮小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同爱好形成兴趣小组,共同发展群体的特长。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小老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第二梯队”的建设,既做好辅优,培养好特长生,又不放弃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要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优化教师的辅助
引导功能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教师的辅助引导功能。

课堂上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设疑、启发、点拨,千方百计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既注重研究教法又注重研究学法。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自觉地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会在自主学习的潮流中迷失自己,走上弯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利契机下,我们教师应理性认识课堂教学的模式,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全新的学习方式落实到位,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吾峰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