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方言以北区徽城话为代表,共有19个声母,其中辅音声母18个、零声母一个;39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鼻辅音m、n在内;声调六个。
徽城话有六个单字调,以两字组合共有36种方式,变高后出现九种调值。
徽城话没有收n尾形式的儿化词,只是在少数词语里还保存着鼻化韵,或变调的儿化形式。
徽州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有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方言区。
各方言区内的方言又互相有差异。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皖南徽语徽语是现代汉语中新近被确定的十大方言区之一。
皖南徽语主要指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东至(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占大区)等地的方言。
语音特征:1.古全浊声母在皖南徽语中一律清音化,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的字大都送气。
例如:歙ɑpa 道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白p p pe cpapa cpt t t ct ct ct ˇct 跪ckueckueickuIct yct yct y ict y财cts ctsctsats tso ct y ctsa坐ctscts ctsuctsoctsoct ɑucts ˇ茶丈ct iact ioct ict iauct iauct i ct~ctsactsocts ts ts ct ˇct ˇ2.章组字和知组三等字(除通摄外),今音大都读t t 声母。
例如:歙县绩溪旌德屯溪~8休宁黟县祁门张ct iact io~ct ict iauct iauct i ct除ct yct yct yt y t y ctsuct y章潮ct i ct iect i t io t io ct iuct ˇ~春ct y ~ct yɑ~ct i ct yanct ynctsuct yn ct iact io~ctsoct iauct iauct i ct~ˇ善 ye y ~i c ic i c iac iˇc l3.古影母字今读开口洪音韵时,大都读成 声母字。
例如: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ˇ矮c ac c ac ac ac ɑc a袄门哑c ac oc c c c ˇc庵c c ɑ~c ec c acuɑ c ~鸭c c c c c c ˇc安c c c ecuˇcuˇcuˇc ~晏a a ˇ ˇ~ 恩c ~c ɑ~c ec c acuɑ cu~c a ˇ4.古日母字今音大都读成n或 声母,少数字读成声母。
例如: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软cnec y ~ic ic yˇc yˇc yˇc y~ˇ让县祁门绕cni c iec i c ioc ioc iuci ˇnia io i iau c iau i i日~ 认ni ~ iɑ~ i in c in i ˇ in热ne i i c ia iˇ c iˇie ie肉ni ie i c iec iec ˇi ini ye iu c iu i u c i ie ie5.阳声韵除通摄字之外,在皖南徽语中已不同程度的出现转化为阴声韵的现象。
其中咸、山两摄的阳声韵转化得最快,宕、江摄次之。
例如: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胆~9~三cs cs cscs cs cs ˇcsct ct ctct ct ct ˇct~盘cpcpɑ~~ˇ含cx cx cxxuˇ x cx ˇcx闪c ie y ~i c yI iˇ c iac iˇct lcpepuˇ puˇ cp ˇcpu~ˇ线se s ~i c isiˇ siˇ iˇ sl~ˇ 扇 ye y ~i csuI iˇ ia iˇ l~ˇ 间ck ck ckck ck ck ˇck ~官cku cku ckueckuˇckuˇckuˇcku~ˇ砖ct y ect y ~ict yIct yˇct yˇct yˇct y~ˇ县~ˇ 网ccmo~cmocmaucmaucm c u~ˇ党ctacto~ ie iI i yˇ cyˇyˇ lctoctauctauct ct ~黄ccxo~cxoxau xau c cxu~ˇ帮cpcpo~cpocpaucpaucp cpu~ˇ双cscso~csocsaucsaucs csu~ˇ江ckacko~ckockauckauck ck ~6.皖南徽语的调类虽然很不一致,但是平、去两声,都按其古声母的清浊,分化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东t ~32tɑ~31t 35tan33tn33tɑ 21t 11同t ~44tɑ~44t 42tan42tn55tɑ 44t 55冻t ~324tɑ~35t 213tan42tn55tɑ 324t 213洞t ~33tɑ~33t 55tan213tn33tɑ 32t 33普通话an、a 韵母的字,在皖南徽语中大都读成元音韵母。
例如,“汤”歙县话读cta,屯溪话读ctau,“官”歙县话读cku ,屯溪话读ckuˇ。
普通话有些读u n、 韵母的字,在皖南徽语中也有读成元音韵的。
例如,“敦”休宁话读ctuˇ,“登”休宁话读cta,“生”歙县话读s ,“宁”休宁话读la 。
徽州方言的概念:徽州方言指的是流行于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的地方土语群。
但婺源县建国前已划归江西省,现在的徽州方言一般不包括婺源话。
至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甚至宁国县等,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
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
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
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徽州方言的代表。
徽州方言的特色:一是与普通话有教大的区别,清朝康熙《徽州府志》就载:“(徽人)言语去官话差远。
”罗常培1934年8月25日的《世界日报·国语周刊》“徽州方言的几个要点”也持这种观点。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地理”方面的原因。
就内部讲,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隔水”土话不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周围所处的环境讲,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北方方言的下江官话、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的各种土语易于对徽州方言形成渗透和影响。
诸如因素,都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徽州方言的意义:徽州方言保留了相当的古音,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许慎就曾经说过的:“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
”黟县方言中有不少语言与《说文解字》就十分吻合。
如早晚的洗漱,黟县人说“洗面”而不说“洗脸”。
在《战国策·触在说赵太后》一文中就有“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句子。
古代汉语中,“面”的本义指的是妇女目下颊上涂上胭脂的部位,后来才转化成与“面”同义的。
可见不仅土语不土,而且还是文绉绉的哩。
黟县话将“提水”说成“挈水”,将“砍柴”说成“斫柴”;“惹、挑逗”用“撩”来表示;“给与”说成“畀”,“吝、吝啬”用“靳”来表示,“收藏、放”用“因”来表示;还有将“徘徊”说成“踅踅”,把“搔痒、抓痒”,讲成“爬痒”等待都是在古文中有据可查的,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就有“诗句唾成珠,笑嘲惬爬痒”的诗句。
在桃花源的一处处古村落里,如今还可以看到一些身着“古衣冠”的老妪。
她们脑后挽髻或戴一顶珍珠帽,身着斜襟士林蓝蒙袄褂,腰系黑色的长裙,尤其是那一双脚还是道地的“三寸金莲”。
如果问现在最标准的黟县话在哪里?就在她们中间。
徽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
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
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人交流有限,发音无法统一。
皖南徽语的发音可谓千差万别。
即使是在一个县内,人们往往都无法用各自的徽语正常沟通。
有一种说法是:在一个县里,有的词汇会有十几种发音。
可见理解徽语是多么的困难!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
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
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
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
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
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
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
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
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歙县方言】歙县方言可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大致以白扬、南源口、雄村、罗田一线为界。
南区方言的语音特征是古咸、山、岩、江四摄的阳声韵字,今音仍读作鼻尾韵或鼻化韵,鼻音浓重。
该方言区的街口话和呈村降话,鼻音韵母正处在消失的过程。
呈村降话只有山、摄、合、口、一等字还保留鼻音的特征,街口话只有宕、江摄中的一部分字还保存鼻音的特征。
北区方言的语音特征是古咸、山、宕、江四摄阳声韵的字,今音失去鼻音特征,全部转化为元音韵母。
歙县方言以北区徽城话为代表,共有19个声母,其中辅音声母18个、零声母一个;39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鼻辅音m、n在内;声调六个。
徽城话有六个单字调,以两字组合共有36种方式,变高后出现九种调值。
徽城话没有收n尾形式的儿化词,只是在少数词语里还保存着鼻化韵,或变调的儿化形式。
语法虚词“不曾”相当普通话的“没”、“没有”;“一堆”相当普通话的“一起”、“一块儿”;动词“来”、“去”可以直接带处所宾语。
在领属关系的结构中,物名词前既可省略“的”,又可省略数词“一”。