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010 年 6 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将党外干部纳入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随后,作为统一战线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文件《2010-2020 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2012 年2 月23 日,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全面部署,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些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都充分说明当前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培养选拔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的一个特定概念。
它是指中共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
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较深造诣或有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究竟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党外代表人士?从总体要求来看,党外代表人士是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坚定、专业上突出、群众中认同”。
《意见》明确指出:“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专业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
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这一标准,既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总体特征,也是总体标准。
然而,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具体工作中,除要考虑以上共性标准外,更需要分析个性特征,明确个性标准。
一、从横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领域代表性标准代表性问题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核心问题,抓住代表性问题就抓住了“牛鼻子”。
所谓领域代表性,是指与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活动范围相符合的身份资格。
由于党外代表人士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他们的个性特征必然要反映出领域差异。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群体,即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
这六个不同的群体就是由六个不同领域中具有相同身份的人员组成的集合,共同的身份就是各个领域的具体特性标准。
然而,目前在培养选拔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
比如,某人本身是少数民族,信奉某一宗教,从事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还加入(或未加入)民主党派,他就同时具有了少数民族身份、宗教身份、非公有制经济身份、民主党派(或无党派)身份,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具体标准,党外代表人士的具体内涵和个性特点要求不够明晰,身份模糊或身份交叉,往往使地方统战部门在培养选拔工作中难以把握,也难以在党外人士中形成清晰导向。
其结果,致使一些动机不纯者趁机而人,而一些真正符合条件的却被拒之门外,造成党外代表人士选材不准,代表性大打折扣。
同时,由于目前县级以上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分别由统战部的不同部门联系,身份交叉或多重身份就容易造成多头联系、多方培养,甚至出现重复培训、推荐、选拔和使用,其结果是既影响培养效果,又浪费行政资源。
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中,为充分体现党外代表人士的领域代表性,应从横向上进一步明晰个性标准。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应是正式加入某一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较强的党派意识、熟悉本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的人士。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员:在党派各级组织机关、基层委员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组织能力,对本党派成员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成员;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业和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成员;担任一定职务,具有较强的合作共事能力的成员。
无党派代表人士,应是既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成员:一是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业和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二是具有一定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的干部。
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指本人是少数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在本民族中具有较高威信和较强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士。
宗教界代表人士,应当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质上能服众、从事某种宗教工作的人士。
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身份和宗教界身份交叉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区别,一般都以是否担任宗教教职工作或宗教团体工作,作为界定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范围。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应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尤其是所领导的企业,能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拥护祖国统一并有一定影响、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学术造诣、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
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不可避免,以某种具体量化标准来衡量属于哪个方面的代表人士也很难做到。
因此,在培养选拔过程中,一方面,可采取动态分析研究,及时协调沟通,考察这些代表人士在哪个方面更具代表性、更有权威性、更能控制局面,同时还要结合他本人的发展前途综合考虑,从而确定他的主体代表性,避免出现工作交叉重叠;另一方面,可从物色、培养、选拔到使用,各个环节注意其代表性的延续性,尽量保持一种代表性贯穿始终。
对于那些在一定群体中崭露头角、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外人士,他们是将来成为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础,要在物色时注意体现代表性。
对纳入视线的,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因需施教、扬长补短,帮助他们增强在原有领域和所联系群众中的影响力,做到培养时提升代表性。
通过建立健全各领域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使代表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公信度,做到选拔时注重代表性、坚持量才使用,以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真正做到帮得上忙、说得上话、顶得上用为标准,最终实现在使用时发挥代表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实至名归、堪当重任。
二、从纵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层次代表性标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统战部门都在做党外代表人士工作。
从工作的对象范围看,党外代表人士应分为不同层次,而处于不同层次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承担的职责必然会体现出层次差异,自身影响力的范围、程度及其代表性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层次标准和要求,仅靠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这样笼统的概念作为培养选拔的依据,往往使得培养选拔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代表性。
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是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范畴,这既是统一体,也是矛盾体,这种矛盾在实际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强调政治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容易忽视群众性,甚至使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不升反降。
如有的领导和部门单纯从政治角度考虑,只看重政治标准,而忽视个人能力素质和群众基础,搞“临时空降”、“少数人中选人”,使其缺乏应有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有的只考虑专业性而忽视群众性,如一些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本行业本领域是行业专家和学者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他们平时与本民族群众缺少广泛联系,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参政议政的关注点多偏向本领域本行业,因而在本民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挥作用有限。
在有了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进入体制后的代表性人士中,有的仍将大量精力放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对各种社会事务和公益性事业关心不够、参与不多,不愿意也不注重与所代表群众的联系;有的由于各自所承担业务任务较重,参政议政、传达社情民意方面受到影响和局限,表现为主动接触社会不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代表人士作用的发挥稍显不足;有的对自身职能认识不到位,代表意识不够,由于利益关系处理不妥当,在社会群众中影响力出现弱化;有的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享受相应级别待遇,生活和办公地点远离原先工作和活动场所,与原有群体的联系和感情日渐疏远,知名度越来越小,当推荐领导班子成员时,推荐结果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民意要求;甚至还有个别代表人士进入体制后,热衷于权位追逐,与群众越走越远,出现了“社会上认同度不高,群众中影响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状况。
党外代表人士与一般党外人士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代表性鲜明,能够起到示范、团结和引领作用。
因此,在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中,既要分析横向标准,又要分析纵向标准,按照不同层次需要突出不同范畴的代表性。
从党外代表人士的层次上看,既有全国性的代表人士,也有基层一级的代表人士。
总体来说,对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其政治代表性和专业代表性要求会更高。
例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省级组织负责人,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地厅级以上职务的党外领导干部等,他们的代表性更多应突出在政治性上,应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而那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其代表性更应体现在专业性上,他们的专业成就、参政议政能力、人格品行和示范带头作用都更为显著,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尊重。
对于基层的党外代表人士,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人士,代表性不仅要体现政治性、专业性,更应突出群众性,因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都需要代表人士具有群体的代表性和社会的代表性,能为群体说话,反映群体利益。
只有那些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众、在一定领域和范围或区域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党外代表人士,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高层次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主要由中央统战部负责协调培养选拔工作并发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着重突出代表人士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在做好培养选拔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地方统战部和社会主义学院的指导,做好高层次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衔接工作,为高层次队伍输送人才作准备。
对于基层部门而言,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则应侧重于突出代表人士的群众性。
三、从特点和规律上把握,培养选拔侧重点(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创业、创新人才高度集中;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政治参与意识强;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等传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