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参考答案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考题自查]1.解析:选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①错误,④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②正确,③错误。
2.解析:选B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塞罕坝精神,这种精神也促进了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正确;历史上的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为荒丘,如今人们又使它由荒原变为林海,这体现了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正确;人为事物的联系并不能转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③不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克服不利的客观条件制约,但不能消除不利的客观条件制约,④不选。
故选B项。
3.解析:选C简政放权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排除①;解决我国现阶段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践,排除④;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4.解析:选C②正确,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飞跃式发展,必须要经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④正确,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仅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拼搏等,所以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①错误,这一说法夸大了人的意志和意愿的作用,社会的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错误,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5.解析:选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改革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动社会发展,①②符合题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富强,③说法错误;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但信心和决心不能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A项。
6.解析:选C漫画中的演讲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而站在厚厚的文件上夸夸其谈,听众们则一脸茫然地看着演讲者,不知所云。
这讽刺了演讲者不了解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活动,忽视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而脱离群众,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表述也不够严谨;基层群众的需求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统一,④说法错误。
考点二人生价值观[考题自查]7.解析:选C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A项错误;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C项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8.解析:选C曾国藩“慎独、主敬、追求仁爱、参加劳动”的遗嘱对后世影响深远,曾家后裔遵先祖遗训,洁身自好,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的遗愿,这启示我们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当选;③当选,材料表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要不断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素养;①④与题意不符。
故选C项。
9.解析:选C②③符合题意,在高铁时代,仍然运行“慢火车”,为当地乡亲提供便利,体现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该做法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①错误,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但不能导致利益的差异。
④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10.解析:选B①入选,奋斗即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④入选,奋斗有利于帮助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帮助我们争取更有力的客观条件,从而克服不利条件影响而获得成功。
②错误,奋斗能帮助我们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但并不能减少。
③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奋斗能让我们争取有利于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但不能让理想摆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11.解析:选B“扁豆姑娘”的创业经历说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①③符合题意;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既包括物质贡献,也包括精神贡献,②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客观条件,④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B项。
专题跟踪检测(十二)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一、选择题1.解析:选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③正确;“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④正确;材料不体现社会发展的途径,①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与题意不符。
正确选项为B项。
2.解析:选C“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理解和认同”表明矛盾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反映各国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引领世界的发展,②④正确;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③说法错误。
故选C项。
3.解析:选B法律的修订和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①不选,②正确;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部分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这说明修订法律是基于新时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③正确;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④不选。
故选B项。
4.解析:选A材料中商事制度改革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①③正确;②颠倒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错误;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错误。
5.解析:选D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党中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正确;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错误;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基本民生和社会正义,④正确,故选D项。
6.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致贫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等都是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的措施,印证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①符合题意;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②不符合题意;要让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③符合题意;脱贫作为一项艰巨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历史发展条件、水平的制约,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④错误。
7.解析:选B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的重要性,②与题意不符;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③错误。
正确选项为B项。
8.解析:选A共有产权房的出现降低了房价,让房子回归“住”的本质而消弭“炒”的泡沫。
这表明产权关系的调整助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①正确;国家实施共有产权房制度,立足房产市场发展规律,维护刚需群众的正当利益,体现了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②正确;共有产权房制度的改革属于调整生产关系,③说法错误;④中的“必然要求”说法错误。
9.解析:选B不同的人对转基因产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引起的,这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呈现差异性,②④正确;真理只有一个,①说法错误;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③说法错误。
故选B项。
10.解析:选D材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要善于在相对运动中把握事物变化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②④符合题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而不是目的和归宿,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与题意不符。
正确选项为D项。
11.解析:选D南仁东的事迹说明,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③④符合题意;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劳动和奉献,①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为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②与题意不符。
正确选项为D项。
12.解析:选A“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启示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再平凡的生命,也有权利去追求不平凡的光芒,故①③正确;②表述错误,梦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符合实际的梦想才有积极作用,故排除;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这一观点夸大了心态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④错误。
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析:第(1)问,给定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答题的角度是“如何”,围绕的主题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与本设问有关的信息主要有:抓住受众诗词文化情结、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表现形式等。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诗词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第(2)问,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范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答题角度是“原因”。
考生要抓住材料中“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等关键信息,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第(3)问,要求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建议,可以从开设课程、开展实践活动、运用媒体手段等角度分析。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2)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