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分:
动作思维:以识记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指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
聚合式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式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分:
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思维: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根据思维适应人类实践活动目的的不同需要分:
推理思维:按逻辑的推理规则进行的思维活动。
决策思维:人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与可能,确定行动目标,拟定多个可行方案,然后运用统一的标准,选定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
根据思维的意识性分:
内向性思维:也称“我向思维”,只受意向和情绪操纵、不按逻辑规则、光凭想象、幻想或白日梦所进行的、无批判、无明显动机和目的、不受客观现实调节、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思维。
现实性思维:和现实世界相适应,能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逻辑思维。
●思维与个性
自我意识对思维活动的作用:
1.对思维课题的意识、定向或注意,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正确性;
2.控制思维活动内外的信息量,排除思维课题外的干扰和暗示,删除思维过
程多余或错误的因素,提高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及时调节思维活动的进程,修改课题或目标、手段、策略,提高思维活动
的效率和速度。
思维过程的特点反映个性差异
思维的深刻性:考虑问题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在各种情况下具体地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
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过程进行的性质是否符合客观事态的逻辑顺序。
思维的独立性:指考虑问题时是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思维的心智操作
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综合: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比较和分类
比较: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
分类: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
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抽象: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
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
具体化:把抽象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对象上的心智操作。
●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1.概念的定义
概念: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概念的结构主要有两种理论:
特征表说
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
定义特征:概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是概念的重要特征。
概念规则:指一些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或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
原型说
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表示的,人们主要是从最能说明概念的一个典型实例来理解概念的。
3.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1)不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概念,此
类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露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
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主要影响因素:
(1)过去经验;
(2)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
(3)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推理
1.推理的定义
推理: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推理的种类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3.影响推理的因素
(1)课题的性质;
(2)前提气氛效应;
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
(3)题外知识、愿望或情感的介入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常采用的途径
尝试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从事动物学习实验而提出。
探试搜索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事先能得到有关如何较好地到达目标的一些信息,人就会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有利与到达目标的方向进行搜索。
爬山法
人在爬山时考察指定的起始点,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接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并且在爬山过程中对每一节点下面的可能路程进行排序,逐步逼近目标。
手段目的分析
认识到问题解决的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于是进行分析,想出某种活动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达到目标的方法。
反推法
从目标出发向反方向推导。
2.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知觉的特点
定势的影响
“功能固着”(funcitional fixedness):指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它通途。
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s)
也称“直觉思维”,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实践知识
动机强度
个性差异
●创造思维
1.创造思维的定义
创造思维:指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
价值产物的活动。
2.创造思维的过程
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准备期
创造思维从收集对创造活动的必需信息、掌握有关技术等准备工作开始。
酝酿期
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之后,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
豁朗期
也称“产生灵感阶段”,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验证期
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心象给以评价,检验,或修正。
3.创造者的思维特点
思维的流畅性
也称“思想的丰富性”,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变通性
也称“思维的灵活性”,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特性
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思维的敏感性
指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
4.灵感的特点
特点:创造性想象极为活跃,创造思维极为敏锐,工作效率极高。
捕获灵感的建议:
(1)必须进行长期的预备性劳动;
(2)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
(3)必须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4)充分利用原型启发;
✓启发:从其它事物引起联想,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原型:起着启发作用的事物。
(5)养成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
(6)保持乐观而镇定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