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力学14

结构力学14


有限元法的要点 :先把整体拆 开,离散化,分解成若干个单 元。然后再将这些单元按一定 条件集合成整体。 把复杂结构的计算问题转化为 简单单元的分析和集合问题。
有限元法包含两个基本环节: 1.单元分析 2.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的主要任务: 单元分析的任务: 建立单元刚度方程,形成 单元刚度矩阵
将单元集合成整体,由单元刚 度矩阵按照刚度集成规则形成 整体刚度矩阵,建立整体结构 的位移法基本方程,从而求出 解答。
解的 性质
为不平衡力系时, 没 有解。 为平衡力系时, 有解 ,但为非唯一解(因为自由 杆件除本身变形外还可有任 意刚体位移)。 不存在。
3. 特殊单元
结构中的特殊单元:单元的某个或 某些杆端位移的值已知为零,而不 能任意指定。各种特殊单元的刚度 方程无需另行推导,只需对一般的 单元刚度方程(14-4)作一些特殊 处理便可自动得到。
其中: 为单元刚度矩阵, 矩阵,K为整体刚度矩阵
单元贡献
14
2.按照单元定位向量由
注意以下3点:

(a) (b)
图14-12
1)结点位移(或结点力)有两种编 码:在整体分析中,结点位移在结 构中统一进行编码,称为总码。在 单元分析中,每个单元的两个结点 位移各自编码为(1)和(2),称 为局部编码。(见下图14-12)
(14-10)
对于图14-4所示特殊单元 来说,正问题的力学模型如 图14-5a所示,每端有两个 支杆和一个控制转角的附加 约束, 和 可指定为任 意值。
图14—5
§14.3 单元刚度矩阵
(整体坐标系)
选用局部坐标系的目的是希望导 出的单元刚度矩阵具有最简单的 形式。 为了便于进行整体分析,必须选 用一个统一的公共坐标系,称为 整体坐标系。为了区别,用 表示局部坐标,用 表示整体 坐标。
第十四章 矩阵位移法
§14.1 概 述
结构矩阵分析方法是电子 计算机进入结构力学领域 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结构矩阵分析是以传统结构 力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矩阵 作为数学表达形式、以电子 计算机作为计算手段的三位 一体的方法。
结构力学传统方法与结构矩阵分析 方法,二者同源而有别:在原理上 同源,在作法上有别。简单地说, 前者在“手算”的年代形成,后者 则着眼于“电算”,计算手段的不 同,引起计算方法的差异。
K①表示单元①对刚度矩阵提供的贡献, 称为单元①的贡献矩阵。
其中
K②
(14-32)
K②称为单元②的贡献矩阵。 将式(10-27)和式(10-31)叠加, 得: F=F①+F②=(k①+k②) (14-33) 由此得出整体刚度矩阵K为 K=K①+K②= (14-34)
单元集成法求整体刚度矩阵的步 骤可表示为
(14-8)
数学 提法 力学 模型
为任意指定值, 量。
把单元按“两端有六个人工控 制的附加约束的杆件”(位移 法 基 本 体 系 ) 来 分 析 —— 由控制附加约束而加以指定。 为任意值时, 都有 解,且为唯一解。 总是一个平衡力系,不可 能是不平衡力系。
把单元按“两端自由的杆件” 来分析 —— 直接加在 自由端作为指定的杆端力。
(14-1)
由杆端轴向位移 可推算出相应的杆端轴向力
图14-3
(14-2)
4
由杆端横向位移 和转角 可推算出相应的杆端横向力
(8-5)
根据转角位移方程
和杆端力矩
(8-6) (14-3)
将刚度方程写成矩阵形式
上式可记为:
(14-5)
(14-4)
5
其中:
2.单元刚度矩阵的性质
(14-6)
1)单元刚度系数的意义
元素的原行 码(i) 原列码(j) 原排在(i)行 (j)的元素
改在 行 列
总之,由 求 的问题实质上就是 中的元素在 中如何定位的问题。定 位规则是: (14-36) 参见下表:
单元
单元刚度矩 阵 (1)(2) (1)4i1 2i1 (2)2i1 4i1
单元定位向 量
单元贡献矩阵
(1) (2) ↓ ↓ 1 2 3 (1)→1 4i1 2i1 0 (2)→2 2i1 4i1 0 3 0 0 0
8
(1)
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图14-6a所示为一单元e,局部坐 标系中的杆端力分量用 表示。整体坐标系中则用 表示,如图14-6b所示。 图14—6
显然,二者有下列关系:
将式(14-11)写成矩阵形式:
(14-11)
(14-12)
式中T称为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或简写成
(14-13) (14-14)
9
单元坐标转换矩阵T为一正 交阵。因此,其逆矩阵等于 其转置矩阵 T-1=T T 或 T TT=T T T=I
例 14—1
试求图14—7所示刚架中各单元在整体坐标 系中的刚度矩阵 。设各杆的杆长和截面 尺寸相同。 bh=0.5m 1m(截 面尺寸)
图14—7
解:
(1)
局部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 阵
由于单元①、②尺寸相同,故 ①与 ②
由式(14—6)得
11
(2) 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
① ②
=
=
单元
①:


(1)(2) (1)4i1 2i1 (2)2i1 4i1
(1)→3 (2)→0
(1)→1 (2)→2 3
16
对下图14-15,可导出其整体刚度矩阵: 图14-8a所示为下图14-14为例的反问 题力学模型。当F为指定值时,均可 得 的唯一解,故 是存在的。 图14-15 图14-14 (4)K是稀疏矩阵和带状矩阵。 (14-37)
中的每个元素称为单元刚度系数, 代表由于单位杆端位移所引起的 杆端力。
其中
(14-6)
2) 是对称矩阵 中某一列的六个元素 分别表示当某个杆端位 移分量等于1时所引起的 六个杆端力分量。
的对称性是指其元素有 如下关系:
(14-7)
6
正问题
反问题
为待求 为任意指定值, 量。 为待求
3)一般单元的 是奇异矩阵 的奇异性是指其行列式等 于零,即
2
§14.2 单元刚度矩阵 (局部坐标系)
本节和下一节对平面结构 的杆件单元进行单元分析, 得出单元刚度方程和单元 刚度矩阵。
位移法中给出的转角位 移方程实际上就是梁单 元的刚度方程。梁单元 是杆件单元的特例。
本节推导单元刚度方程时 有几点新的考虑:重新规 定正负号规则,讨论杆件 单元的一般情况,采用矩 阵表示形式。
(14—15) (14—16)
式(14—13)的逆转换式为
(14—17)
设局部坐标系中单元杆端 位移列阵为 ,整体坐标 系中单元杆端位移列阵 为 ,则
(14—18)
(14—19)
(2) 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 刚度矩阵 单元杆端力与杆端位移在整 体坐标系中的关系式可写为
(14—20)
单元 e 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刚 度方程为
现以图14-8a所示连续梁为例,说 明上过程: 将k①集成后,得到: 在此基础上将k②集成得最终结果:
例14-2 试求图14-13a所示连续梁 得整体刚度矩阵K 解 (1)结点位移分量 ② ③
图14-13
(3)单元集成过程
4.整体刚度矩阵的性质
单 元 ① 单元刚度矩阵
k①=
( a) (14-25) (b)
图14-10
由(a)和(b)得: (14-26) (14-27)
其次,考虑单元②的贡献。力学模型 见图14-11所示。 图14-11 已知 k②= (14-29) (14-30) (14-31)
记为 F3①=K① 其中 K① =
(14-28)
故得 记为F②=K②
举例来说,计算连续梁时,我们通常忽略 轴向变形。如取每跨梁作为单元(图14- 4),则只有两个杆端位移分量 可指定 为任意值,而其余四个分量均已知为零:
(a)
将式(a)代入式(14-4),即自动得 出此特殊单元的刚度方程如下:
(14-9)
图14—4
7
此时单元刚度矩阵为 某些特殊单元的刚度矩阵是 可逆的。例如式(14-10) 中的 ,其逆矩阵存在。
式(14-22)或(14-23)称为整体刚度 方程,K称为整体刚度矩阵。
13
首先,考虑单元①的贡献,力学模型 见图14-10。整个结构的结点力是由单 元①单独产生的,记为 F①=(F1① F2② F3③)T
F1①表示单元①对结构结点力F的贡献。 F1①和F2②可由单元①的单元刚度矩阵 k①算出。已知 F3① = 0 得:
12
对于图14-8a所示的连续梁,位移法 基本体系如图14-8b所示。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为节点转角 , , , 他们可指定为任意值,在基本体系中用 控制附加约束加以指定。他们组成整体 结构的节点位移向量:
1 2 3

图14-8
对应的力是附加约束的力偶 它们组成整体结构的结点力向量
F。
在传统作法中,分别考虑每个结点转 角 独自引起的节点力偶,如图 14-9 a、b﹑c所示。
图14-1所示为平面刚架中的 一个等截面直杆单元e
1.一般单元
图14—1
3
在局部坐标系中,一般单元 的每端各有三个位移分量 和对应的三个力分量
图14-2中所示的位移、力分 量方向为正方向。
图14—2
形成单元杆端位移向量 和单元杆端力向量 如下: 单元刚度方程是指由单元杆 端位移求单元杆端力时所建 立的方程——记为
(a)
10
将 式 ( 14—13 ) 和 ( 14—18 ) 代入式(a),得到
等式两边各前乘 ,并引入式 (14—16),得
(b)
表较式(b)与(14—20), 可知
(14—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